度難把握? 性教育課堂何以成“集體秀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千龍網記者兆豐7月27日報道]一邊是學校和家長的謹慎觀望,一邊卻是學生的不以為然,如今在部分學校中開展的性教育讓學生和家長都不買帳,落得個雙方不討好的“下場”。甚至有人說,如今很多學校組織的性教育已經劍走偏鋒,或者成了風光的擺設,變成了“集體秀場”。


  不久前,有報道說,一家長中午回家,發現放假的兒子跟同學在家偷看“黃碟”,讓她很不理解的是,兒子在學校明明是有性教育課的。有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的犯罪中有30%是性犯罪。雖然責任不完全在於性教育課堂,但很多學生都認為性教育不夠深刻,與學生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家長說“別過火” 學生喊“不解渴”


  “太小瞧我們了,那些課根本不過癮,幾年前就知道的知識,小兒科。”在采訪中,一位中學生的言論讓人驚訝。這位初二的同學描述說,教師在上麵講,學生卻並不很“感冒”,沒有出現想象中的火爆景象,很多學生甚至對教材根本不屑一顧。


  據了解,雖然有一部分學生性知識嚴重“貧血”,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性知識的了解遠遠超出了父母和老師的想象。目前中小學生的性知識掌握程度中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情況。有人認為,這種兩極分化,不是我們的孩子心理或生理失常,而是某些談性色變的家長、老師以及專家們集體性心理失常。許多學生都認為學校教育在這方麵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老師都是講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真正到了要害處,就讓我們對著課本自習”。


  有消息說,60%的學生對婚前性行為表示可以接受,1%到2%的中學生曾有過性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們在編寫教材時將原本不打算涉及的知識加了進去。比如,如何預防非意願懷孕、避孕知識,尤其是補救措施。


  “如今的學生可不能小看了”,北京市一位兒童教育研究專家這樣告訴記者,有一份調查顯示,我國男孩女孩性成熟時間一般在12歲至13歲左右,比10年前提早了1歲至2歲。


  據了解,如今全國各地都陸續在開展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但卻都麵臨著共同的困惑:講深了不行,怕學生模仿,講淺了,學生卻根本不喜歡聽。不能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知識基礎,老師和家長認為“口難開”的話題,在很多學生的眼裏卻成了老土的意識,有的老師表示,一些初一學生具備了一般家長認為孩子在初三以後才會懂的青春期健康知識,所以現有的培訓內容顯得有些落後,說明青春期健康教育課程難有標準教材,使很多學校的性教育也陷入尷尬的境地。


  據北京市海澱區參與編寫教材的鍾老師說,一開始有的東西他們還不敢寫進去,以為學生對性的了解還不是很多。但通過大範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後,他們發現自己原來的想法不正確,學生們知道的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這讓他們也感到很驚訝。還有一部分也是後來決定加進去的,同樣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性美學。因為我們編寫的規格要高,要把知識提升起來,就一定要把這部分加入進來。


  “三大軟肋”製約性教育


  不久前,河南某地做的一項關於開展性教育的調查顯示:該市接受過青春期教育的青少年達30.5萬人,幾乎占全市青少年總數的100%。“表麵看學校都開展了,實際上存在著流於形式、蒙混過關的現象,一些教師還不能以科學的觀念對待這項教育,甚至羞於開口。”教育部門負責人承認,“有的老師可能就不講,隻讓學生自己看;有的老師覺得不好意思說出口,而且這部分內容又基本上不考試。”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很普遍:性教育開展了,但教育效果卻難以考察。


  “很多學生依然不是通過性教育課獲取性知識。”一位教師告訴記者。據一項調查顯示,63.42%的青少年從三級片或成人網站獲取性知識,25.88%來自書籍,隻有0.93%的孩子可以從老師和家長處得到正麵回答。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春期教育的課程大部分還淹沒在自然課或生物課裏,章節少、內容較籠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對性諱莫如深,許多家長與孩子在這方麵從不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孩子們獲得性知識的正常渠道。他們必然會從別的渠道,甚至從不太正當的渠道中去獲取性知識,這不但不安全,反而十分危險內容有限等問題製約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網絡、黃色錄像和黃色flash、漫畫、與同學交流“葷笑話”等獲取性知識,更有甚者,“在實踐中學習”,即在校外同居。


  在采訪中,大多數學生對學校推行的正規性教育持排斥態度,“學校也組織過一些講座,還看過一些教學片,但是我們都不感興趣。說真的,這些片子裏的內容我在10歲時就知道了,看了沒什麽用處。”一位高三學生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不久前,中國計劃生育委員會等單位組織一項調查,談對黃色書刊、黃色影碟和黃色網站等的看法,結果是:認為限定閱讀或觀看範圍不一定有害的占 60.80%;適當閱讀可以增加“免疫力”的占46.20%;對出版黃色書刊的出版商要嚴厲打擊的占18.64%;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要禁止的占17.86%;造成色情泛濫,影響社會安定的占13.26%;屢禁不止,幹脆聽之任之的占3.62%。


  有專家認為,當前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有三大軟肋,首先是現代傳媒高度發達,信息傳播迅速,來源廣泛,內容包羅萬象,對青少年正負兩方麵的影響都在增強。傳播媒介對“性信息”日趨開放,電視的性行為鏡頭、書刊上性行為的描寫,特別是難以控製的網絡、光碟上性行為的介紹,成為十一二歲孩子了解性知識的主要渠道。相比網絡等現代傳媒,科學係統的教育還很薄弱,也不夠及時,一些學校的領導層,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上仍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其次是性教育對象存在局限性。目前,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往往主要麵對青春期的學生以及大學生,沒有開展伴隨兒童成長的相關係列教育。在上海,全市300多萬外來人口中,青少年比例達26%,他們中大多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也正是被忽略掉的教育群體。


  三是我國目前進行的性教育內容過於狹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引發的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需求。教育內容偏重性生理,而缺乏性心理和自我保護的知識。


  “正因為如此,學校的性教育甚至隻是成了一種冠冕堂皇的課程而已,華而不實。”這位專家這樣說,性教育明顯地滯後:一是陳舊的性教育觀,製約了性教育的全麵開展;二是性教育渠道的封閉,影響了性教育效果的科學性;三是性教育脫離實際,妨礙了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四是性教育師資的短缺,影響了性教育的質量。


  性教育為何成了“集體秀場”?


  “老師讓我們自己看,偶爾講一講也是含含糊糊,好像還不好意思看我們,眼睛老是盯著窗外講。”一位在某中學讀高一的女學生這樣說。


  據有關調查顯示,廣州市有47.7%的初中生對當前的學校青春期性教育表示不滿意,認為“當前學校性教育很不夠”。某重點中學的校長坦承,13門功課已經把課程表排得滿滿的,性教育課這種與升學、考試無關的課根本沒辦法擠進去。此外,有關部門法律法規表述含糊,教師很難把握教學尺度,課程設置也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邱鴻鍾教授長期在電台節目裏擔任嘉賓主持,他在接聽谘詢電話時就曾碰到過女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擔心接吻會導致懷孕的個案,這說明性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空白。“上課隻能‘秀’一下。”王老師是某高中學校的性教育課堂的老師,他說,有了教材,似乎可以理直氣壯地講了,但對教材的把握也麵臨著更多的煩惱。其實部分學生知道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深刻得多。對教師而言,性教育課不象普通的課程,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程度。


  “老師們自己還沒有性脫敏。”陳老師對記者說,“由於老師們出生時所處的年代,他們當時的性教育幾乎就是零,而且本身這門課就是一門非常不好教的課,它要求教師的知識麵很廣,難度應該說是很大的。”


  有專家指出,目前,大眾對性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很多人把目光盯在“性”而非“教育”上。其實,性健康教育內涵很廣泛,不僅包括生理、生殖解剖知識,還包括性心理發育、性倫理道德、性法律知識、性病防治知識等等。人格教育則是貫穿整個性教育始終的載體。


  另有老師說,對性知識比較豐富的學生,學校和家庭要做的已經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加強價值觀、道德觀上的引導。天朗心理谘詢中心的心理醫生邵羽虹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青少年在學校沒有得到適時、適量、適度的性教育,好奇心就會促使孩子從一些黃色書刊、黃色光盤和黃色網站等不良方麵尋找性知識。


  “度”難把握 性教育課該反思什麽?


  “過了”會被認為是誘導犯罪,傳遞黃色信息,但“輕了”又往往講不明白。深了不行,淺了沒用,性教育路在何方?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大凱教授認為,青春期性教育目標也應是一個綜合的、全麵的目標,青春期教育強調時間的適時、內容的適量,教法的適度。


  當前,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是:一是講什麽;二是什麽時間講;三是怎麽講;四是誰來講。


  陳老師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在醫務室工作,現在她學會了一些具體的辦法,比如讓男女生在紙上畫生殖器,一方麵使他們對生殖器有了感性認識,另一方麵有助於他們性脫敏。還有讓學生們做異性交往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對學生來說都是比較直觀。


  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接種疫苗”工程,首先教育者應當明確性教育指的是什麽,它不僅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預防性病、防止少女懷孕等基本知識,還包括性別意識、男女平等、兩性交往及愛情、婚姻等更豐富的內容,而這些方麵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很少被提及。


  據了解,上海等地開始從三個方麵加強青少年性教育:一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區互動、立體的教育模式。二是利用現代媒體和網絡,適時、適度地開展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三是擴大教育的覆蓋麵,特別是強化對外來青少年的相關教育,各社區對外來青少年要實行同宣傳、同服務、同管理;同時,積極探索幼兒期、兒童期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讓這項教育伴隨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