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衰翠減話紅樓

從明清易代史看紅樓夢

如需音頻版,可關注油管同名頻道
正文

010 通靈寶玉

(2023-06-11 23:52:30) 下一個

通靈寶玉

討論賈寶玉的影射對象之前,需要先來看一下他所佩戴的通靈寶玉。

通靈寶玉本是女媧補天所剩的一塊頑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在一僧一道施展法術後,頑石變成扇墜大小的美玉,又蒙一僧一道攜入紅塵,賈寶玉銜通靈寶玉而誕。

小說第一回,通過甄士隱視角對通靈寶玉進行了簡單的描寫:“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麵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麵還有幾行小字。”直到第八回,通靈寶玉的細致描寫才呈現到讀者麵前:“隻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通靈寶玉正反麵分別鐫有篆文,正麵的篆文是“莫失莫忘仙壽恒昌”,背麵的篆文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

 

  • 首先是通靈寶玉所鐫文字:正麵篆文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秦國所製的傳國玉璽。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 ,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傳國玉璽上刻的篆文與通靈寶玉上刻的篆文 “莫失莫忘仙壽恒昌” 意義及其的相似。再看通靈寶玉反麵的篆文。在明代,關於印章的著書中,例如《集古印譜》等載秦代有小璽,其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與方以智《印章考》等書記載一致,相傳此小璽一直流傳的到了雍正時期才不知下落。如果在秦小璽三個功能前加上序數字,“一疢疾除二永康休三萬壽寧”,這和通靈寶玉的反麵篆文“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也是非常相似。

 

  • 其次看通靈寶玉的顏色和質地,原文描述是“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暗合裴鬆之注引《吳書》中的記載。公元190年,關東聯軍起兵討董,董卓從洛陽遷都長安。孫堅收複洛陽後,在城南一口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而玉璽之所以會在井中,是因為189年宦官張讓(十常侍之亂)裹挾漢少帝逃出皇宮時把玉璽扔在了井裏。當時發現玉璽的情景是: “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通靈寶玉的“五色花紋、燦若明霞”,對應了玉璽在井中散發五色光芒的傳說。

 

  • 國璽的來源和氏璧,就曾被稱為過寶玉。《韓非子·和氏》記載了和氏璧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替之以石,貞士而命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秦之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傳國玉璽為符應,得之則意味著“受命於天”,失之則意味著“氣數已盡”,所以傳國玉璽對於曆代王朝可以說是必須“莫失莫忘”。
  • 印璽必須用朱泥,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又偏偏愛吃胭脂。一顆玉璽配上印泥,這極有可能便是作者欲說之意。

 

 

通過上麵的對比,通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的喻意顯而易見。而賈寶玉作為通靈寶玉的擁有者,是傳國玉璽的人格化,影射國家權力,即皇權。

那麽黛釵對寶玉的爭奪,就代表了明清對皇權的爭奪。林黛玉的前身是絳珠仙草,絳紅即是影射明朝的國姓朱(紅的意思),它是代表明朝的。薛寶釵之名曰釵,釵於文即是又金,又金即是後金,而後金則是史界公認的清朝。金之色白,所以寶釵即姓了“豐年好大雪”的薛。薛寶釵之兄名蟠,蟠者,番也。從蟲著猶狄從犬,羌從羊,言其是番人也。(潘重規《紅樓血淚史》)

 

另外,從頑石幻化前書中對其的描述,也可以看到,紅樓夢指向的是明清易代這個末世,而非其他(滿清內部)的皇權爭鬥。

 

  1. 女媧補天的傳說,女媧造人後,被稱為媧皇。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後來水神共工不服,興風作浪,媧皇即令火神祝融迎戰。共工戰敗,怒觸不周山,將擎天柱撞折了,天塌了個大窟窿。導致洪水泛濫,大火蔓延,天下萬物陷入災難之中。
    在這個傳說中,女媧補天的根由,是水神共工造反,水神、火神大戰,水神把天撞塌了,女媧才煉石補天。
    按照五德終始說,朱明屬火德,滿清屬水德。水神造反,即滿清造反。水神、火神大戰,是滿清與朱明的戰爭。水神把天撞塌了,天是華夏的天,即華夏文明的天被滿清撞塌了。
  2. 石頭幻化前所在的位置為:“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

大荒山 – 是說明朝的人和事已經荒蕪了。

無稽- 即無跡,無跡可尋,因為明朝曆史被滿清篡改。

 青埂- 清更,即滿清更替。

 

  1. 頑石補天的比喻,應該是源自黃道周的自喻。書中寫,被遺棄的補天石“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石上的偈子寫的是:“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黃道周在甲申之變時家居,南都起為吏部右侍郎,黃道周乃趨朝。當時他寫信給同僚說:吾輩頑石,搗骨合藥,無補於天,猶冀後人嗅此藥氣耳。
    石上偈子與黃道周所述,意義相同,都是明遺悲號國家覆滅自己卻無能為力。

 

關於通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早在清朝,已經有不少人持這個觀點了。 晚清孫靜庵在他的《棲霞閣野乘》中言“寶玉非人,寓言玉璽耳!著者故明言為一塊頑石矣!”並認為,《紅樓夢》“所隱必係國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記載私家故實,謂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見耳”,“此書所包者廣,不僅此一事,蓋順、康兩朝八十年之曆史”。比孫靜庵略早一些的《石頭記微言》作者孫渠甫說道“《石頭記》一書,影書也……即言釵黛之爭,天下也。在書麵言,上,寶玉謂寶玉之人,下,寶玉謂口中所銜之玉。在底中底言,則上下混同為一,即指石頭,即指輿地,即言釵、黛所爭之天下也!在書底言,上,寶玉為寶玉,是天子,下,寶玉即寶玉,傳國之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