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莎士比亞書店 (二): 以書結緣 (1)

(2023-10-07 20:09:26) 下一個

Sylvia Beach的自傳《莎士比亞書店》

** 如果沒有去過這家書店,估計一輩子都不會去讀這本書.

附圖為本書的First edition, first printing. Signed by Sylvia Beach on the half-title page. Publication Date: 1959 

第一章 Sylvia Beach介紹了自己的家庭 父親西爾維斯特·伍德布裏奇·畢奇牧師,是一名神學博士。 母親高中時的拉丁語老師,正是剛剛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的英俊的父親。

在比奇14歲時,全家(父親、母親、姐姐、妹妹和比奇)遷居巴黎 。書中隨後寫了一些在巴黎的生活雜記。

後來全家又隨父親回到了普林斯頓,接著回憶了在普林斯頓的遇到曆史人物,例如美國的三位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詹姆斯·加菲爾德、伍德羅·威爾遜和他們的家人們。

1916年Sylvia Beach去了西班牙,住了幾個月後, 1917年到巴黎。在巴黎 和妹妹一同搬進了王府飯店並且住了一段日子。

第二章的回憶都是圍繞著王府飯店,經曆的夜間空襲。最最。。。神奇的事件是Sylvia Beach一天在國家圖書館裏,注意到一個書評裏提到的巴黎六區劇院街七號的A.莫尼耶(Monnier)書店。比奇從未聽說過這家書店,但是有一種無法解釋的力量把她往那裏拉,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發生了。。。

隨後,比奇用十分細膩的文字詳細描述了她和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侶Adrienne Monnier阿德裏安娜·莫尼耶第一次相遇的情形,非常有畫麵感。 她眼中的一生摯愛是這樣的:

阿德裏安娜·莫尼耶身材結實,她的膚色很淺,就像北歐人一樣,她的臉色紅潤,前額光潔,筆直的頭發梳往腦後。最動人的是她的眼睛,它們是藍灰色,稍往前突出,讓我想到威廉·布萊克的雙目。她看上去充滿活力,她的衣著與她個人的風格非常相配,有人曾描寫她的衣著打扮是混合了修女和農婦的特點:她的長裙一直拖到腳麵,上身是白色的絲綢襯衫,外麵罩著緊身的絲絨背心,她的衣服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色調就像她的書店一樣。說起話來,她的聲音高昂,她的祖輩們都是在山中生活的,肯定習慣了從這山喊到那山。

她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談論的都是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幾個月裏, 槍炮聲離巴黎越來越近,比奇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Monnier灰暗的小書屋裏。在Monnier的書屋, 比奇結識了很多法國朋友,有作家、詩人、作曲家、鋼琴家、記者。期間比奇離開巴黎九個月, 於1919年7月,再次回到巴黎

第三章 十分詳細且生動地記錄了比奇是如何在Monnie的幫助下,實現了她一直想開一家自己的書店的願望。比奇母親很支持她, 從美國給她寄去了全部的積蓄。書店開張準備過程很繁瑣,其中記錄了很多趣事: 書店名號“莎士比亞書店”是比奇某天晚上躺在床上的靈感之作;一位書法家幫忙把書店名號寫在門前,一位英國畫家幫她畫了莎士比亞的頭像做書店招牌,晚上時,招牌被偷走了,一共畫了三次。。。。。 1919年11月19日,書店開張!同時也是圖書館

根據芬奇的著作《西爾維亞·畢奇和迷惘的一代》記載,畢奇是一位怪怪的圖書館管理員,也是位怪怪的書商,就像她的圖書館毫無係統可言一樣,她要出售的書上也沒有價格,沒有任何營銷活動,而且,每次賣出一本書,她都很不舍得和這本書分離。但是她也很講究向哪種人推薦哪種書,她曾經形容她的工作,就像是鞋店老板為顧客找鞋子一樣,非得合腳才行。

在這章節中,比奇一語帶過地提到Monnier有著過目不忘的超凡記憶力。

第四章 美國來的朝聖者 當時在美國的作家們為爭取言論出版自由遭受到種種打壓,因此造成了恐怖氣氛,出乎意料地,比奇書店的開張,很快傳遍了美國,迎來了一批飄洋過海的朝聖者們。

  • 喬治·安太爾(George Antheil) 美國先鋒派作曲家、鋼琴家、作家和發明家,他稱自己為“音樂界的壞孩子"

           

一九二〇年的某一天,喬治和他的夫人波斯珂手拉著手走進我的書店,喬治矮壯結實,額前的頭發是亞麻色的,塌鼻梁,眼睛有趣但又很調皮,一直咧著大嘴巴笑。他看上去像一個美國高中生,可能還有些波蘭血統。他的夫人波斯珂是匈牙利人,小巧,俏麗,深色頭發,英語說得很蹩腳。”

  • 作家、詩人、出版家羅伯特· 麥卡蒙(Robert McAlmon)

            ?

幾乎在我的書店剛剛開張之際,他就出現了。他也常常在杜蒙(Dome)或丁格(Dingo)等酒吧或其他地方活動,但他留給別人的永久地址卻一直是“請莎士比亞書店轉交”,他每天至少要來我的店中一次。

麥卡蒙個子不高,除了明亮的藍眼睛外,他稱不上英俊。但是他卻很能吸引別人,有他這種能力的我還真沒見過幾個。他充滿鼻音的慢吞吞的說話方式也是他的魅力之一,在被他稱之為“那一群人”中,他是最招人喜歡的一個。也不知怎麽的,不管他和哪些人在一起,他都會很快成為他們的中心。例如,無論麥卡蒙光顧哪家咖啡館或酒吧,那家咖啡館或酒吧就會成為大家的聚集地。他整天忙著與朋友們分享他的有趣觀點,或是充滿同情地傾聽他們遭受挫折的故事,這讓他反而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那就是寫作。我們所有關心他的人,都關注著他對二十年代的文學能做什麽貢獻。可惜的是,他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所有努力都將是無效的。他曾寫信給我說:“去他媽的語法,早已經被我扔到窗外去了!”有一次他告訴我他要到法國南部去,要找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這樣可以開始寫作。接著我就收到他發來的一封電報:“找到了一個很合適很安靜的房間。”很快,就有人來告訴我說他們在南方見到了麥卡蒙,他們說:“他就住在一個小酒館的樓上,他們都在小酒館裏聚會。

  • 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埃茲拉· 龐德(Ezra Pound) 和他的夫人多蘿西· 莎士比亞· 龐德(Dorothy Shakespear Pound?

           

”龐德夫人生怕別人找不到杜普伊特倫街在哪裏,所以她自告奮勇要在圖書館的介紹背麵畫一張小地圖,我當然非常樂意。這張簽名為“D.莎士比亞”的小地圖,為許多莎士比亞書店的顧客們指點了迷津,也是我書店早期的珍貴資料。”

“龐德先生的容貌與他在早期的詩集《魯斯特拉》(Lustra)和散文集《舞曲與分門》(Pavannes and Divisions)卷首的肖像非常相像,他穿著天鵝絨的外套和寬鬆的襯衫,這些都是當時英國所流行的時尚。他的身上有一種美國印象派畫家惠斯勒的氣質,但是張口說話,卻如同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貝利·芬”。”

“龐德先生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作品,也不喜歡談論任何人的作品。他是一位公認的現代文學運動的領袖,但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傲慢,在我們的談話中,他的確自吹自擂過,不過,他所誇耀的是自己的木匠手藝。他還問我店中有沒有什麽需要修理的東西,他為我修好了一個香煙盒和一把椅子。我稱讚他的手藝,他就邀請我到他聖母院廣場街的工作室中去參觀,那裏的家具全是他自己做的,而且也都是他親手上的漆。”

  • 來自花街的兩位顧客 著名的作家、詩人格特魯德· 斯坦因(Gertrude Stein)和艾麗斯·B. 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共同生活了39年)

         ?

?‘’有兩個女人就從杜普伊特倫街上散著步走向我的書店。一位麵容姣好,身材碩壯,穿著件長衫,頭上戴著的,與其說是一頂帽子,還不如說是一個籃子。陪同她的那個女人小巧,黑瘦,看上去有點古怪,讓我想到一個吉卜賽人。她們是Gertrude Stein 和Alice B Toklas

格特魯德總是要拿賣書這個行當來和我開玩笑,這讓她覺得趣味無窮,當然,讓我也覺得很好玩。她的任何看法和評論,都能得到艾麗斯的唱和,她們倆的這種一搭一唱,簡直天衣無縫。很明顯,就像許多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人一樣,她們也從同一個角度來評判和觀察世界萬物。但我覺得從性格上來說,她們是完全獨立的,艾麗斯比格特魯德要更為精明,也更成熟,格特魯德就像一個孩子,是神童類的那種孩子”

  • 年輕的詩人、小說家斯蒂芬·貝尼特(Stephen Benet)

        ?

“在一九一九到一九二〇年期間,他總是在我的書店裏消磨時間。 他是個可靠有責任感的人,在他的請求下,我帶他去拜訪了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 作家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美國小說家,主要創作短篇小說,他的作品應該說是影響了海明威、福克納、斯坦貝克、塞林格等許多作家

        

"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生都是故事,他給我講述他的遭遇,他往前走的每一步,他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還有他的生活中的那些至關重要的時刻。他的故事充滿懸念,他說起某一天早上,他一下子就決定放棄家庭,還有他那非常成功的顏料生意,離家出走,永遠放棄了那種為了得到別人尊重而受的局限,還有為了尋求安全感而要背負的重擔[11]。安德森充滿魅力,非常討人喜歡。我將他看成是詩人和福音傳道者的混合體(但他並不布道),當然,他也有一點點演員的技巧。不管怎麽說,他是最有趣的一個人物。"

"我知道Adrienne Monnier和舍伍德·安德森會非常喜歡對方,所以,就把他帶到她的書店裏。她立即就被迷住了,馬上就邀請他去家裏做客“

  •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  

”最後一個被我帶去與格特魯德會麵的“戰戰兢兢”的人是海明威,他告訴我他們曾經吵過架,現在他想與她和好,但是沒有勇氣獨自前往她家。我對他的和好計劃進行了一番鼓勵,並答應陪他去克裏斯汀街,那裏是格特魯德和艾麗斯的新住處。到了那裏後,我覺得海明威獨自一人上去比較合適,所以,我將他送到她們家門口,並給了他最好的祝願。後來,他來告訴我說他們“和好了”

那個時代在巴黎的美國人中,斯坦因和畢奇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兩位女士了,但是,斯坦因不如畢奇那樣,真正被法國化,而且她的法文也不夠好,雖然她曾經說過“美國是我的祖國,但是法國是我的家”,但是,畢奇覺得她從沒有真正以法國為家。在這本回憶錄中,畢奇刪掉了這樣一段:“格特魯德對法國人視而不見,她像一個遊客一樣穿過他們的國家,帶著樂趣地匆匆瞥過他們的住處和他們的生活,她所做的評論也都像出自遊客之口:她是位永遠的旅行家。”

直接跳到 第9章 最好的顧客 -  Ernest Hemingway 歐內斯特·海明威 

畢奇用整篇回憶了與海明威的點點滴滴,讓讀者從另一個視野裏了解更真實的海明威:

"有一個顧客很討大家喜歡,他每天早上都到莎士比亞書店來,人們能看到他坐在角落裏閱讀雜誌,閱讀馬瑞特船長(Captain Marryat)[1]的作品或其他書籍,他就是歐內斯特·海明威。"

"我記得,他是一九二一年的年底出現在巴黎的。他自封為書店“最好的顧客”,從來沒人對這個封號提出過異議。我們對這個顧客當然也充滿了尊敬,因為他不僅常常造訪我們書店,而且,他還會花錢買書,對於一個小本生意的書店老板來說,這種顧客是最讓人喜歡的了"

"有一天,海明威就這樣走進了我的書店裏。我抬起頭來,看到這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留著小胡子的年輕人,他用非常低沉的聲音自我介紹道,他是歐內斯特·海明威。我邀請他坐下來,並與他交談。我得知他原本是芝加哥人,曾經因為腿部受傷,花了兩年時間在一家軍隊醫院中養傷。我問他的腿傷是怎麽回事?他麵帶歉意地告訴我,他是在意大利打仗時,膝蓋受了傷。他說話的口吻就像一個小男孩承認自己剛剛和別人打過架。他問我是否想看看他的傷口?我說當然想看。於是,莎士比亞書店的一切生意都暫停下來,他脫了鞋子和襪子,給我看了他腿上和腳上的那些傷疤。他的膝蓋受傷最厲害,腳上的傷也不輕,他說那是炮彈片所致。在醫院裏,他們覺得他肯定不行了,甚至有人提出來是否應該為他行使最後的聖禮,但是,虛弱的他同意將聖禮改為洗禮,“有備無患,萬一他們說的是對的。"

   Hadley and Hemingway

"他還帶著他年輕的妻子海德麗(Hadley)[4]到書店來,她容貌秀麗,性格開朗,很讓人喜歡。我當然也帶著他們倆一起去見了阿德裏安娜·莫尼耶。海明威的法語非常好,他不僅讀遍了我書店裏的英文書籍,還擠出時間把所有的法語出版物也閱讀了一遍。"

"海明威先生對於世間萬物各類題材都有一種去把握的天生本能,我相信你會發現海明威夫婦是最會給人們帶來快樂的……"

一九六四年,海明威的回憶錄《流動的盛宴》出版,回憶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巴黎文藝圈。書中對許多在巴黎活動的作家頗有不遜之詞,但有一段描寫卻充滿了讚揚:“西爾維亞.畢奇有一張生動的,如同雕塑般輪廓清晰的臉,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動物般充滿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滿快樂。她的波浪般的褐色頭發往後梳,露出她漂亮的前額,在耳朵下剪短,與她褐色的天鵝絨外套的衣領相平。她的兩條腿很漂亮,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歡開玩笑,也喜歡八卦,在我認識的所有人中,沒有人比她對我更好。”

續。。。

從第五章到10章 (除9章外),畢奇 用大篇幅描述著名的《Ulysses 尤利西斯》一書是如何在莎士比亞書店誕生的,以及關於作家Joyce的敘述。20、21章 寫了此書後來的狀況和Joyce喬伊斯的生活,可以看出畢奇對Joyce的狂熱崇拜和對《Ulysses》這個作品的深刻印象 。。。

剩餘的章節也很有故事,後麵有空會一一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