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內經》精讀41一45

(2023-11-02 11:07:27) 下一個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一)

1

【題解】

 “湯液”和“醪醴”,都是古代用來治療疾病的劑型,由五穀製成的酒類。其中清稀淡薄的叫做湯液,稠濁味厚的叫做醪醴。本篇首先論述湯液醪醴的製法和治療作用;其次 指出嚴重病情和情誌內傷治病,非藥石所能見功;最後介紹水氣病的病情和治療。由於開首是從湯液醪醴談起,所以篇名《湯液醪醴論》。本篇對道德的重視、對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的重視,與《移精變氣論》相同。二篇宜合參細讀。本篇名言:"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2

【理論闡釋】

當今之世,湯液醪醴的應用

       當今之世(指《內經》形成的曆史時期)湯液醪醴不能單獨發揮其治療作用。根據疾病所在,必須配合藥物,或針刺、艾灸治療。究其原因,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言:“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髒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病至如此程度,則非湯液醪醴之所能及。而與藥物及針刺、艾灸配合治療,則既能驅邪,疏通血脈,又能扶正,達到治療目的。故本文提出“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

本段經文雖然用“上古”與“當今”疾病有輕重不同,意在說明養生的重要性,但卻也反映出湯液醪醴與藥物、針灸結合運用於治療之中,是醫學由單一治療方法向綜合治療的一大發展。

【臨證指要】

關於醪醴的應用

       醪醴(即酒類)在醫學裏應用甚久,尤其是與藥物配合使用而治病,《內經》中已經得以證實,如《素問.腹中論》治療鼓脹,應用雞矢醴。雞矢,即雞矢白;醴,即酒。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何大英雲;“用臘月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鬥,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瓜蔞薤白白酒湯是最典型的醪醴與藥物配合使用的代表方。後世各類藥酒、酊劑品種繁多,使用範圍非常廣範。

3

【原文】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1】五穀:指麥、黍、稷、稻、豆。

【2】 湯液:煮米取汁。

【3】醪(lao)醴(li):是指用穀類加工製作的酒類。醪,汁滓酒也(《說文》,即酒釀,又稱濁酒;醴,“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也。"(《釋名·釋飲食》)。

黃帝問道:怎樣用五穀來製作湯液和配醴呢?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1】稻米者完,稻薪者堅:稻米的氣味完備,稻薪的性質堅實。

岐伯答說:用稻米來醞釀,用稻杆做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而稻稈則很堅硬。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黃帝說: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稻穀得天地和氣,生長在高低適宣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備,又在適當的季節收割,所以稻稈最堅實。

【譯文】

黃帝問道:怎樣用五穀來製作湯液和配醴呢?

岐伯答說:用稻米來醞釀,用稻杆做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而稻稈則很堅硬。

黃帝說: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稻穀得天地和氣,生長在高低適宣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備,又在適當的季節收割,所以稻稈最堅實。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二)

4

【原文】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

【原文通解】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

【1】為而不用:製備後用來祭祀和宴請賓客而不用以煎藥。

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

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為而弗服”,僅是“以為備耳”。王冰注,“言聖人湣(讀作mǐn,本意是指憂患、痛心的事,引申義是愛撫,撫養。該文字在《九章·惜誦》和《左傳·昭公元年》等文獻均有記載。)念生靈先防萌漸,陳其法製,以備不虞耳。”又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但為備用而不服也。”從中可以領悟,古人注重防病於未然。之所以“為而弗服”是因為上古之人善於適應自然環境,調控精神、嗜欲,身心健康而無病。亦如《素同·移精變氣論》所言:“往古人......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黃帝說:上古時代的醫生,製成了湯液醪醴,隻是供給祭祀賓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藥,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岐伯說:上古醫生製成了湯液配醴,是以備萬一的,所以製成了,並不急於用。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1】道德稍衰: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為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德”和“得”意義相近。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已,亦稱為“德”。道德稍衰,即人的修養,品德漸漸變差。

道德:這裏也可以理解為養生的法則。

到了中古時代,社會上講究養生的少了,外邪乘虛經常侵害人體,但隻要吃些湯液醪醴,病也就會好的。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

【1】不必已:已,指病愈;不必已,不一定能夠痊愈。

【2】必齊:一解:必用;齊,通“資”,用。二解:齊,同“並”之義,《楚辭·九歌·雲幣君》:“與日月齊光。”

【3】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意思是用湯液醪醴還必須配合毒藥攻除內裏的疾病,配合針灸治療外部疾病。镵(chan)石,失銳或有刃的石製工具。用於治療疾病稱之為镵石,又稱針石。針艾,即針刺及艾灸。

黃帝說:現在人有了病,雖然也吃些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現在有病,必定要內服藥物,外用镵石針艾,然後病才能治好。

【譯文】

       岐伯說:上古醫生製成了湯液配醴,是以備萬一的,所以製成了,並不急於用。到了中古時代,社會上講究養生的少了,外邪乘虛經常侵害人體,但隻要吃些湯液醪醴,病也就會好的。

       黃帝說:現在人有了病,雖然也吃些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這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說:現在有病,必定要內服藥物,外用镵石針艾,然後病才能治好。

5

【原文】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謂神不使?

       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原文通解】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1】形弊血盡:弊,壞或困乏的意思。盡,竭的意思。形弊血盡,是說病情很嚴重,已經到了氣血竭盡的地步了。

   【2】功不立:指治療時不能見效。

   【3】神不使:即機體處於“形弊血盡”和反常的精神意識狀態,不能對各種治療做出反應和調節。

黃帝說:病人形體衰敗,氣血竭盡,治療不見功效,這是什麽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精神,已經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了。

帝曰:何謂神不使?

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誌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1】道:引導氣血。

【2】不進:散越。

【3】不治:治,平順。不治,為散亂。

黃帝說:什麽叫做精神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呢?

岐伯說:針石治病,隻是引導血氣而已,主要還在於病人的精神誌 意。如果病人的神氣已經衰微,病人的誌意已經散亂,那病是不會好的。

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1】精氣弛壞:弛,鬆弛。壞,毀壞。精氣弛壞,形容精氣衰微到嚴重的程度。

   【2】榮泣衛除:榮,通營。泣,通澀。除,通儲,蓄積也。榮泣衛除,是指榮衛運行滯澀不通。

而現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敗壞、神氣渙散,榮衛不能恢複的地步了。為什麽病會發展得這樣重呢?主要是由於情欲太過,又讓憂患縈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氣衰敗,榮血枯澀,衛氣運行滯澀不通,所以神氣就離開人體,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譯文】

       黃帝說:病人形體衰敗,氣血竭盡,治療不見功效,這是什麽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精神,已經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了。

       黃帝說:什麽叫做精神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呢?

       岐伯說:針石治病,隻是引導血氣而已,主要還在於病人的精神誌意。如果病人的神氣已經衰微,病人的誌意已經散亂,那病是不會好的。而現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敗壞、神氣渙散,榮衛不能恢複的地步了。為什麽病會發展得這樣重呢?主要是由於情欲太過,又讓憂患縈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氣衰敗,榮血枯澀,衛氣運行滯澀不通,所以神氣就離開人體,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三)

6

【原文】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原文通解】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

 【1】極微極精:指疾病早期,疾病清淺而又單純。

黃帝說:病在初起的時候,是極其輕淺而隱蔽的,病邪隻是潛留在皮膚裏。

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

【1】今: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

【2】病成名曰逆:病情危重而預後不良的病證。

現在,醫生一看說是病情嚴重,結果針石不能奏效,湯藥也不管用了。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1】守其數:數,規律、法則。守其數,遵守醫療的法則。

     【2】親戚兄弟遠近:指對待病人親如兄弟一般遠近。

遠近:即親疏。

現在的醫生都能掌握醫道的法度,遵守醫道的具體技術,與病人的關係像父母兄弟一樣近,每天都能聽到病人聲音的變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變,可是病卻沒有治好,是不是沒有提早治療的緣故呢?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1】標本不得:指醫生的診斷、治療與病人的病情不符。

     【2】服:通“伏”。此指邪氣不潛伏,不被製伏。

岐伯說:病人是本,醫生是標,二者必須相得:病人和醫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驅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譯文】

黃帝說:病在初起的時候,是極其輕淺而隱蔽的,病邪隻是潛留在皮膚裏。現在,醫生一看說是病情嚴重,結果針石不能奏效,湯藥也不管用了。現在的醫生都能掌握醫道的法度,遵守醫道的具體技術,與病人的關係像父母兄弟一樣近,每天都能聽到病人聲音的變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變,可是病卻沒有治好,是不是沒有提早治療的緣故呢?

岐伯說:病人是本,醫生是標,二者必須相得:病人和醫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驅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7

【原文】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髒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複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踈滌五髒,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髒陽以竭也。

【1】五藏陽以竭:水腫發生的原因。以,同“已”。竭,盡也;又亡也。王冰注:“不從毫毛,言生於內也。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髒陽已竭也。”

黃帝說:有的病並不先從體表發生,而是五髒的陽氣衰竭。

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1】津液充郭,其魄獨居:津液,水穀化生的液態精微物質。郭,同“廓”,此指形體。魄,同“粕”,此言津液之糟粕,即水氣。陽氣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液停留,充斥周身,故言津液充郭,其魄獨居。

   【2】孤精於內:陽氣虧耗,水精(津液)不行而為水氣,故孤精於內。

    【3】形不可與衣相保:王冰注:“水滿皮膚,身體否腫,故雲形不可與衣相保。”

身體浮腫,使原來的衣服顯得窄小不合身或穿不上。

    【4】此四極急而動中:四極,四肢。急,窘也。中,胸腹中。水邪四溢,外則四肢腫急,內則動於胸腹而致氣急咳嗽。

【5】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氣,水氣。施,易也。水氣內停,形體腫急而變易其狀態。

以致水氣充滿於皮膚,而陰氣獨盛,陰氣獨居於內,則陽氣更消耗於外,形體浮腫,原來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腫急,影響內髒。這是陰氣格拒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對這種病怎麽治療呢?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複其形。

【1】平治於權衡:權衡,秤錘與秤杆,此有衡量揆度之義。衡量揆度病情,以平調陰陽的偏盛偏衰。吳昆:“平治之法,當如權衡,陰陽各得其平,勿令有輕重低昂也。

    【2】去宛陳莝:宛,音義同“鬱”。莝(cuo音錯),斬也。張介賓:“宛,積也。陳,久也。莝,斬草也。謂去其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又新校正雲:“《太素》莝作莖”。

【3】四極:又稱“四末”,即四肢 。

【4】繆刺其處,以複其形:繆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絡法。又據《素問·繆刺論》曰:“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據此,繆刺又是針對皮部血脈(血絡)采取解結或放血療法。繆刺其處,以複其形,即通過繆刺(解結、放血)使血脈恢複正常狀態。

岐伯說:要平複水氣。根據病情衡是輕重,去於血,消積水,叫病人輕微地活動四肢,穿溫暖的衣服,使陽氣漸漸傳布,然後用繆刺方法,使他的形體恢複起來。

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踈滌五髒,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帝曰:善。

【1】開鬼門,潔淨府:鬼門,汗孔;淨府,膀胱。開鬼門,潔淨府,即發汗、利小便。以此法消散水氣,祛除水腫。

    【2】精以時服:精,精良的食物,即富含營養,補益精氣的食物,如魚豆類等。精以食服,指按時令服用精良的食物,屬於飲食療法的範疇。

    【3】五陽已布,踈滌五髒:《黃帝內經太素·知湯藥》作“服五湯,有五疏,修五髒”、五場,即五穀湯液。楊上善注:“五湯,五味場也。”有,通“又”,《書堯典》“薦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疏,通“蔬”,《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修,整飭貌,《苟子修身》“見善修然。”服五湯能生精,精能化為氣,以補五髒陽氣之虛衰。

【4】巨氣乃平:王冰注:“大經脈氣乃平復爾。”

【譯文】

黃帝說:有的病並不先從體表發生,而是五髒的陽氣衰竭。以致水氣充滿於皮膚,而陰氣獨盛,陰氣獨居於內,則陽氣更消耗於外,形體浮腫,原來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腫急,影響內髒。這是陰氣格拒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對這種病怎麽治療呢?

岐伯說:要平複水氣。根據病情衡是輕重,去於血,消積水,叫病人輕微地活動四肢,穿溫啊的衣服,使陽氣漸漸傳布,然後用繆刺方法,使他的形體恢複起來。再使汗液暢達,小便通利,使陰精歸於平複。待五 髒陽氣輸布了,五髒鬱積蕩滌了,那麽精氣自然會產生,形體自然會強盛,骨骼和肌肉也就會相輔相成,正氣自然就恢複了。

黃帝說:講得很好。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一)

1

【題解】

【1】玉版:玉製的版。用以形容記在其上的內容的重要與寶貴而已。

玉版是用玉石做成的版,玉石是寶貴的材料,極受古人珍視,所以把極其重要的文獻刻寫在玉版上。《內經》中有幾處提到玉版,以玉版名篇的除本篇外,還有《靈樞》的《玉版》。

      論要,即重要的論述。以玉版名簡,隻是提示讀者該篇文獻的重要性,並不能反映文本的主旨。從本簡的實際內容看,是以色、脈為例討論“揆度奇恒”的思想方法的。由於“揆度奇恒”方法極其寶貴,所以“著之玉版”,因此篇名《玉版論要》,以 提示“揆度奇恒”方法的重要。挨度、奇恒在《內經》中多次出現,可能是上古醫經之名,同時也是重要的臨證思維方法。《管子》中有《揆度》,《淮南子》中也見“揆度”一詞,可見“揆度”是古人通用的思維方法。 

      本篇內容主要包括:1、診斷首先要辨別正常和反常情況,再進一步分別輕重淺深,而給以適當的治療。2、其次,根據病色出現的部位,以及脈與四時的關係,作了詳細的分析,來說明“揆度奇恒”的運用,使人在臨床上有所遵循。本篇名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2

【原文】

黃帝問曰 :餘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原文通解】

●黃帝問曰 :餘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1】《揆度》《奇恒》:古書名。揆(kui)度(duo):衡量,比較。奇恒:奇,異常。恒,正常。

【2】所指不同:即所指內容不是單一的。張介賓:"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脈色者,有言髒腑者,有言陰陽者。"

黃帝問:我聽說揆度和奇恒,這兩種方法各有所指,怎樣聯係起來運用呢?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1】奇病:異常之病。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淺;奇恒是辨別那些異乎尋常的疾病。

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1】至數:重要的道理,這裏指色脈的內容。至,極。數,理。

    【2】道在於一:馬元台:“一者何也?以人之有神也。"意為人的生命 活動取決於神機和諧如的運轉。者子雲:“道生一。”一,指神。"道在於一”的思想深受老子影響。

一,即下文所說的神。言以上諸經,內容雖有不同,但重視人體神氣的道理卻是統一的。

請讓我說說診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脈象的變化,至於揆度和奇恒,它們的要點都在於把握決定人體生命活動的氣血神機的運轉。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1】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神氣應自然的運轉而不可回折逆亂。指人體的氣血應隨著四時的變化而變更,永遠運行而不回折逆轉。如若回折逆轉,就失去了生機。

王冰:“血氣者,神氣也。《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夫血氣應順四時,遞遷囚王,循環五氣,無相奪倫,則神轉不回也。回,謂卻行也。然血氣隨王,不合卻行,卻行則反常,反常則回而不轉也,回而不轉,乃失生氣之機矣。何以明之?夫木衰則火王,火衰則土王,土衰則金王,金衰則水王,水衰則木王,終而複始循環,此之謂神轉不回也,若木衰水王,水衰金王,金衰土王,土衰火王,火衰木王,此之謂回而不轉也。然反天常軌,生之何有耶?"

人體的氣血神機,是永遠遠轉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運轉了,就會失去生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1】迫近以微:指色脈的診察,雖屬切近之事,但其中含有極其微妙的道理。

    【2】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指上述的道理和《素問·玉機真髒論》的旨義相同,所以可以放在一起合參色脈之理;同時,它們又都極為重要和寶貴,因此可以記載在玉版上麵,慎重保存並使之流傳下去。玉機,《素問》第十九篇的篇名。

這個道理雖然淺近,卻關乎微妙的神機,應該刻錄在玉版上,可以與《玉機真髒論》合參。

【譯文】

       黃帝問:我聽說揆度和奇恒,這兩種方法各有所指,怎樣聯係起來 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淺;奇恒是辨別那些異乎尋常的疾病。請讓我說說診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脈象的變化,至於揆度和奇恒,它們的要點都在於把握決定人體生命活動的氣血神機的運轉。人體的氣血神機,是永遠遠轉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運轉了,就會失去生機。這個道理雖然淺近,卻關乎微妙的神機,應該刻錄在玉版上,可以與《玉機真髒論》合參。

3

【原文】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麵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原文通解】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1】容色:麵容色澤

【2】見:通現,呈現。

【3】在:診察。丹波元簡:“在,察也,見《爾雅·釋詁》。"

麵容顏色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察看它的深淺和順逆的要領。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

【1】湯液:五穀製成的湯液。

色見淺的,病輕,可用五穀湯液調理,十天痊愈。

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

 【1】齊: 同"劑”,就是藥劑。

色見深的,病重,必須服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才可恢複。

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1】醪酒:濁酒。

如果其色過深,病情更重,必須用藥酒治療,一百天左右才能疾愈。

色夭麵脫,不治,百日盡已。

【1】夭:枯槁。

如神色天晦,麵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會死。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此外,脈氣短促而陽氣虛脫的,必死;溫熱病而陰血虛極的,也必死。

【譯文】

      麵容顏色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察看它的深淺和順逆的要領。色見淺的,病輕,可用五穀湯液調理,十天痊愈。色見深的,病重,必須服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才可恢複。如果其色過深,病情更重,必須用藥酒治療,一百天左右才能疾愈。如神色天晦,麵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會死。此外,脈氣短促而陽氣虛脫的,必死;溫熱病而陰血虛極的,也必死。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二)

4

【原文】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原文通解】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1】上為逆,下為從:指麵部氣血上行屬於逆,下行屬於順向。逆,從:指預後善惡。逆,預後不良。從,預後良好。馬元台:“以色見於上,病勢方炎,故為逆。色見於下,病勢已衰,故為從。"

     【2】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為陰,右亦為陰,故色見於右側為逆,見於左側為順;男子為陽。左亦為陽,故色見於左側為逆,見於右側為順。

麵色的變化表見於上下左右,必須觀察其要點。病色向上移的為逆,向下移的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

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1】易:變易,指違背常道。

【2】重陽死,重陰死:若男子病色現於左,即為重陽:女子病色現於右,即為重陰,皆提示病情深重,預後不良。

王冰“男子色見於左,是曰重陽,女子色見於右,是曰重陰。”男性屬陽左屬陽,病色見於左,故為重陽。重陰之理同

【3】陰陽反他:指陰陽二氣反其常態。

【4】權衡相奪:衡量病勢輕重,而決定適用的治療 。

如果病色違背常道,出現重陽、重陰,重陽、重陰主死。如果出現陰陽相反,應衡量病情,采用適當治法使陰陽恢複平和,這就在於比較正常與異常,揣度疾病的淺深。

【譯文】

       麵色的變化表見於上下左右,必須觀察其要點。病色向上移的為逆,向下移的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如果病色顏倒,就是重陽、重陰,重陽、重陰主死。如果出現陰陽相反,應衡量病情,采用適當治法使陰陽恢 複平和,這就在於比較正常與異常,揣度疾病的淺深。 

5

【原文】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複始,逆行一過,不複可數。論要畢矣。

【原文通解】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

【1】搏脈:即脈搏擊於指下。搏,搏擊。

【2】痹蹩:病名,指以下肢疼痛為主的病證。肢體痛重為痹,足跛不能行為蹩。指下肢痿弱不能行的病證。

脈象搏擊於指下,或為痹證,或為躄證,或為寒熱之氣相交為病。

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1】脈孤:無衝和胃氣的真髒脈。消氣:陽氣耗損。高世試:"脈者血之先,脈孤則陽氣內損,故為消氣。孤,謂弦、鉤、毛、石,少胃氣也。"

【2】虛泄為奪血:虛泄,指脈虛而搏動無力。奪血,指陰血脫失。

【3】孤為逆,虛為從:高世軾:“脈孤而無胃氣,真元內脫,故為逆,虛泄而少血液,則血可漸生,故為從。"

脈見孤絕,是陽氣損耗;脈見虛弱,而又有泄瀉,為陰血損傷。脈見孤絕,為逆,預後不良;脈見虛弱,為順,預後較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

【1】以太陰始:指診脈部位以太陰寸口為主,這是因為肺朝百脈,五髒六腑之氣,皆變見於氣口,所以寸口可以作為行齊恒之法的標準。

王冰:"以氣口太陰之脈,定四時之正氣。”太陰,手太陰肺脈,就是寸口脈。

 【2】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指四時、脈象與五行的關係。行所不勝,即克我者,如春見秋脈,夏見冬脈,此為逆,故預後不良;行所勝,即我克者,如春見長夏脈,夏見秋脈,此為順,故預後良好。

診脈時運用奇恒之法,從手太陰經之寸口脈來研究。如出現為主令的四時、五行所克製的脈象,為逆,預後不良;如出現克製主令的四時五行的脈象,為從,預後良好。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複始,逆行一過,不複可數。論要畢矣。

【1】八風四時之勝,終而複始:指四時正常氣候,吳昆:"八風,八方之風。四時,春夏秋冬也。勝,各以所王之時而勝也。終而複始,主氣不變也,言天之常候如此。"

【2】逆行一過:指四時氣候失常。張介賓:"設或氣令失常,逆行一過是為回則不轉,而至數紊亂無複可以勝計矣。過,失也,喻言人之色脈,一有失調,則奇恒反作,變態百出。"

至於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複,則循環無端,終而複始,假如四時氣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點。

【譯文】

       脈象搏擊於指下,或為痹證,或為楚證,或為寒熱之氣相交為病。

        脈見孤絕,是陽氣損耗;脈見虛弱,而又有泄瀉,為陰血損傷。脈見孤絕,為逆,預後不良;脈見虛弱,為順,預後較好。診脈時運用奇恒之法,從手太陰經之寸口脈來研究。如出現為主令的四時、五行所克製的脈象,為逆,預後不良;如出現克製主令的四時五行的脈象,為從,預後良好。至於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複,則循環無端,終而複始,假如四時氣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