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語境困惑

(2025-02-21 15:04:33) 下一個

 

英文有一個語法問題讓我困惑至今。比如一個疑問句問到:他今天不來了,是嗎?中文語境的回答是:對,他不來了。而相同的問題在英語的語境裏,回應應該是:不,他不來了。有些英語母語者問我問題時候,我都會習慣性地用中文語境回答:Yes,他不來了。這樣的回答往往會造成提問者的困擾。

一直到現在,我也完全改變不了我的語言方式,這同時造成了我的困擾:為什麽中英的語境完全相悖的?後來思忖再三,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推測,也許僅僅是我的偏見與妄斷——中文往往是首先評價別人的立場,再評價具體的事件;而英文往往是先評價具體事件,再評價別人的立場(或者幹脆不評價)。我們一直口口聲聲地強調“就事論事”,而現實是我們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就事論事”的態度,而往往“立場”是最重要的。

兩個孩子在幼兒園起了爭執,兩位孩子的家長到幼兒園拳腳相向的事情在國內很常見。因為“捍衛自己的家人很重要”,重要程度自然要高於了解事情的具體過程詳情本身。在一個人數眾多的任何組織裏,都會活躍著一個江湖。做什麽事情並不重要,搞清楚自己為誰做事情很重要,所謂的“以人為本”大概也是源於此吧!

我爺爺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爺爺,爺爺在世的時候屢次和我形容他爺爺在在村裏的威嚴:他端坐在堂屋裏的太師椅上,八仙桌上擺著他的煙袋和茶杯,手邊撫著一支包了漿的拐杖。他平日裏不苟言笑,所有村子的孩子都怕他,隻敢遠遠的看著。因為但凡被他認為是需要管教的村子小孩,他一定要拿著棍子結結實實地抽在屁股上的。誰家裏有糾紛,誰家需要個紅白事的話事人,但是對外人,他也會是最大限度維護本村的尊嚴和權益的。在傳統中國鄉村地區,以長老統治為代表的教化權力始終是占據統治地位的鄉村權力,並起到了維護地方秩序的作用。然而爺爺終於還是沒有成為他爺爺那樣的人,爺爺帶著整個家族進了城,雖然也在盡力維護著自己在屢次家族聚會時候的尊嚴,然後再也沒有貓著腰透過堂屋窗欞偷看的少年,再也沒有眾星拱月時的悠閑。小農集體經濟的不斷瓦解在中國衝擊著所有人的時代觀念。爺爺最後無奈的聲音湮沒在熊孩子們的怪叫聲中,很像是最後被曆史淘汰的武士階級西鄉隆盛在薩摩藩的固執而可憐。又很像是範德林幫在後牛仔時代悲壯的自我堅守與被時代拋棄的墮落。

翻開曆史書,好像每個朝代都很殘忍,逝去的人們都悲慘的掙紮著活著。他們過去的故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說話方式、思考維度,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人們都是無法割裂著活著的。許多許多年以後,當我們全部老去,那一代新的年輕麵貌又會怎樣看待如今的這個世界呢?可能很多香蕉人孩子隻會說No,they don’t也會困惑於父輩的迷惑回答吧。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那一代人怎樣的活過的,也不想知道了吧。

2025.2.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Lurending 回複 悄悄話 中文回答針對的是對方的說法,英文回答針對的是來不來這件事。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隻是翻譯的問題。反義疑問句的末尾嚴格說來不應翻譯成中文“是嗎”、“不是嗎”。比如
“He won’t come today, will he?”翻譯成“他今天不會來,難道他會來嗎?”如此,按中國人的習慣就會回答“不,他不會來。”或“是的,他會來。”與英文習慣一致。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別開生麵地引伸論述,但那隻不過是中英表達習慣的異同罷了。如果要科學證明“對事不對人”或“先站立場,再論是非”的觀點,恐怕還得找更多的證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