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33《西山晚鍾》

(2024-12-09 01:38:52) 下一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33《西山晚鍾》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西山公園,是楊森修建的市區公園。它是川東地區,包括重慶市在內,建立最早的“第一園”。它位於西山上,由楊森的老師川軍老將王陵基題名為“西山”。西山公園依山傍水,起伏有致,交通方便,有動物園及眾多娛樂設施,山水園林,亭台閣榭,步移景換,賞心悅目。

沿著繁忙的商貿鬧市二馬路西行,其盡頭就是西山公園,被丈許高的院牆圍繞著,有寬敞大門麵朝二馬路開放。進了門後,一條寬闊3 - 4米的青石板路,從中線把公園分成兩部分,右側靠山,這部分是公園主體,依托著延伸高聳的太白岩。左側略微下落,俯瞰奔流長江,借坡勢形成坪台,建有體育場、鍾樓,及各種娛樂處所。沿著青石路,會引領你直到林陰深處,蓮池曲廊,賞花觀魚,樓閣山石,流瀑跌宕,偷得閑空,漫步徘徊,竹搖影動,逸情雅趣。順坡上行,是動物園,品種眾多,魚鳥昆蟲甲殼兩棲,虎豹鷹隼凶禽猛獸,娃娃魚穿山甲珍稀品種,大熊貓四不像頻危動物等,是各種年齡的孩子們必去處所,歡樂源泉。想象一下,在五六十年代,城市裏能有如此清幽之處,放閑之所,算得是上天眷顧,得其所哉。

公園的下半部分,主要是體育場。是借助山形,將山凹進一步挖掘,形成巨大坪台。靠江一側,修起房舍和大舞台,有活動時,也充作主席台、貴賓台、授獎台等,坪台融田徑場足球場為一體,田徑跑道環繞著足球場。依著山凹,修起幾十級青石台階的看台,可容納5000餘觀眾。在60年代,這樣的體育場算得是巨型了,全省也沒幾個。逢有活動或有比賽時,體育場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場內人頭攢動,歡聲震天,可傳至場外很遠。

沒有活動時,體育場安靜矗立在山凹,默默地接納著遊人,在裏麵漫遊徜徉,或坐在石階上歇息聊天。但安靜常常被囂鬧聲打破,場館是開放的,有人或單獨或結夥地,借機在田徑場奔跑跳躍切蹉技巧,或在足球場上帶球過人爭搶攻防。體育場的近端,與橫向跑道平行,靠大門方向,是包括燈光球場在內的數個藍球場地,更有成群結隊的藍球迷約在一起打比賽。如此好的場館,又不收費,全市再無第二個,不善加利用,何異暴殄天物?

一一一一

高矗在西山公園進口處,昂首亭立,俯瞰著滔滔長江的,是鍾樓。鍾樓是在30年代初,由楊森督建的。這是一座仿英西式鍾樓,灰白色,磚石鋼架結構,其基座約10米,方型。4根大理石方柱,約3米直徑,拔地而起,直立向上,達20米高處,方才內拱彎屈交結融合,形成巨大的圓型穹頂。穹頂之下,是高大的底層大廳,約四五十坪見方。其中央,豎立著由整石開鑿的長方形石碑,約5米高,碑體四方原刻有萬縣撥貢謝仙莊撰文的“處世格言”,後來換成了毛主席詩詞。

穹頂之上,即是鍾樓,約20米高,裏麵分為數層多室,分別容納大鍾的機械、控製、和固定係統。主體裝置有瑞士亨得利立式大鍾機芯,通過齒輪轉動,帶動鍾錘敲擊上部的銅鑄吊鍾,進行整點報時。鍾樓外牆四壁,外向東南西北方向,各是3米直徑的圓型鍾麵,用羅馬數字標記時間,其1米多長臂膀粗細的時針分針,隨齒輪轉動,而在鍾麵上滑動,顯示時間,很遠很遠都清晰可見。

鍾樓之上,則是約10米高的三疊多角形樓帽,層層相套,由粗漸細而向上,最後變成5米多長的帽頂尖刺,昂首挺立,直指蒼穹。鍾樓從下而上,有西式風格的雕飾,鳥獸蟲魚,飛簷懸棟。有螺旋樓梯由下直上帽頂,也有避雷針從頂尖向下直入基底。

站在鍾樓其下,仰望那壯麗的穹頂和鍾盤,總能心生感觸,覺著時光迅捷,凡塵沙數,終己一生,恐怕連滄海一粟也算不上,何不努力過好每一天,少去計較名利得失?

萬縣鍾樓,50米高,設計簡樸厚重,大氣磅礴,線條明快,樓飾耐看,是長江沿岸,僅次於上海關鍾樓、武漢關鍾樓的位列第三的鍾樓。它是萬縣的地標,最靚麗的一道風景,冠絕第一。鍾樓原來位於西山半腰上,遠觀格外壯觀。經曆了百年的蒼桑,如今高峽平湖,大部分舊城掩於水下,水麵直抵鍾樓腳下。

西山鍾樓傲然屹立在長江岸邊,佇看江水奔騰東流不舍晝夜,見證曆史朝代更迭時光荏苒,那雄渾莊重的報時鍾聲,不假朝暮,鳴響在大江南北,山城上下,是萬縣民眾與生俱來的記憶。

一一一一

西山公園是我少年時愛去的地方。隻要有空,或獨自或邀約幾位同學,兒時腿快,10裏路,1個小時就能蹽到。特別是仲春時節,驟雨初歇陽光暖,尋幽探勝訪西山。姹紫嫣紅茶花放,鬥奇爭豔彩蝶翩。山深崖畔有靜園,幽雅沉謐掩林間。亭榭參差青藤繞,流瀑跌蹠綠水喧。草長花放蝶飛舞,步移景換人讚歎。

逛了林園出來,總會在鍾樓和體育場處留連。特別是鍾樓,若遇風雨,鍾樓那大理石壁和地麵,雖然冷冰冰地,卻給人一種結實可依,可遮風擋雨的感覺。

最喜愛的,還是鍾樓下的豆花攤兒。

豆花,又稱“豆腐腦”,是豆製品。黃豆泡脹後,用石磨磨成漿,去除豆渣後,將豆漿燒開,用石膏或者白醋點鹵靜置,使豆漿內蛋白質交聯凝聚結塊,即成了豆花。若將豆花加以重力壓製,則會脫去多餘水分,形成豆腐豆幹,是常見的大眾菜肴。豆花做好,裝在兩個帶蓋的木桶裏保溫。一個桶上放著篾蔸,裝著碗匙瓢盆等。另一個桶上則放著板案,上擺一二十個小碗小罐,裝著調料。兩桶一邊一個,兩米長的彎彎扁擔挑著,隨著“豆腐腦喲,豆腐腦!”的叫賣聲,一步一顫地,晃晃悠悠地,行走在大街小巷的青石板路上坡坎上。

鍾樓下的豆花攤兒並不出奇,是那種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擔兒攤。攤主是個五六十歲的老爺子,典型川東農人穿著,藍色土布衣褲,青帕包頭,足穿皮筋草鞋,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了皺紋,笑起來,倒是顯著慈祥。

豆花3分錢一份,交了錢,老爺子拿出個小淺碗,打開桶蓋,用小勺薄薄地片出3勺豆花,裝入碗內。蓋好桶,左手扣著碗底碗沿,走到板案前,右手飛快地從調料碗罐中,拿起小勺,點一下,將調料舀起灑入豆花碗內。加調料過程飛快,一二十種調料,可在一霎那完成,使人眼花暸亂,也是我們小崽兒們最著迷愛觀看的步驟。雖然快,但你放心,該加的調料,一樣也不會少的。

看著碗裏麵的豆花,如雪般潔白,玉般溫潤,冒著熱氣,每一片塊,都細膩光滑,吹彈得破,沁出水來,使人不忍攪散,將其打碎。眾多調料,灑在豆花麵上,蔥薑蒜,糖鹽醬醋,花辣胡三椒,茴香八角丁香桂皮,莞荽泡菜丁粒香油糯米穋糟,山菇木耳板栗脆麻花肉鬆末,紅綠相間,黃白花雜,賞眼悅目,看著就來了食欲。端著碗,用小匙搯起豆花,送入嘴裏,用舌尖細細品味。偶爾觸碰到三兩粒炒芝麻炒黃豆,牙一咬,嘎巴脆響,其碎裂後,散發出特有的炒香留住在齒間。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 記於 20231228

 

西山鍾樓

鍾樓夜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