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也議農民負擔》巴郎

(2024-12-08 02:10:58) 下一個

《也議農民負擔》巴郎 20241207

 

看見近來有評論農村巧立名目強製收費加重農民負擔的文章,不禁感慨。

 

70年代,巴郎曾在渝東的山區當過知青,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知農民的艱辛。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農民已經脫貧,生活大為改善,但從中國各階層的生存狀況來看,農民仍然處於底層。

 

中國幾千年來,以農立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就是這個基礎的基腳石。雖然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地在各行各業實現了4個現代化,經濟好轉,貿易增加,國家從小康走向富裕了,中國走在了世界經濟的前列。但是,當今的中國人中,絕大多數人仍然是農民,農業在國計民生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而今實現城鎮化,人往高處走,農村的大部分人口就流向了城市區鎮。人去樓空,牆倒房頹,而今能夠安居在土地上的,多是老弱婦幼,辛勤耕耘的農民的人數急劇的減少,其生存條件依然嚴峻,掙紮在貧困邊緣,不容樂觀。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農村麵貌的改善,更加地捉襟見肘,似乎將成為空談。

 

巴郎認為,我們的先輩,經過數千年來的胼手胝足,在華夏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為我們開拓出了富饒的可耕地,是極其地不容易的。因此,為了加固中國這座大廈的基礎,為了這座基礎所承受的上層建築,國家應該惜農愛農,為農民提供福利,而不是增加他們的負擔,竭澤斷流。比如說努力減少和免除各種名目的征收款項,使農民的生活能與其他行業持平,甚至更好,這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隻有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才能保證華夏廣袤的土地不至於荒蕪,才能生產出維持眾多人口生存的糧食,為祖國建設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源,做出更大的貢獻。

 

民富國強,隻有藏富於民,國家才會強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