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哭中醫已無淚

(2023-05-16 19:25:34) 下一個

欲哭中醫,心中悲也;哭而無淚,淚已盡也。盡管三年抗疫有功,政府大力支持,當下似乎迎來了中醫發展的黃金時期;不是老夫悲觀,中醫之破敗凋零,直到消亡湮沒,已成不可逆轉的定局。吾一介草民,平生治病無數的“不法”醫生(聲明:為遵紀守法,現在拒絕看病了,除非至親摯友),那怕來個勃蘇哭秦,也不會有任何意義。

今天發這些牢騷,是因為早幾天看到兩張中醫處方,讓我深深感到,中醫危矣,危在旦夕!根本不需要別人亡我中醫,中醫一定會將自己消滅的。

第一張處方是1966年3月29日的,處方人是成都市金牛區人民醫院田鶴鳴醫師;十味中藥,囑服三劑。三副藥共0.35元。

柴胡八錢;半下五錢;生薑三錢;泡參三錢;黃芩三錢;甘草二錢;大棗四枚;升麻四分;瓜蔞乙兩(一兩);牡礪乙兩。

當時中藥按舊16兩為一斤的標準處方發藥;三錢約等於今天的10克。

另一張是2023年04月19日的中醫處方,鄭州市二七區福華中區衛生服務中心某醫生所處。總共46味中藥,三副藥共562元。

薑半夏60g 黃苓 50g 黨參 45g 大棗45g 石菖蒲30g 川芎30g 醋香附 30g 炒蒺藜20g 菊花20g 黑順片80g 生石膏 120g 幹薑 60g 鼓炒白術 45g 龍骨90g 牡蠣 45g 煆磁石 90g 首烏藤90g 合歡皮30g 烏梅 100g 細辛 30g 桂枝30g 肉桂20g 黃連 35g 黃柏 30g 

當歸 30g 花椒20g 黃芪 120g 升麻25g 陳皮.30g 赤芍30g 地龍 30g 炒山桃仁30g 炙甘草 30g 紅花30 熟地黃 60g 天冬30g 麥冬30g 茯苓80g 醋五味子 30g 巴戟夭30g 原砂仁15g 芒硝 25g 枳實30g 厚樸30g 柴胡160g 

兩張中醫處方一比較,真的很有些意思;短短的57年,兩張處方就見證了中醫藥的衰落和破敗。毫無疑問,兩相比較,二者隔之霄壤,前者是治病,後者是荒唐;可以斷定,前者有效,後者無功!且不說藥的價格等問題,單就處方藥物量就是中醫的笑話。

作為一位邊緣化的正宗中醫,可以明確告訴諸位朋友,不管對不對症,普通處方一般是8-11味中藥,最多不會超過13味;隻有那些熬製膏丹丸散的特殊處方,才會有二三十味中藥,但最多也達不上麵46味中藥的規模。這道理非常簡單,一個人去看醫生,一般就是一個病,即使是一身病,也有個標本主次;也就是說,任何一張處方,隻是解決一個問題。針對任何一個疾病,盡管適用的中藥有幾十種,但我們必須選擇具有充分必要條件的藥物,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都上。比如攻克一座碉堡,有二個手雷便可炸毀,既不要大炮飛機一齊上,更不要動用核彈氫彈什麽的。一張處方46味藥,恐怕可以稱為千古之最了。過去,大凡一張處方超過15味,我的父輩們會斥之為“亂對章”,是典型的“牛藥郎中”。

還有更重要的,中醫處方,都是有成方的,什麽病,用什麽方,古人都有驗方的;“亂對章”就是指不按成方處方,東拚西湊,雜亂無章。中華古典醫藉浩如煙海,每部醫籍中都有成方;比如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有方劑113首。過去拜師學醫,《脈訣》《湯頭歌訣》等書是最基本的讀本,必須要倒背如流的。“湯頭”就是今天的方劑,《方劑學》是今天中醫藥學各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該書共收臨床常用方劑362首。所以,任何一個合格的中醫所開的處方,內行一看就知道是用何方治何病。上麵1966年的處方,用的就是“小柴胡湯”;小柴胡湯主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裏,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舌苔薄白,脈弦。依方推症,該患者或是感冒三四天後未愈,出現的少陽症候;或者是因氣鬱不暢引起的月經不調兩肋脹痛諸症。

然而,2023年這張處方,簡直是在侮辱中醫,甚至是在草菅人命。按處方臨床診斷為“不寐症,心腎不交證”,也就是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假設這個診斷是正確的,首選最佳方劑就是“交泰丸”(《韓氏醫通》卷下)。這是治療心腎不交的著名中藥方劑,主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等症。方劑組成就二味藥:生川連18克,肉桂心3克。臨床處方,再加上幾味,也就八味十味藥足矣。這裏卻開成了64味藥的“大雜膾”。寒熱溫涼,諸味雜陳,不知道究竟是要治什麽病。處方中許多藥用得莫名其妙,比如砂仁,枳實,厚樸,桃仁,紅花,地龍,芒硝,細辛,生石膏等等,與失眠風馬牛不相幹,天底下那有這般郎中,真讓人啼笑皆非。

該處方不僅藥物龐雜,好比是西餐的牛排加青椒,湘菜紅燒排骨加糖醋;而且份量太重,遠遠超過劑量的“紅線”。方中最少是20g,一般是30-50g,最高生石膏 120g,柴胡160g;細辛一藥,最多不可過5g,竟然用了30g;幹薑 60g,也是大大突破了用量的臨界點。整個一付藥共有 2010克,真不知道要用個多大的鍋才能裝得下。

好在今天偽劣中藥充斥市場,如果是60年前的藥品質量,病人吃了這3付藥,不出事才怪。而且,這不是個別現象,真不知現代中醫學院的老師是怎麽樣上課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堂教學多是紙上談兵,沒有足夠的臨床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課堂上永遠培養不出真正的中醫。合格中醫的培養,一定需要父子師徒相授的口耳相傳,這絕不是嘩眾取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老沉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三大糟粕:中醫陰陽五行巫術,武術和迷信。不徹底清除這些糟粕,中國永遠不會成為發達國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