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是鄧小平打斷了中國工業和技術的脊梁

(2006-08-27 06:30:50) 下一個

送交者: 秩序 於 北京時間 10/14/2005

    單純比較 GDP 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做 1 億條褲子和造 1 架飛機的 GDP 是一樣的。但是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是窮國。就是造100億條褲子也比不上 1 架飛機。國家的窮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要論 GDP,大清國是小日本的 4 倍,但是大清國的 GDP 是茶葉、瓷器和褲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輪船。甲午戰爭,日本的 大炮 GDP 一下就把大清國的褲子GDP打回原形。

    所以要看看清楚,這 GDP 是做褲子呢還是造飛機。如果是做褲子,不管你多有錢,你 永遠是個窮國。如果 GDP 是造飛機的,那麽也許你現在很窮,但是你很快就富了。二戰剛結束,日本被美國炸平了,一無所有,還得賠錢,GDP 是負數。那時候日本窮得很,物資缺乏,搞配給製,發肥皂票什麽的。但是日本會造飛機。所以“改革”了 20 幾年,很快就富了。
    解放後,領導層認準了造飛機的路子,脫了褲子當當,派1萬8千多留學生去蘇聯東歐留 學,學習造飛機,所以國家很窮。不過到 1980 年,中國終於會造 100 多噸的大飛 機,比日本的還大。如果繼續發展造飛機,像戰後日本一樣,很快也會富,但是中國放棄了飛機,選擇墨西哥、阿根廷那些拉美國家的路子,給美國人做褲子。而且鐵了心做 褲子,科技投入從改革前的 1.3 % 急劇下降到 0.6 %。

    我國的科技投入在 0.6 % 的水平上一直徘徊了 20 年。可以說一心一意做褲子。結果 韓國在這 20 年突飛猛進,科技超越了我國。而我國眼見要陷入拉美化的深淵,工人們 工資低,大學生沒工作。為什麽大學生都找不著工作,因為國家不做飛機,做褲子。造飛機才要大學生,做褲子隻要小學生就夠了。

    很多人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素質差沒有競爭力。其實不然。如果我國不造火箭,錢學森也沒有競爭力。反之,我國造原子彈的時候,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沒經驗,一邊幹一邊學,都成人才。大學生的需求量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在一個“打工換外匯”、“市場換技術”理論盛行的國家裏,大學生過剩是必然結果。

    1980 年我們可以造 100 多噸的噴氣客機。改革開放後,因科研經費壓縮(1.3 % 到
0.6 %),飛機下馬。造飛機引擎的廠改產,飛機研究所也不新招大學生了,人員流
失,從 1000 多人到了 200 多人。出國者有之,下崗者有之,隻剩下動不了的老頭老太。25 年過去,我們再也早不出那麽大的飛機,我們就會做褲子,全世界都是中國造的褲子。
飛機是個係統工程。涉及到幾乎所有工業門類,諸如冶金、玻璃、橡膠、電子、儀器儀表等等。會造大飛機,說明我國的工業體係已經完成。而這一切,都是在“閉關自
守”、“動蕩不安”、“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的情況下完成的。設計者是“知識分子被迫害”,製造者“工人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可是從設計到製造隻花了 10年時間。真是怪呀。
能夠製造 100 噸以上大飛機的隻有 4 個半國家:美、俄、英、法。中國以前會,現在不會,算半個。剛好是聯合國五大常。可見隻會做褲子是當不了常任理事國的。

    運十飛機是周總理親自建議上馬的項目,總設計師是馬鳳山,40歲,算是年輕人。1970
年 8 月,批準立項,所以代號為 708 工程。
1975 年 6 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
1976 年 9 月,製出了供靜力試驗用的飛機。
1980 年 9 月,由機長王金大駕機首飛成功。
1984 年 1 月,運十飛機從成都飛拉薩成功。
1986 年,因 3000 萬油費無法籌集,運十停飛。此後國家開始花費巨億資金,大規模引進麥道飛機、波音飛機。
    1990 年總設計師馬鳳山鬱鬱而終,年僅 61 歲。不知道馬先生逝世時,是否會想起那個火紅的不可思議的激情歲月。“科技的春天”,“尊重人才”。嗚呼。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這是“運10”總設計師馬鳳山先生在“運10”飛機前的留影(略)。照片中馬先生身著“土 氣”的中山裝。很多人抨擊那個時代帶給照片中馬先生的清貧,卻忽略了他身後大飛機的輝煌。現在知識分子西服褲子無疑精致很多,但是身後的大飛機卻沒有了。錢投在飛機上,褲子自然土一點;錢投在褲子上,飛機卻沒有了。回顧近20年我國的科技發展,不由讓人深思,這 0.6 %,是給知識分子買褲子好,還是讓知識分子去造飛機好?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科教興國”、“尊重人才”。
  到 70 代中期,我國工業體係已經基本完成。那個時候,中國的科技全麵開花,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70 年代我們開始輸出機車、戰鬥機和高產水稻。堅持科技投入,我國的工業產品會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加上當時我國和非洲拉美的良好關係。接下來,按照計劃,中國援建的鐵路和火車源源不斷地運來非洲拉美的資源,再把中國的工業製成品源源不斷地銷往非洲拉美。一個國家現代化所需的三個經濟條件,工業生產、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此時都已經具備。可以說當時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科技、文化處於一個大爆炸的前夜,非常類似於二戰剛剛結束時後的日本。日本戰後用 30 年時間建成經濟強國,而 75 年周總理也提出要用 25 年時間,也就是在 20 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可惜,毛周一去,繼任者就放棄了這種路線。科研經費劇減一半,從 1.3 % 降到 0.65 %,科研平台放棄,科研隊伍解散。
    為什麽毛周爭取到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我們丟掉了?為什麽以前造出大飛機,現在不行了。為什麽 80 年代以前中國那麽貧窮?為什麽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人才過剩嗎?一切因為這 0.6 %,GDP 成份論。
   設想一下,如果改革開放後,堅持毛周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科研平台不放棄,75 年周總理提出的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絕對不是不可完成,至少我們會多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看一下毛周時代的工業遺產,航天堅持自主,結果現在接近世界水平;反之航空和美國合作,結果航空工業灰飛煙滅。卡車堅持外援為輔,現在中國卡車競爭力超強;反之轎車搞外援為主,結果淪為生產車間,連小小韓國都不如。輪船搞外援為輔,結果現在競爭力緊逼日韓。科技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文革結束,雖然我們有點窮,但是科技發展的不錯,就像一個成長期的少年,有點麵黃肌瘦,但是骨骼發育很好,需要的是加強一點營養。歐美經濟黃金時期,各國的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 1.5 % 至 2.6 % 之間。中國 1950 - 1979 的最高年份是 2.32 %,平均 1.28 %。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應該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上 0.6 %,變成 2.0 %。可惜,我們選擇的是減去 0.6 %。
  嗚呼,加上這 0.6 %,我們就是走一條工業化的 GDP 道路。減去這 0.6 %,我們就是走一條去工業化的 GDP 道路。中國,就是被這 0.6 % 打斷了發展的脊梁(此句該不該加?)。
  80 年代和 90 年代我國的科技投入一直在 0.6 % 徘徊。由於連年投入不足,我國科技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 98 年以後連續 6 年空缺,科技界到了青黃不接的窘屆。這種 情況一直持續到到 1999 年。因為 99 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轟炸了我國的大使館。然後江主席說了一句最中聽的話,“曆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 年,江主席主持了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了 20 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 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不管什麽主義、什麽經濟,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最近汽油漲價,可見資源 單靠國內是不夠的。毛周去後,總有人抱怨對亞非拉的外交援助太多,其實這和我國放棄四個現代化路線有關。按照周總理的規劃,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源,從美國蘇聯那兒買資源是不可能的,所以亞非拉這些朋友是非交不可的。再次引用江主席的話,“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資源也是。蘇聯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我們漫天要價。你說亞非拉這些朋友要不要呢。
飛機代指科技。很多人舉出反例說,科技並不那麽重要,法國的的褲子幾千美元一條,
做褲子也可以賺錢雲雲。這是沒有說服力的。中國這樣的大國,褲子產量太大,一下子生產成百億條,全世界每人好幾條,價格無論如何是賣不到那麽高的。就算是法國,褲子雖然賺錢,法國總統來中國也是推銷空中客車的飛機,而不是幾千美元一條的褲子。(有節略)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