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故居

一把靠椅,一杯香茗,已不是夢,就在不遠的將來。
博文
(2009-02-01 07:37:31)
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表現在茶具顏色對茶湯色澤的襯托。陸羽《茶經》之推崇青瓷,“青則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湯呈綠色(當時茶色偏紅)。隨著製茶工藝和茶樹種植技術的發展,茶的原色在變化,茶具的顏色也隨之而變。二是茶具的材料對茶湯滋味和香氣的影響,材料除要求堅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損茶質。
中國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9-01-31 06:38:20)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麵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1 05:29:48)
台式烏龍茶藝
  主要茶具:紫砂茶壺、茶盅、品茗杯、聞香杯、茶盤、杯托、電茶壺、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裏山茶。
  1.擺具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溫壺溫壺不僅要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主要用具:瓷質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或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擺放好後,即可進行祁門工夫紅茶表演。
  (一)“寶光”初現
  祁門工夫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並非人們常說的紅色,而是烏黑潤澤。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tea”,即因紅茶幹茶的烏黑色澤而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1 05:22:17)
 用具
  玻璃茶杯數支盞,香一支,白瓷茶壺一把,香爐一個,脫胎漆器茶盤一個,開水壺兩個,錫茶葉罐一個,茶巾一條,茶道器一套,綠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
  1.點香焚香除妄念2.洗杯冰心去塵凡3.涼湯玉壺養太和4.投茶清宮迎佳人5.潤茶甘露潤蓮心6.衝水鳳凰三點頭7.泡茶碧玉沉清江8.奉茶觀音捧玉瓶9.賞茶春波展旗槍10.聞茶慧心悟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31 04:58:24)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曆史淵源,自成一係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麽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麽喝,就怎麽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1-22 02:32:16)
夜半,一個婦人的身影從側門閃了出來,看上去鬼鬼祟祟,當然就被值夜的雇員盯上了,懷疑進來了盜賊,待仔細辨認過後,發現其人不是自外而入,竟是內部人員、負責財務的MME.Z,這可讓他頗為費解和難辦,依照他的判斷,半夜裏從別的男人屋裏出來的女人,斷不會是正常工作之需,更何況這個男人不一般,是堂堂的一國代表啊。他該如何處置呢,喊叫?捉拿?正當他躊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05-03 15:04:37)
常識篇綠茶是未經發酵的,中國產量最多,飲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茶.它的特點是湯清葉綠。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在初製茶六大茶類裏產量最高,年產40萬噸左右,綠茶產區最廣,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四川、湖南、湖北、廣西、福建、貴州等各個茶區。
品種篇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04-19 07:24:59)

網絡上的口水戰有些時日了,追究起來,當然不能說是中國主辦奧運之過,那些自命不凡、包藏私心的政客是禍根,一貫自我感覺良好的強勢媒體CNN、BBC是幫凶,大多數中外百姓被忽悠了。
其實,在我們看來,無論CNN或CCTV,都不宜再繼續攻訐,已然兩敗俱傷,持續下去,都將無法收場,畢竟得生活在一個星球上,大溶合的趨勢,使彼此誰也離不開誰,讓各自多些冷靜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04-19 07:11:12)
這些日子,各大傳媒爭相報道奧運火炬傳遞消息和畫麵,抓足了世人眼球,賺滿了各自錢袋,應該謝謝他們的“敬業”,通過他們掌控的長槍短炮,我們看出了所謂“無冕之王”的無良,看煩了鏡頭前表演者的無聊,看透了背後指使者的無恥,也看明了不少政客的無德。其實,認真檢討起來,大部分中國人過於無知和善良(愚民政策所致?)。從本質上說,上述人物的表現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