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家風家教”的閑言碎語

(2023-10-07 20:43:32) 下一個

春節前後,中央電視台開展了一場“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麽”的特別節目,節目期間,記者采訪了不同的人,也得到了不一的答案。回答“家風是什麽”,其實是很困難的,但不過與那令人吐槽的“你幸福嗎”的問題相比,直不可同年而語,故受到了人們大眾的一致好評。                                            

首先,這個節目終於喚起了一種民族遺忘的記憶——原來中華民族還有優良的家風傳統。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誡,一個人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聖人倡導“仁禮”為根基,強調“修身”與“齊家”,其中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對待之道。亞聖進一步為角色發展確立了行為規範,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再拓展“睦族”、“睦鄰”,確立個人在龐大家族和複雜鄉鄰中的本分。最後是逸出親族與鄉黨的範圍,入仕為官,誌在君國。可見,這家風是一個民族道德構建的基石。然而問題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家庭製度、家庭價值遭到不間斷的反複衝擊,家庭功能逐漸弱化傳統的優良家風流失殆盡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把殘存於民族記憶中一點點優良家風掃蕩一空;斯時,在強大的政治高下,子女與父母為仇敵,揭發批判父母,甚至脫離父子、母子關 係。兄弟鬩牆、夫妻反目的親情悲劇比比皆是。文革初期許多地方流行過如此一說:“炮轟爸爸,火燒媽媽,全家改組,我來當家。”父母都被揚棄,人倫則無所依附,造反若此,家風何存!今天,無論我們怎樣成天為GDP自豪著,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社會道德普遍淪喪,人際關係疏離和社會倫理失範。人們常感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原即是基於對現實的認識而已。今天,中央電視台策劃這一檔子節目,以圖喚醒民族中家風家教的記憶,無疑是功在千秋的善舉,是重拾人倫教化的好方式。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資源,搶救家風家教,傳承優良的傳統美德基因科學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真正重構新時代的子愛、兄弟和、夫妻情、鄉鄰睦、朋友義、師生恩……這一切,隻有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 “家庭”入手,才能夯實整個社會道德大廈的根基。                           

其次,中央電視台的記者們作訪談,可以問“你家的家風是什麽”?不可問“什麽是中華民族家風”,因為這個問題太大,要說清中華民族的家風,非宏篇巨製而不可。幾千年不斷發展完善、耳提麵命的家風,已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家風文化;既為文化,就不是簡單可述的。家風是什麽?家風,就是家庭的風氣和習俗,是代代相傳的規矩和準則,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中國古人的家風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至深,其核心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八德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中華文化的人倫情義正是通過家庭代代相傳。追溯曆史,不管是鍾鳴鼎食之家還是販夫走卒之徒,無不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遠在春秋戰國,家風家教多散見於各種經典著作中。及至漢末,據 《三國誌·魏誌·邴原傳》注記載:三國杜恕著家誡。盡管是書未能傳世,但至少知道開始出現家教專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思想家顏之推為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係不墜,於是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的《顏氏家訓》。據統計,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內容差異,但是其基本義都是倡揚“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精神,這也是中國傳統價值體係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總之,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在社會生活中,芸芸眾生,多為普通人,所以決不可能如曾國藩、傅雷一樣把家風付諸文字,形成係統。但是,普通人有著基本的做人準則,那怕目不識丁,他似乎本能地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這靠的就是家族傳承,自小耳濡目染。現代心理學已證實,嬰幼兒的早期記憶影響一生一世我國有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說明孩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品質的成長沃土,好家風是美好人格的生態環境。所以,過去幾十年對家庭的漠視與否定,真是禍哉且烈矣。家風不存,又何來社會風清氣正?總之,傳承家風就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內涵極為廣泛                                   

時下談重振家風,實是任重道遠。這次舉國重提家風,好確是好,隻是晚了些時日。要知道,家風需要一個家族、一代人乃至數代人日積月累才能形成。正如同諸多從曆史中傳承下來的傳統一樣,家風早被百年狂的時代無情割裂。五四時期,家庭被視為舊俗”與“萬惡之源倡揚以革命去之;當時,諸如《三綱革命》、《家庭革命》之類的文章大量出現,其中,許多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取消家庭製度。例如劉師培署名申叔《天義報》上發表《毀家論》中說:欲開社會革命之幕者,必自破家始。”柳亞子公開主張“非孝”,說父子應以兄弟相稱。他寫詩給兒子柳無忌雲:“狂言非孝萬人罵,我獨聞之雙耳聰。略分自應分小友,學書休更效爾公。”由此他更進一步主張廢除倫常,並賦詩曰:“共和已廢君臣義,牙慧羞他說五倫。種種要翻千載案,堂堂還我一完人。”如此革命,不寒而栗!若人倫俱廢,則禽獸不如。過去,我們總是過於誇大“五四”運動的革命性,根本忽視了其負麵的破壞力。所幸的是,這些極端的言論隻囿於文化人中,對家風的掃蕩不能形成氣候,因為絕大部分民眾仍恪守傳統的優秀家風而不變,由此影響教育了下一代。然而,到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對傳統文化的摧毀有二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普遍性,華夷賢愚,無一幸免;是徹底性,所謂除舊務盡,觸及靈魂。這樣,所有的傳統文化,無分莨莠,把小孩與洗澡水全掉”。據胡鞍鋼先生研究統計1949—1976年這27年的曆史中,共發動了67次政治運動,平均每年2.5次。作家老鬼在他的自傳體小說裏坦率真誠地描述了文革中自己對家庭特別是對母親楊沫的造反行為。他一邊與同學抄家,一邊對母親說我恨你……我決心和父母決裂,投身世界革命……”甚至還殘忍地把兩個姐姐用繩子捆起來,勒得她們痛苦哀叫,把兩隻臭襪子塞進了她們的嘴裏。文革中,這決非個案,而是司空見慣的常態。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說得好公理之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惜乎新的革命的倫理觀未能建立,傳統的又棄之殆盡;事實上,要構建新的倫理觀,又怎能失去傳統這個基礎!                  

縱觀今天,社會普遍性的行為失範、道德失衡、精神失措,喪失了基本的禮義廉恥”。我們不能把這些社會問題全部歸於家風、家教的缺失,但,如果依然有嚴格、質樸的家風,如果從小就一次次地被長輩諄諄教誨,上述事情發生的概率一定會少得多。                                              

今天談重振家風,根本的問題是上梁己不正,下梁無樣。如今社會的“老一輩”基本是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這一代人有一個特殊共性,那就是自小深受無數次殘酷鬥爭的洗禮,靈魂深處有太多的塵囂,而且頑固地堅守這些心魔,決不願意改弦更張。不說別的,文革過去幾十年,有誰為自己的暴行與獸性反省過?老鬼的文字懺悔,陳小魯的口頭道歉,實乃個案而已,這星星之火,不可燎原,根本無濟於全民族的反省。在今天的社會中,自己摔倒訛詐好心相扶的年青人,買房之後聽說降價去房產商處打砸鬧事,自己什麽都不懂到處捕風捉影喊打假專揀軟柿子捏,跳廣場舞音響開得震天撼地吵得青年人寢食不安而猶覺理直氣壯……這許多匪夷所思的行為,其主角就是我們這些“長輩們”。網民有一句精確深刻的話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如此的一代,把上輩好的家風揚棄殆盡,把自己人性中的惡永遠保持,怎麽能做好文化傳承的橋梁,上已不承,下何啟之,思之再三,徒作長歎。當然,不能對我們這些“老人”全盤否定,這些也許是個案,但從普遍性來看,今天的我們這批老人既比不上一輩,也有愧於下一輩。

總之,弘揚傳統的優秀家風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這項偉大的工程決非一蹴而就,不是電視台一、二次活動就能見效,必須要有一個長遠和艱苦、甚至有反複的過程;其次,這項工程也決非幾個人能完成,而是要傾舉國之民,全民皆“家風”,尤其是我們這一輩的許多“老人”,不深刻反省,不脫胎換骨,欲承上啟下,恐成空談。不過這是很困難的,至少我認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