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從少數族裔到聯邦黨人協會:巡回法院的權力版圖 ——少數族裔的提名與司法製度的三極格局

(2025-09-27 09:45:05) 下一個

《文明係列製度司法篇》

從少數族裔到聯邦黨人協會:巡回法院的權力版圖

少數族裔的提名與司法製度的三極格局

導言

在美國製度史中,司法並非單純的技術性領域,而是文明敘事的舞台。每一次法官的提名,都是黨派與思想在製度中的交鋒;而每一個巡回法院的走向,則映射著國家文化與政治的深層分裂。

2025年夏天,華裔律師埃裏克董的提名,使這一深流浮出水麵。他的個人身份不僅涉及少數族裔的突破,更與聯邦黨人協會這一保守派製度網絡緊密相連。要理解這一事件,不能隻停留在人物與提名的表層,而必須放入巡回法院的整體製度格局中去考察。

因此,這篇文章采取雙篇合一的寫法:前半部分以埃裏克董為切口,揭示少數族裔在美國司法製度中的製度歸屬;後半部分則轉向巡回法院的製度背景,展現不同區域法庭的派別對稱與三極格局。二者互為表裏,既是案例,也是一幅司法製度的版圖。

(提示:本文前半為人物與製度案例,後半為製度背景與結構分析,合為一次性完整篇章。)

一、少數族裔的提名與製度深流:從《聯邦黨人文集》到聯邦黨人協會

2025年夏天,華裔律師埃裏克董(Eric Tung)被川普總統提名為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法官。第九巡回法院曆來是美國最自由派的上訴法院之一,從移民政策到環境保護,其判例影響廣泛而深遠。川普的這一提名,立刻引發民主黨陣營的恐慌與反對,多個團體動員阻止他的任命。

1、表層與深流

在表層敘事裏,這是一場少數族裔律師能否躋身高階司法體係的個人奮鬥故事;但在製度層麵,它代表的是黨派對司法版圖的爭奪。

2、聯邦黨人協會的製度背景

聯邦黨人協會(Federalist Society)成立於1982年,源自耶魯、芝加哥、哈佛等名校的保守派法律學生的聯合行動。其初衷,是在自由派長期主導的法律學界建立一股新的思想力量。協會倡導原旨主義、有限政府、司法克製,成為共和黨挑選法官的人才庫。川普任內的三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無一例外地與此組織有緊密關係。

3、曆史呼應與製度歸屬

如果將視野推回到1787年,《聯邦黨人文集》曾為憲法批準辯護,強調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以避免邦聯的渙散無力。而今,聯邦黨人協會卻強調限製政府、收縮權力。二者立場幾乎相反,卻都在為美國憲政秩序尋找合法性與解釋框架。前者奠定了製度起點,後者則在不斷的黨派競爭中重塑法律解釋權。

二、巡回法院的製度構造與司法秩序的背景

美國司法體係分為三級:聯邦地區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與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即巡回法院,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層級。

1、起源與定位

1891年《司法法》設立巡回法院,以緩解最高法院案件積壓。巡回法院不重審事實,而是專注於法律適用與程序正當性。

2、結構與劃分

全美十三個巡回,十一處分管地域案件,另有哥倫比亞特區巡回與聯邦巡回。不同巡回因社會結構與地域文化,形成各自派別。

3、派別與對稱

第九巡回,以加州為核心,被稱為民主黨的司法大本營。在移民、環保、性別平權等議題上傾向自由派,被批評過度政治正確,卻在自由派敘事中是製度更新的前沿。

第五巡回,以德州為核心,被視為保守派堡壘。在墮胎限製、宗教自由、槍支權利上多次作出保守裁決,推動了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

兩者針鋒相對,形成司法對稱:一邊是自由派的文化前沿,一邊是保守派的製度防線。

4、第三支點

哥倫比亞特區巡回,被稱為第二最高法院,專司行政權與憲法界限。從環保署的排放標準,到國家安全局的監控權限,幾乎所有聯邦行政訴訟均在此審理。它成為製度三極中的支點,與第九、第五形成司法三角格局。

三、製度餘響

將兩篇並讀,可以看到:

1、個人提名與製度版圖之間並無割裂,少數族裔的晉升與巡回法院的對稱,是同一製度邏輯的兩麵。

2、從《聯邦黨人文集》到聯邦黨人協會,再到巡回法院的三極格局,美國司法的製度演進始終圍繞權力邊界與價值衝突展開。

3、族裔的故事,黨派的衝突,行政的約束,最終都匯聚為一個問題:如何在分裂與統一之間,維持司法體係的合法性。

曆史回望

兩百三十餘年來,美國司法體係的麵貌不斷變化,但其本質始終如一:這是一個製度自我辯護、自我平衡的舞台。今日的提名與抗爭,正如昨日的辯論與妥協,皆是曆史長河中反複出現的折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