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印象以色列(5)漫步聖城耶路撒冷

(2023-07-31 05:28:05) 下一個

關於哪裏是“世界中心”的討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不同時期不同視角都有不同的解釋。伊斯坦布爾是世界中心,考慮的角度是從地理層麵—這是連接歐亞大陸的巨型城市。從1581年的《賓三葉草世界地圖》來看,耶路撒冷城位於地圖的中央。世界中心已經被很多人公認在耶路撒冷,它代表的是精神和宗教層麵。

猶太智慧書《為聖篇》中記載道:“以色列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聖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聖之所是聖殿的中心;神聖約櫃是至聖之所的中心,而奠定這個世界的基石就矗立在神聖約櫃的前方。” 

在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我們登上了這座埋有世界基石的聖殿山,走進了世界的中心。

如今的聖殿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地方,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體係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把這裏視為聖地。曾經矗立於世界基石上的猶太聖殿,變成了一座清真寺,已經有千年了。雖然以色列六日戰爭後重新占領了聖殿山,但按照以色列與約旦鑒署的協議,聖殿山依舊被穆斯林管理,但治安權交給了以色列。

管轄權和治安權的分離給聖殿山的管理帶來了複雜性,聖殿山也因此成了以巴衝突的火藥桶之一。例如在2000年,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強行登上聖殿山,就引發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義和持續多年的以巴流血衝突;在我們這次以色列之行接近尾聲時(4月5日),以色列警方與巴勒斯坦民眾在聖殿山阿克薩清真寺爆發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逾35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警方逮捕或驅離。

非穆斯林進入聖殿山隻有一條路,從西牆右側的一座木製天橋排隊進入。

聖殿山上很安靜,讓人感覺非常安寧祥和,四周三三兩兩坐著一些穆斯林,他們在這裏聊天、誦經。除遊客外,荷槍實彈的安保人員密切的關注著周圍的一舉一動,時刻保護著聖地的安全。

圓頂清真寺( The Dome of Rock)位於聖殿山的中心,是整個山上最宏偉華美的建築,修建在世界基石上。1994年約旦國王侯賽因出資650萬美元為這個圓頂覆上了數十公斤的純金箔,其炫目的光彩映配著藍綠色的寺身,在湛藍的天空下更顯得無比迷人。

如今世界基石依舊存放於清真寺之內,在這塊石頭上還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登天時留下的腳印,可惜清真寺並不對非穆斯林開放,故未能瞻仰這一聖物。

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寺,地位僅次於麥加的聖寺和麥地那的先知寺。阿克薩清真寺有著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 對巴勒斯坦來說:它是國家的象征、主權的象征;對以色列來說:清真寺旁的西牆遺址是猶太民族信仰和精神的集中體現。正是由於阿克薩具有如此重要的社會功能,導致阿以之間圍繞耶路撒冷老城的爭奪異常激烈。

阿拉伯語阿克薩意為極遠,故又稱遠寺。遠寺整體建築高大宏偉,氣勢恢宏,大殿內可容5000人禮拜。西方曆史學家稱該寺是地球上最豪華最優美的建築物和曆史遺產。

從聖殿山出來後向南不遠處便是大衛城(David City)。 雖然現在是一個可供遊客參觀的景點,但它也還是在挖掘的考古現場。

在大衛城入口處上方有一個觀景台,這裏是過去的城牆觀察樓,視野開闊,下麵就是汲淪穀,對麵密集樓房就是的阿拉伯村莊。

與耶路撒冷老城內的喧囂相比,大衛城可謂門庭冷落,入口處的巨大豎琴引人囑目,向我們展示著這位偉大國君極具音樂天賦的一麵。

比起散落在各處的大衛城遺跡,更負盛名的還是挖掘於3千年之前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是為了防止耶路撒冷戰時缺水而建的引水渠。遊覽路線有水路和陸路兩種選擇,水路是著名的希西家水道,又稱西羅亞水道,而陸路是迦南人隧道,開鑿時間比希西家隧道要早1千多年。

進入地下後,便走在通向基洪泉(Gihon Spring)的隧道裏。基洪泉屬於間隙性噴泉,作為生命線水源,是人類當初在此建城居住的主要原因,因此受到嚴密的保護,要通過從山石中鑿出的隧道才能到達。

經過著名的沃倫井,被考證是從地下基洪泉取水的井,以發現的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 沃倫命名的。

這些石頭廢墟據介紹是噴泉上建的保護塔或城樓,有專門道路通往城牆內部。

從這裏回到地麵,有兩條道路可選,水路和陸路。陸路又稱迦南隧道,這條旱路較短,隻有100多米,從岩石中穿行,非常狹窄。因為沒有水,覺得不過癮,所以我們選擇了水路。

水路,也就是希西家隧道(Hezekiah’s Tunnel ), 這是在大衛城下麵的一條地下水道,從岩石開鑿出來,據推斷是在2700年前希西家王統治時期建造的,希伯來聖經裏也提到過此時期的治水工作。

這條水道把基洪泉水順著地勢從高往下輸送到西羅亞水池(Shiloah pool)。 水道大約500多米長,這條渠道蛇形彎曲,據記載兩隊人馬從兩頭開鑿地下隧道,最後在中間成功匯合,至於在當時條件下他們如何能夠找準方向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團。

希西家隧道狹窄幽長,沒有燈光,最深處有70厘米,全程需要半個多小時,需備帶涉水的涼鞋和手電。在昏暗的遂道裏,加上很長一段路程前後都沒有其他遊客,大膽的我也一度被嚇得想狂奔;鎮定下來後,隻能低頭彎腰小步快渡鑽洞前進,驚嚇之路很快就結束了。

終於從西羅亞水池邊走出地麵,基洪泉的水通過希西家水道流到這裏儲存起來,作為平時和戰時使用。

從水道岀來之後走了一小段路,路過一個居民區,結果發現是阿拉伯居民區。在耶路撒冷,幾乎任何一個曆史場所都是飽受爭議的,大衛城也不例外,景區內的巴勒斯坦居民也一直是爭論焦點之一。

雅法門是進入耶路撒冷的主要入口之一,因為麵向雅法港口方向故以此為名。耶路撒冷老城的主要城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要有一個90度的拐角,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止大規模敵軍的一擁而入。

從雅法門進入老城後,右邊高聳的城牆裏就是大衛塔(耶路撒冷曆史博物館)。這裏早已不是希律王的宮殿,而變成一座堅固的城堡,裏麵展示著從公元2千年來到近代以色列的的曆史。

大衛塔本身就是一件藏品,這裏有希律王、羅馬人、十字軍、奧斯曼人留下的磚石。

站在城牆塔樓上,可以眺望耶路撒冷新城和老城的景色,在英國托管期間,政府要求所有建築都必須以乳白色或乳黃色作為外立麵,這樣的規定讓如今的耶路撒冷看上去非常柔美,被稱之為耶路撒冷色。

以色列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新城,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博物館藏品豐富,麵積巨大;同樣是在網上提前預定參觀時間,我們選擇了下午4點到6點的時段。

博物館靠近以色列國家議會、國家最高法院、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山丘綠樹盎然,也有周邊的居民在這遛彎。

博物館中有一個非常吸睛的白色漏鬥狀奇特建築,就像一個陶罐的蓋子一樣蓋在地麵上,四周是噴泉,而它的下方是一個展館,用於存放國寶級文物—《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 )。這個建築也被稱作聖書之龕(The Shrine of the Book )。

緣何設計成為甕形,還得由1947年,死海附近庫姆蘭的貝都因牧羊少年說起。當時這位牧羊少年的一頭羊進入了死海附近的洞穴裏,為了叫那頭羊岀來,牧童向洞中投擲石頭,結果打破洞穴裏的瓦罐,從而發現這些古經卷。其後的十年間,在附近11座洞穴發現了裝有古卷的瓦罐,共找到四萬個書卷或書卷殘篇。聖書之龕的設計源於曾經用來裝古卷的瓦罐。

經鑒定,死海古卷的年代約於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一世紀(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8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雖然殘破不堪,但因死海附近幹燥的天氣、洞中遮光的保存等,讓死海古卷得以保存。

走進存放古卷的建築,通過一個兩邊陳列發現背景和周邊文物的甬道,就走進了圓形的“瓦罐”中間,繞牆一圈展出的便是死海古卷的真跡。

博物館中所展示的珍品文物中包括舊約聖經經卷、聖經注釋和次經偽經、以及非聖經文獻等等。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賽亞書》,以賽亞書中的一些預言成為了猶太和基督教的基石,所以這裏也可稱得上是座聖經博物館。

死海古卷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它的出現證明了《聖經》從古至今的一致性,也是研究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在聖書之龕旁邊的小廣場上複製了一個第二聖殿時期的耶路撒冷模型,與公元70年被羅馬人毀滅之前一樣,再現了希律王朝時期的城市地形和建築特征。

漫步耶路撒冷老城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都融合在這裏,這裏不僅充滿濃鬱的宗教和曆史氛圍,卻也被世俗影響著,最後奉上一組街拍,看看耶路撒冷最真實的一麵。

耶路撒冷老城共有8個城門,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於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上到下分別是:錫安門、希律門、獅子門、新門、雅法門、糞廠門、大馬士革門和金門。

穆斯林區(Muslim Quarter )是老城四區中麵積最大的區域,這或許與自阿拉伯帝國崛起後,耶路撒冷在絕大多數時間處於伊斯蘭政權治下有關。這裏總是人聲鼎沸,沿路密集排列的商鋪、巿場、叫賣的小販和????攘的人群,生活氣息十分濃鬱。

基督區(Christian Quarter )遍布宗教建築,住宅較少,因而也就安靜了許多。

亞美尼亞區(Armenian Quarter )是老城中占地麵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一個區。亞美尼亞人早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便已到耶路撒冷定居,出於文化與民族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聚居區。此外,亞美尼亞還是第一個將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國家。

猶太區(Jewish Quarter )雖然不是最大的區域,但自猶太民族人為主體民族的以色列實際控製耶路撒冷後,猶太教徒們絡繹不絕地到會堂祈禱、去哭牆朝聖,構成了耶路撒冷的人文景觀。

作為沒有太多宗教意義的到訪者,我們毫無顧忌地行走在沒有宗教約束的路上,從一個宗教聖地到另一個宗教聖地。耳邊,虔誠的祈禱聲中夾雜著呼嘯的警笛;眼前,不時閃現的全副武裝的以色列軍警。這就是現實中的耶路撒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淡白寧靜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我一直想以客現的視角來分享旅行經曆,我的宗教知識不足,可能表達也不盡完善。謝謝閱讀!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喜歡你這種不帶宗教情緒的聖城漫遊,繼續跟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