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特朗普新行政令:退休賬戶的金融幻覺 ——從“民主化”到風險轉嫁的製度陷阱

(2025-09-28 21:50:23)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金融篇(評論稿)》

特朗普新行政令:退休賬戶的金融幻覺

從民主化到風險轉嫁的製度陷阱

一、製度切口

特朗普最新行政令,允許401(k)等退休賬戶進入另類資產私募股權、私人信貸、加密貨幣。表麵上,這是民主化,讓散戶也能享受過去隻屬於富豪和機構的機會;實質上,卻是把風險打包,直接推向毫無準備的中產與工薪群體。

二、幻象與現實

1. 所謂高回報:晨星追蹤的14隻私募基金,僅2隻跑贏標普500。絕大多數私募並不如直接買指數基金。

2. 驚人費用:動輒2%的管理費,外加20%分成。散戶以為自己買進的是未來獨角獸,實際上先被收割的是現金流。

3. 流動性陷阱:沒有公開市場,想退出根本沒門。退休資金一旦鎖死,既不能用,也不能救急。

4. 係統性風險:斯坦福學者已經提醒,這種全民進入流動性黑洞的製度安排,本身可能成為下一次金融危機的觸發器。

三、曆史案例的回聲

1. 日本廣場協議後的失落三十年

美國逼迫日元升值,看似提升日本購買力,實則擊潰了其出口導向與金融穩定。今天美國若強推另類資產進入退休體係,同樣可能製造長期停滯的陷阱。

2. 智利養老金私有化實驗

上世紀80年代推行,被譽為全民分享資本紅利。結果高費用、市場波動讓退休金縮水,40年後反成街頭抗議的導火索。製度幻覺被揭穿,社會撕裂加深。

3.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複雜資產被包裝成AAA級安全品,養老金和保險基金大規模買入。表麵分散風險,實際集中風險。最終普通家庭住房與退休金雙重受損,市場瀕臨崩潰。

4. 蘇聯晚期的國債全民化

財政惡化時強推國債全民認購,承諾高回報。隨著製度崩潰,債券成廢紙,民眾對國家信用徹底失望。

5. 阿根廷養老金國有化(2008年)

政府以保護利益為名強行收回私人養老金,實質是填補財政黑洞。結果資本市場信心崩潰,貨幣貶值與通脹惡化。

這些案例背後的共同邏輯,是製度短視:為了眼前的財政或政治目標,把風險轉嫁給最脆弱的群體。

四、投資對策

1. 核心配置仍然應該是低成本指數基金,這是幾十年驗證過的唯一可靠路徑。

2. 若真要碰另類資產,比例最多控製在5%-10%,且要做好長期鎖倉的心理準備。

3. 永遠記住:退休賬戶的使命是保障基本生活,而不是成為金融工程實驗的試驗田。

五、製度餘響

從日本的廣場協議,到智利的養老金私有化,再到美國次貸危機與阿根廷的養老金掠奪,曆史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金融民主化的口號,往往隻是製度性風險轉嫁的幌子。

特朗普的這道行政令,或許會被包裝成一次財富機會,但真正的結果,可能是把普通退休者推入製度幻覺之中。真正的製度穩健,不在於更多選擇,而在於守住底線。

六、前瞻:三到五年的製度預警

1. 美聯儲的角色

在高利率環境下,資金本應回流國債市場。但另類資產進入退休賬戶,會人為製造高收益選擇,稀釋散戶對安全資產的配置,幫助美聯儲維持財政融資壓力。這是貨幣與財政政策聯動的隱形一環。

2. 華爾街的邏輯

私募、對衝基金與加密交易所長期苦於資金來源有限,如今借行政令把散戶退休金引入,等於開辟了新的永續資金池。表麵是市場開放,實質是華爾街找到新的輸血通道。

3. 風險的累積

短期內,市場或許因新增資金而繁榮。但三到五年內,一旦經濟進入衰退周期,退休賬戶裏的流動性黑洞可能迅速放大,帶來次貸危機式的連鎖衝擊。

4. 製度背後的政治化

特朗普急於證明其金融創新,華爾街則趁機推銷產品。這種政治與資本的合謀,往往會讓製度設計忽視長遠穩定。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短視政策的代價,最終都由普通退休者承擔。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