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衰翠減話紅樓

從明清易代史看紅樓夢

如需音頻版,可關注油管同名頻道
正文

020 北靜王 – 水溶

(2023-06-12 04:01:54) 下一個

北靜王 – 水溶

北靜王是紅樓中作者著墨最多的一個王爺,也是紅學中探討較多的一個人物。

曾經有分析,猜測黛玉會嫁給北靜王,因為寶玉曾把北靜王給他的鶺鴒香串要轉贈黛玉。類似寶玉曾無意間把襲人和蔣玉菡的汗巾子互換,為二人日後的姻緣埋下伏筆。而後文確實也是寶玉為襲人做媒,令蔣玉菡迎娶了襲人。

不過與襲人蔣玉菡不同的是,北靜王的鶺鴒香串黛玉並沒有收。而是罵了一句“什麽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可見黛玉和北靜王,並無信物交換的伏筆。而且縱觀前八十回,被黛玉罵做“臭男人”的似乎隻有北靜王一人。結合其名字“水溶”可以猜測,北靜王一定是與滿清相關之人,或者說最終降清之人。前八十回中,北靜王和寶玉的關係很好,甚至給人的印象是,這個王爺可以成為賈府落難時的依靠。可是看癸酉本,則會發現,在賈府敗落時,北靜王卻是落井下石、背叛賈府。北靜王後期的作為,就解釋了第十六回中為何黛玉會罵他。

那麽北靜王的原型是誰呢?首先這個人物的身份不低,是個王爺,且當年老北靜王和寧榮二公是世交。另外,他曾經被看作是賈府有力的支持和依靠,最終卻背叛賈府。有些紅樓的解析認為此人影射了洪承疇。洪承疇雖然曾經是大明所倚重的重臣,後期也背叛明朝,不過作為一個臣子,其身份還配不上“北靜王,更談不上與大明皇室的世交之誼。

結合作者在前八十回對北靜王的描述,以及癸酉本中北靜王的所作所為,筆者認為北靜王的原型,是那些降清並成為八旗子弟的明朝貴族、文臣武將及其後裔

 

明末,降清歸入漢八旗者眾多,而這其中有比較特殊一群人,似乎令作者更為介懷,即那些大明開國功臣的後人,如:

  • 開平王常遇春九世孫,九世安南王常朗,移鎮遼陽,投降清軍後被編入漢軍正白旗,現在其後裔也是自認滿族。
  • 黔寧昭靖王沐英之後,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的兒子,沐顯忠,被編入八旗正白旗漢軍。
  • 徐達的後代徐湛恩,明末時擔任都指揮使,鎮守遼陽,滿清強大時,入籍清漢軍正藍旗
  • 李成梁曾孫李懋祖,投降了清朝,入漢軍鑲白旗,任廣西巡撫。
  • 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明鄭王朝的末代君主,降清後入籍清漢軍正黃旗,其後人又在雍正年間被改編入正紅旗。
  • 明鄭陳近南次子,東寧總製陳永華,明鄭滅亡後,隨鄭克塽至燕京,入籍漢軍正白旗
  • 袁崇煥的六世孫富明阿,字治安,漢軍正白旗,從征喀什噶爾,授驍騎校,升參領,官至吉林將軍,光緒八年(1882年)去世。

 

北靜王的原型,其實包括全部降清的、成為漢八旗的人物。而作者顯然是用這些大明開國功臣的後代,來作為其代表人物。雖然理論上,這些人的降清,對明清之間的勝負作用不大。至少遠不如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這些人對滅明的影響力大。可是作為曾經的開國功臣的後代,他們祖上都是和朱元璋稱兄道弟的人物,有明一代,子孫也是承襲爵位,被大明恩養。這些人物降清且加入漢八旗,對大明朝來說,遠比那些臣子降清在情感上更有殺傷力。用現在的話講,屬於“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顯然,作者也是對這一部分人物的降清更加耿耿於懷。

 

北靜王,用拆字法可以看作“北青爭王”。即“北方滿清想要爭取拉攏的王爺”。“水溶”意謂其不但降清,且是融入滿清的權貴集團。

 

路祭一段,作者介紹北靜王與賈府是有“當日彼此祖父相遇之情,同難同榮,未以異姓相視”。指的是常遇春、徐達、沐英這些人當年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且有八拜之交的異姓兄弟。徐達更是朱棣的嶽父。他們的後裔,也一直都被明朝厚待。

 

在寫到寶玉見北靜王的時候,作者特意從寶玉的視角,描述了北靜王的穿著:“話說寶玉舉目見北靜王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係著碧玉紅鞓帶”。北靜王的這個服飾,一直也是紅學討論的話題之一。因為明清都不曾出現過白蟒袍。很多分析認為,這個裝束,是隻有在戲曲舞台上才會出現的服裝。這裏很可能是作者故意寫出一個很誇張、很怪異的服飾,引起讀者注意。

參照上麵所例舉的,那些加入漢八旗的大明功勳後代,不難看出,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被編入了正白旗和鑲白旗(隻有徐達的後人是正藍旗)。我們看一下圖中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服製,再對比北靜王的“白蟒袍”“ 紅鞓帶”的服飾描寫,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會給北靜王這樣一身裝束:

 

北靜王還特意問起賈寶玉,並且要看他的通靈寶玉。前八十回中,對通靈寶玉(傳國玉璽)感興趣的,要來看的一共有四人:寶釵、襲人、北靜王和張道士。這個舉動,是作者在暗示其原型對中原政權的覬覦。這些人要麽是和大明爭奪政權之人,要麽是降清後從新政權那裏得到利益之人。

水溶見過寶玉後,對他很讚賞,向賈政誇獎寶玉:“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於老鳳聲’ 未可量也。”這句“雛鳳清於老鳳聲”表麵是誇寶玉,放在此處也符合故事中的人設。不過結合其人物影射身份,這一句也有可能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北靜王自述其誌,即“年輕的一代不同於先祖,他們終將歸附於清”。脂批在這裏寫:“妙極!開口便是西昆體”。結合後文黛玉對詩詞的評鑒,可知黛玉不喜歡西昆體,也不喜歡李商隱的。此處用李商隱的詩,也是暗筆寫黛玉和北靜王之間的對立關係。

臨別,水溶又送給寶玉“前日聖上親賜鶺鴒香念珠一串”,作為見麵禮。鶺鴒指兄弟情誼,出自《詩經·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比喻兄弟間的友愛之情。無論是皇帝賜給北靜王,還是北靜王轉贈給寶玉,都代表北靜王的原型與皇家(賈府)有兄弟之情。如前文所述,常遇春與朱元璋結拜過,徐達也被朱元璋稱為兄弟,沐英與朱標也曾情同手足。

 

其實,八旗漢軍除了這些明朝勳貴的後代,還有很多因戰功而知名的世家,如李永芳、範文程、佟養性、石廷柱、尚可喜、耿仲明、沈誌祥、張大猷、鮑承先、祖大壽、馬光遠、蔡士英、孫得功、王世選、左夢庚、施琅等家族。隻不過這些人物對於大明隻是臣子,作者沒有選擇他們作為北靜王的代表形象。

比如洪承疇降清後,被編隸於漢軍鑲黃旗,後文寶玉祭奠金釧,用“北靜王府一個要緊的姬妾”來影射洪承疇。可知洪承疇雖然屬於這一群體,但並非其代表人物。

而正是因為這些重要的明朝將領、漢族人才,都被涵蓋在“北靜王”這一形象之下,所以北靜王在前期給人的印象,是賈府的有力支持者。而在癸酉本中,北靜王對賈府的背叛和落井下石,也符合曆史上漢八旗在滿清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說漢軍八旗是促成清朝征服中原的關鍵性角色。尤其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對中原的地形和敵情的了解方麵,漢軍要相較滿洲更為熟悉。而且麵對著上百萬的抗清武裝力量,漢軍越來越顯示出比滿洲八旗更強悍的戰鬥力,使得他們成為了清朝入關後南征西討的先鋒。尤其是在攻城和南方多山地帶,滿洲騎兵不得施展,漢軍便成了清朝征服這類地區的主力部隊。

漢軍還牽製著新附漢人所組成的武裝力量 - 綠營。清軍入關後,民族矛盾加劇,若使滿洲人直接控製新附漢人往往難以達到目的,有時甚至降而複叛,因此清朝統治者或委派漢軍軍官統領綠營;或將前明歸降軍官編入漢軍,並令其率領原部參戰。以漢軍來維係對綠營的統領既達到了控製之效,又可收征戰之功,使得綠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更能明確表現漢軍八旗的作用莫過於對漢軍人才的直接任用,這些人在清軍南征的時候,對於瓦解抵抗勢力的意誌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以期讓抗清勢力認識到歸降清朝也有可能像漢軍一樣獲得重用。比如,編入漢軍鑲黃旗的前明降臣、大學士洪承疇在華南地區的經略就使得一度膠著的西南方麵戰機逐漸逆轉。另外,隨著清朝兵鋒向南延伸,滿洲八旗的兵力越發捉襟見肘,於是漢軍也成為了駐防八旗的重要部分之一。漢軍在關內地區一般和滿洲、蒙古八旗混合駐防,三藩削平後,漢軍又進駐福建、廣東沿海各省。

清朝占領關內以後,漢軍八旗又對局勢的穩定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他們幫助滿洲統治者適應中國國情,因地製宜,繼承明製。其中範文程、寧完我、張存仁、洪承疇等幾乎以“特別顧問”的身份影響著皇帝和大批滿洲貴族。在大政方針上,除涉及滿洲貴族的特權問題外,其他方麵諸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上均能夠有所提議,並被采納。另外,由於急需說漢語之官員對內地進行治理,曾一度設置漢軍專缺破例進行遴選,一時間各地總督、巡撫多為漢軍出身。在這一時期,民族矛盾仍然尖銳,並非照搬明製就能夠直接解決,所以漢軍對清朝統治者的輔佐成為了滿洲和漢人中間的一個緩衝點。漢軍在二者中間找尋出一條既不冒犯滿洲貴族特權,又將政策調節到漢人可以容忍的底線,因此有學者認為,如果沒有漢軍八旗的從龍輔佐,清朝統治者未必能夠奪取中原地區,並建立穩固統治。隨著清朝政局的逐漸穩定,滿洲統治者經驗的逐漸豐富,漢軍的作用才開始降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