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 悟 ——人生隨感

(2023-06-14 20:07:06) 下一個

人生百年,旅程萬裏,塞北江南,春夏秋冬,雨雪霜晴,氣候多變;一年四季不可能都是晴天,哪怕是盛夏三伏,隻不過晴天多了一些,但同樣也有雨天,有時甚至還有“六月飛雪”,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雲”的俗語。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也奈何不了。

常在江湖走,不能不淋雨,雨中走多了,便有了一些感悟。

感悟之一:有人苦雨,雨濕衣衫;有人喜雨,雨潤萬物。

人在途中,忽然一場大雨,周身濕透,狼狽不堪;鞋子沾滿泥沙,緊急避雨,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尤其是女士們,雨洗胭脂汙紅妝,髻散發亂神淒惶,明明一淑女,頃刻頓失花容貌。於是乎,心生怨懟,罵詈不絕:“這個鬼天氣”“煩死人的雨”等抱怨聲聲。其實,無端怨雨,實在有失公允;行者趕路,自是苦雨,可滿壟莊稼,盼雨心切,尤其是大旱雲霓,更是額手以慶。昔唐太宗問許敬宗:“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有“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妒其光輝,天尚不足何況人乎”之對,闡釋事理,平易深刻。春雨貴如油,農民喜得莊稼澆灌之利,然而卻有礙於行人;秋月玲瓏,佳人喜而盜賊恨。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著利與害兩個方麵,我們當權衡利弊而取之。雨潤莊稼,民之至利,國之大功;個人淋一場雨,狼狽一番,與民之種植大利相較,毫末也。所以,行人苦雨而怨,實在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感悟之二:有傘勿矜,與人共享;無傘勿驚,不擾同行。

途中遇雨,首先想到的便是避雨,倘無處可避,則想法遮雨;當然,最好的遮雨工具就是傘。古代無汽車飛機,長途跋涉,必須帶傘以防雨;故古人出門,必帶之物,除了盤纏之外,一定就是傘了。今人則不然,除了一眾美眉與非美眉,夏日出門要帶遮陽小傘外,一般出門不太帶這玩意兒。待到突然雨至,有傘者心中竊喜,看前後眾人奔跑豕突,不覺掩口葫蘆笑,自個兒真是天才,頗有先見之明,別人狼狽,吾獨優雅。應該說這份感覺沒有錯,但在張傘四顧之際,能不能讓最需要傘的人共用?如老者,如小孩,再不然,邀一女郎,傘下急步,避免了暴雨亂其花容,豈不是一件功德?與人方便,傘留餘香,應是一個好的境界。再則,如果自己沒有帶傘,能跑則跑,跑不動則從容受雨,不可張皇四顧,貿然擠入別人傘下。一傘本來僅容一人,你沒頭沒腦擠入,人家不好拒絕,尤其如老夫之形象醜陋,人家讓傘還要忍受惡心;又尤其如老夫之形體臃腫,一站占了整把傘,喧賓奪主,主何以堪。故曰,自己方便,予人方便,善也;自己困難,少煩別人,亦善也。

感悟之三:大雨傾盆,低頭看路;大雨過後,抬頭看天。

人在雨中,步履維艱,上有急雨,下有泥濘;當是時也,務必專心致誌,看清腳下的路,萬勿為左右事物所影響,更不要被遠近幻景所引誘,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前進。一旦風停雨住,則不必糾結衣衫不整、鞋子泥漿,這個時候,最應該抬頭遠望,欣賞天邊那一道絢麗的彩虹。由是想到人生路上,絕對不可能都是晴好,偶遇風雨,無用怨艾,因為“月有陰晴圓缺”,生活常態也。風雨既至,坦然麵對,充滿信心,“再大的暴風雨也會過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堅信“風雨過後一定有彩虹”。當風雨一旦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不要糾纏過往的得失,而是應及時把握明天的朝陽。尤其是在經曆艱難之後,更應總結經驗,考量得失,俗雲:“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的痛苦,就難得有成功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麽要“雨後抬頭看彩虹”的根本原因所在。

說到雨中的感悟,誰也不能超越蘇軾的人生境界。他有一首著名的《定風波》詞,詞之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按作者所述,與友人春日出遊,突遇風雨,本有雨具,可攜帶者走到前麵去了;同行狼狽奔突,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從容淡定,緩步而行。待雨住天晴,感而有是詞。詞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三年前,詞人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曆坎坷,蒙冤受屈,壯誌未酬,多年來的鬱鬱不得誌,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其必然也。然作者天性豁達,超凡脫俗,坦然麵對人生挫折。是詞通過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作者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淡泊寧靜的人生理想。“歸去”,表現的是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也無風雨也無晴”,突出的是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生活態度。聖人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回歸自然、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的詞人,完全達到了這樣的人生境界。吾輩愚鈍,無敢仰望先賢項背,但寵辱不驚曠達瀟灑的生活態度,永遠是人生的標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