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毛澤東自力更生思想初探

(2006-01-13 01:47:52) 下一個
轉貼: 征文:毛澤東自力更生思想初探 文章出處: 作者:朱向東 肖桂林 發布時間:2005-11-10   自力更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一件法寶。值此紀念偉大導師和領袖毛澤東誕辰112周年之際,重溫他老人家關於自力更生的論述,倍感親切、受益頗深。本文擬探討毛澤東提出自力更生方針的曆史背景、科學內涵及其偉大的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提出自力更生方針的曆史背景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色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毛澤東同誌就要求各級幹部重視經濟工作,發展工農業生產,以便保障紅軍作戰的勝利。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先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一方麵,各國援助中國的武器彈藥及其他物質都被國民黨當局接收、獨占;另一方麵,國民黨當局對我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使我八路軍、新四軍在經濟上、裝備上都陷於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各抗日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生產自救運動。1943年7月,毛澤東視察南泥灣三五九旅時風趣地說:"國民黨要困死我們,餓死我們,他們越困,你們越胖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我們不象國民黨,他們連棉布都靠外國人。"1945年,毛澤東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明確提出了自力更生方針。可以說,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就是我黨領導億萬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勝利成果。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經過長期戰亂,舊中國民力衰竭、百孔千瘡、百廢待興。新中國剛剛誕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就對我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技術禁運、軍事包圍的反動政策,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當時雖有社會主義蘇聯的寶貴援助,但相對於諾大中國而言也隻是杯水車薪。正是在這樣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毛澤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億萬中國人民白手起家、奮發圖強,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而且搞出了"兩彈一星",使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最終打破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經濟封鎖和技術禁運。這是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偉大勝利。   二、自力更生方針的科學內涵   自力更生方針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應當準確地把握它。自力更生方針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在事物發展的內、外因素中,內因是決定性因素。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革命和建設的主力軍。   首先,在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這對矛盾中,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這一矛盾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麵。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麽基礎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叫做自力更生""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地幹工業、幹農業,幹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毛澤東同誌認為,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說來,是由中國人認識的,而不是靠外國人去認識的。   其次,堅持自力更生方針,並不排斥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由於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國在經濟和科技等方麵的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甚至互相依賴越來越多,加之我國基礎差、起步晚,更應該充分利用外部條件促進國內經濟建設。那種閉關鎖國,拒絕利用外援、外資和外國技術的作法,無異於作繭自縛。毛澤東說:"應當承認,各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不然它為什麽能存在?為什麽能發展?""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自然科學方麵,我們比較落後,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麵。"需要澄清的是,有的人誣蔑毛澤東反對對外開放。稍有曆史常識、有良心的人都清楚,不是我國不願意開放,而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允許我們開放。正是毛澤東同誌以偉大戰略家的勇氣與智慧於1971年打開中美關係大門,隨後西方國家相繼與我國恢複或建立外交關係,從而為今天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再次,堅持學習外國,實行對外開放,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照搬。毛澤東曾批判有些人就像《法門寺》裏的賈桂一樣,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麵前卑躬屈膝,直不起腰來。他一再強調,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用腦筋想一下,學那些和我國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取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我們在經濟上發展同各國的貿易關係,利用外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發展同各國的科學和文化交流,但對"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朽製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製和批判。""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麵所說的對外國的東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都對我們的事業不利。   第四,爭取外援,但不能放棄原則、喪失主權。一方麵,毛澤東重視外援,積極爭取外援,新中國剛成立就出訪蘇聯並且滯留很長時間,就是為了尋求蘇聯對我國的幫助。另一方麵,毛澤東主張各國之間的援助應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之上,不應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幫助我國建立了156個項目,對我國工業基礎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毛澤東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不讚成依賴蘇聯的援助。在蘇聯幫助設計和裝備的項目中,仍有20%至30%的設計工作量和30%至50%的機器設備由我國自己負擔,凡能自己解決的絕不依賴外援。當赫魯曉夫提出與我國搞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企圖控製我國)時,遭到毛澤東的斷然拒絕,在原則問題上,毛澤東從來不妥協、不拿原則作交易。   三、毛澤東自力更生思想的現實意義   1、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相結合的戰略方針。   在全麵對外開放的今天,還要不要堅持自力更生方針,這是關係到我國能否實現現代化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問題。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從1986年起,我國實施了"863"等高新技術研發計劃,開展了基礎學科和尖端技術攻關,取得了像"銀河-Ⅲ"巨型計算機、0.8微米集成電路芯片、"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等一批重大成果。這些成果說明,中國人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對外開放以來,有些同誌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就認為我們什麽都不行,認為研究開發是無效重複勞動,需要什麽技術設備花錢買就行了。誠然,對於外國成熟的技術,我國必須引進並且財力允許的可以引進,但倘若什麽都引進卻是不現實、不可能的。比如說,電話網改造的核心設備是程控交換機,最初我國從發達國家買一台萬門程控交換機需數百萬美元。我國幾億固定電話用戶,若全國的程控交換機都依賴進口則需要數千億美元,我們買得起嗎?假如我們沒有研製出替代進口的國產程控交換機,我國能在短短的十來年內實現電話網的現代化嗎?用於開發與引進經費的比例,美國和日本是1∶0.04,德國是1∶0.3,而我國是1∶12。發達國家引進的是專利、許可證即核心技術,而我國引進的絕大部分是設備和工廠,不僅花費大,而且沒有再生能力。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不是花錢買來的。對於底子薄、基礎差、起步晚的第一人口大國來說,靠花錢買現代化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相結合的戰略方針。   2、必須堅持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技術引進並舉的科研策略   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壁壘明顯減少了,但並不是沒有了。出於技術壟斷和競爭的考慮,發達國家不可能將最好的技術設備轉讓給我們。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幾十條彩電生產線,但都是人家淘汰的工藝設備。2002年初,我國出口到歐盟幾個國家的上億萬台DVD被當地海關扣押,飛利浦等6家外國公司要求中國廠商向他們交納專利使用費,零售價僅90美元的DVD竟要20美元專利費。這就是我們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處境。又如,我國已成為微型計算機生產大國,可是其關鍵部件芯片卻長期依賴進口,一旦國際形勢驟變,我們的微機生產就會陷於困境。鑒此,我國應當實施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技術引進並舉的科研策略,創造更多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作法,即在得到核心技術後,進行二次開發,申請"第二次專利"。也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作法,將發達國家的高技術企業或研發機構請到國內來,與其合作研發,變別人的壟斷技術為共有技術。   3、排除一切障礙,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戰略   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追趕美國、韓國追趕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後進國家若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實行教育立國、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全麵提高勞動者素質,鑄造人才和科技優勢。1995年5月,我國也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但因各種因素,實施情況不盡人意。我國計劃到2000年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NP比重達到4%,但這一目標並未達到。1991年全世界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NP平均水平已達到5.1。我國財政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2002年為2.87%,而高收入國家1998年的平均水平為4.64%,其中美國為4.82%、加拿大為5.48%、法國為5.88%、新西蘭為6.55%、挪威是6.77%,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到2000年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1.5%,但事實上僅達到1%。而發達國這一比例平均在2.2%以上,正向3%的方向發展,其中日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我國"吃皇糧"的人太多,財政收入的50 %以上甚至更多被官員們耗費,擠占了教育和科技經費。二是急功近利,投資經濟周期短、見效快、政績明顯,投資科教周期長、見效慢、得益於十幾年、數十年之後,各級領導都不願意幹出力"不討好"的事。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加大改革力度,把大批妨礙社會發展的 冗員堅決裁下來,將科教投入比例提高到發達國家水平。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模式從粗放型、數量型、資本密集型、低層次轉變到集約型、質量型、技術密集型、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再次,調整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鼓勵人們發明創造,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第四,樹立人才興國觀念,大力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roarforward 回複 悄悄話 鄧小平的話就不要引用了。那個永不翻案的謊言大師,引用了他的話,降低了說服力。
當然,作為反麵教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