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瓊瑤尊嚴死”引發的社會討論中,作家夜傷鷹的聲音顯得格外不同。他認為,在個體權利的天平上,我們往往忽視了那些看似消極,實則關乎尊嚴的選擇。法律的缺位,讓個體在麵對生命終點時,少了本應享有的自主權。
夜傷鷹主張,生命不僅有生的權利,也應有選擇如何離去的權利。他建議借鑒他國經驗,推動“心跳法案”,保護那些尚未出生的生命,與此同時,也應尊重個體對自身生命的最終決定權。
談及殯葬方式,夜傷鷹的觀點回歸到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儒墨兩家所推崇的“厚養薄葬”,在他看來,土葬是一種更符合自然規律的選擇。土葬以後的墳墓最終會與自然融為一體,而我們對逝者的紀念,不應隻停留在鋼筋水泥的墓碑上。
他提到了之前曾有媒體報道安慶強製火葬引發的集體老人自縊的悲劇,以及電影《金山》中華工因無法入土為安而引發的抗爭。這些故事背後,是中國人對“入土為安”的文化執著,對逝者尊嚴的守護。
夜傷鷹的建議是,將目光投向廣袤的戈壁灘。在那裏,逝者土葬以後可以回歸自然,生者可以通過植樹造林來寄托哀思。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環境的一種保護。
他呼籲,殯葬改革不應割裂傳統文化,而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找更符合時代需求的解決方案。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的文化基因裏,有著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尊重。
夜傷鷹還強調,應盡快推動“尊嚴善終法”的立法,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自主選擇應成為一種權利,而不是一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