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浮光掠影土耳其(15) 探訪格雷梅國家公園

(2023-01-06 05:38:05) 下一個

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並不是一座城市的名稱,它是亞洲曆史上的一個地區名,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這裏曆來是亞歐一些強悍民族的爭逐之地。早在公元前20世紀,赫梯人就在這裏建立強大的王國,後來,又有亞述人在這裏建立貿易據點。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占領並統轄這一地區。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到這裏,其部將塞琉古一世在這裏確立希臘人的統治。公元前190年後,羅馬人在今天開塞利(Kayseri)建立了行省首都凱撤利亞(Caesarea)。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為鞏固帝國的統治,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卡帕多奇亞成為了傳播基督教的中心。到公元9世紀,隨著阿拉伯人的入侵,大批基督徒逃離,這裏又成為了他們的避難所。幾百年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實厥人來這裏建立奧斯曼帝國,基督教在這一地區的影響漸趨消弭。

相比較起這裏跌岩起伏的曆史,卡帕多奇亞更吸引人的,當屬其如外星球般的岩石地貌。數萬年前火山噴發留下的凝灰岩層,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態的岩石。這裏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一片片的石柱衝天而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稱這裏是十大地球美景之一,來此仿佛置身於外星球。

格雷梅國家公園(Goreme Historical National Park)處在內夫謝希爾(Nevsehir)、阿瓦諾斯(Avanos)、於爾居普(Urgup)三座城鎮之中的一片三角形地帶,卡帕多奇亞的主要景觀都集中在這個公園內,包括仙人煙囪、鴿子穀、烏奇薩要塞、洞穴教堂等,其中大麵積的類月球地貌,被譽為土耳其天然景致的王牌,是土耳其人引以為傲的觀光資源。因為到格雷梅的第1天幸運的乘飛了熱氣球,今天餘下的時間就是參觀國家公園。

我們第一站是去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 Air Museum)。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博物館,小的有普通城鎮的博物館,大到像盧浮宮、大英帝國和紐約大都會等世界級博物館。眾所周知,這些博物館是建在室內,而像格雷梅這樣的露天博物館我還是第一次見過。雖然不過是一座座山岩上的石窟,算不上精美甚至有點粗糙的壁畫, 但在了解了卡帕多奇亞的曆史、自然、宗教之後,便感到這座博物館的厚重的內涵。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露天博物館之一,它是在卡帕多奇亞自然地貌基礎上修建的建築群,匯聚了30多個石窟教堂。雖然,在整個卡帕多奇亞地區現有150餘座修建在山岩及地下的教堂、修道院,但格雷梅的洞穴教堂更為集中、規整、維護得更好。格雷梅露天博物館濃縮了卡帕多奇亞的自然、曆史、人文,它於1985年被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

格雷梅的意思是“讓你看不到”,能讓阿拉伯人看不到躲在洞穴小區的基督徒,靠的是在巨石中挖出包括教堂、住居和牲畜豢養地的洞穴小區,形成共居、共同生活的文化。

這些洞穴的開鑿要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赫梯人,在赫梯帝國與古埃及的常年征戰中,這裏成了赫梯人的避難場所。人們以為赫梯人躲避戰亂是暫時的,然而他們未能躲過難關續寫輝煌,這個民族最終在世上永遠的消失了。他們開鑿留下的洞穴,後來成了一批批逃難基督徒的庇護所。

誰曾想到,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成了基督教一段重要曆史的演繹舞台。公元1世紀,為了躲避羅馬帝國的殘酷鎮壓,早期基督徒從耶路撒冷遷徙到卡帕多奇亞,建立小亞細亞第一個基督教區。

公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及其繼任人迪奧多西皇帝意識到,基督教是可用來鞏固帝國統治的一種新興力量。因此,他們改變政策,先是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繼而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徒們繼續在這裏開鑿洞穴,將大批教堂、修道院建在山岩洞中,當時,格雷梅的石窟教堂超過600座,這裏成為了傳播和研究基督教的中心。

公元8、9世紀,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時期,興起了“聖像破壞運動”,又一波宗教迫害,使地處偏遠的卡帕多奇亞再次成為一些基督教教士和教徒的避難所。公元9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大批基督教徒再次逃離,來到卡帕多奇亞避難。這個時期也是卡帕多奇亞地區教堂文化繼續繁榮的階段。直到突厥人建立奧斯曼帝國,作為小亞細亞基督教中心之一的卡帕多奇亞逐漸被世人遺忘,那個曾經執著、虔誠的時代消失得無聲無息。

直到 1907年,一位法國神父發現了這些隱藏在山岩和石柱上的教堂和修道院,發現了岩壁上大量的宗教壁畫。他在出版的書中寫道:基督教從這裏的山岩中和石柱上消失了,但基督教建築卻在這裏大量遺留下來。

大批基督徒為了接近上帝的追求,在洞穴中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苦行僧生活。基督徒將虔誠的信仰畫在教堂洞壁上,我們如今在洞穴教堂所見的色彩斑斕的圖案,就是那時基督徒留下的寶貴藝術財富,其中大部分內容來自《聖經》中的故事和人物。

格雷梅的洞穴教堂大都建於公元9世紀,分布在小鎮周圍的山穀中。

從博物館入口進來,迎麵一座小山崖,高達30米,山體上鑿有數十個洞窟,層層往上,大約有7、8層。據介紹,這是一座修道院,可居住800人。

洞穴教堂一般建在錐形山岩上,四麵臨空的山體也許更容易開鑿洞窟。

也有形成於成片的山崖中。

每座教堂都有????名字,聖巴塞爾教堂St.Basil Church 、蘋果教堂Apple(Elmali) Church、聖巴巴拉禮拜堂 Sr.Barbara Church、黑暗教堂Dark Church(KaranlikvKilise)、蛇形教堂 Snake (Yilanli) Church、拖鞋教堂Carikli(Sandals)Church、托卡利教堂Buckle (Tokali) church等。為了方便參觀,這些教堂都編了號,如13號是聖巴巴拉禮拜堂,它是由拜占庭的軍人開鑿的,是為了紀念他們的保護神。

18號為蛇教堂,也稱聖歐諾菲力烏斯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1世紀,洞內壁畫描繪的是聖喬治擊退蛇的場景。

44號是拖鞋教堂,可能因為壁畫上的人物都穿著拖鞋而得名。

黑暗教堂是露天博物館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建於公元13世紀。因為教堂內部窗戶很少,光線暗淡,故名之。正因如此,教堂內的壁畫才保存得比較完美。這個教堂是需要另外收費,從山頂到洞底要費不少時間,

大部分洞穴教堂內壁上都畫有精美的圖案,但教堂內不允許拍照,隻能看看。為了便於觀賞,在博物館入口處有壁畫的影印圖片介紹。

隨著人流,這個洞進那個洞出。

教堂雖然位於洞穴之中,但其內部結構與傳統教堂相一致,即十字平麵+穹窿頂。

洞窟石壁也因炊煙留下漆黑斑駁的痕跡。

這個洞窟算得上大“食堂”了,長長的石桌兩邊圍了一圈長石椅,足可容納數十人同時就餐。

在卡帕多奇亞的幾個景點,都能看到藍眼睛樹和瓦罐樹,已經成了卡帕多奇亞的地標之一。藍眼睛是土耳其人最喜愛的護身符和吉祥物,在許多旅遊紀念品上都會看到各種帶有藍眼睛的標誌。藍眼睛是“美杜莎之眼”,這位希臘神話中的女妖,傳說能將任何直視她眼睛的人變成石頭。土耳其人相信,美杜莎之眼就是照妖鏡,能抵擋邪惡,帶來好運。

 

我們第二站是烏奇沙堡壘也叫烏奇沙要塞(Uchisar Castle)。烏奇沙是第三個堡壘的意思, 還有兩個是於爾古普(Urgup)及歐塔希沙(Ortahisar), 相比之下,烏奇薩最為險峻。,它也是格雷梅的製高點,從山頂上可以俯瞰卡帕多奇亞優美的風景。

烏奇沙要塞是一塊裸露在山坡上、高60多米的巨大岩石。早期定居者為防禦外敵入侵,將山岩挖空建成相互連通的要塞,當敵進攻時就躲進洞穴,平時儲存在洞內的水和糧可供使用數月。

要塞的四周山坡上圍了一圈尖尖的石筍,像是建於外圍的碉堡,使這座城堡固若金湯。

幾乎所有石筍都開鑿了洞穴,就在格雷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洞穴社區。

烏奇沙要塞不失為現代主義的藝術品,巨岩上大大小小的石窟洞密密麻麻足有數百個,層層疊疊數十層,確實是人類一大奇觀。說它千瘡百孔,那都是歲月留下的滄桑與曆史饋贈的奇觀。

烏奇薩城堡正前方是一片廣袤的開闊地,從山坡上極目遠眺,山巒在無邊無際的荒原上延伸。

坡底穀地就是格雷梅鎮與周圍神奇的類月球地貌。乘著熱氣球和山地越野也是在這個地方進行的。

離烏奇沙不遠的鴿子穀(Pigeon Valley)也是一個自然奇景,顧名思義,就是棲息著很多鴿子的山穀,這條山穀不是很深很長,站在腰間就能一眼望穿。

山穀內布滿嶙峋的怪石和形如圓錐的尖石塔,在這些怪石上有著數不清的石洞。

洞穴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一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則是早期卡帕多奇亞人挖鑿用來居住的。這些天然石洞和廢棄的洞穴後來成了鴿子的安樂窩;不過我們十月份去時鮮有見到鴿子。

在洞穴社區內或附近,可以看到鴿子洞,但像鴿子穀這樣規模的鴿子洞卻是卡帕多奇亞絕無僅有的。當地人用采集的鴿子糞作為天然肥料,使這裏成了天然的環保地區。

鴿子穀中那些圓錐形山岩的千姿百態與山坡上的石屋、洞穴交錯相融,構成了一幅幅世間神奇畫麵。

 

我們今天的最後一站是帕夏貝(Pasabag Fairy Chimneys) ,它是是卡帕多奇亞人氣最旺的景點之一。我曾見過不少石林景觀,包括昆明的石林,都非常壯觀,但看到帕夏貝這些奇峰異石時,心中不禁又一次震撼。這是一片令人瞠目結舌的石林,在巨大的台地和山穀中,布滿了粗細各異、高低不同的石柱,其造型奇特古怪,令人匪夷所思。

這些石林都是自然形成的。遠離古時期的火山噴發後,熔岩在高原上層層堆積,經長期擠壓,一部分形成一種灰白色的軟岩體,稱為石灰華,另一部分覆蓋在上麵的熔岩硬化成黑紫色的玄武岩。經風霜雪雨漫長的侵蝕,大部分鬆軟的石灰華被侵蝕消失了,而堅硬部分殘存下來就成了石柱,最上層的玄武岩像是起了保護作用,形成卡帕多奇亞獨特的奇異地貌。

大自然就像神奇的藝術家,雕刻出歎為觀止的驚世之作。這些由玄武岩構成的仙人煙囪頭有單頭的,多頭的和尖帽式的形態,非常特別,奇妙無比。

漫步於這片奇石林,彷佛是穿越在金色童話的世界裏。一根根撥地而起的石柱,像古怪的精靈,演繹著大自然的神奇傳說。當地人們認為,這是仙人留下的煙囪,裏麵住著可愛的小精靈,遂稱這些石柱為“仙人煙囪”或者“精靈煙囪”。

仙人煙囪又像座座城堡,一路尋覓,指不定哪個煙囪裏就住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讓人沉浸在充滿童心的幻想中。

不得不再一次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這片火山熔岩鑿刻成千姿百態的模樣,給人以美麗的想象。

這三根石柱頂天立地,緊緊依偎在一起,像是三位勇士歃血結盟,對天發誓。

這座石岩由數根煙囪相連成片,像一座城堡,扼守要衝之地。

當然,還有許多的煙囪說它們像什麽,就憑大家的想象了。

讓人好奇的是,在一座高聳入雲的仙人煙囪蘑菇頭下,石柱垂直崖壁上鑿滿了洞穴,這些洞穴是一座教堂。在卡帕多奇亞成為基督教傳播中心時期,大批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宗教設施就在山洞穴中修建,同時,不少為接近上帝而追求苦行生活的修士也來到這裏。這座教堂就是公元5世紀時隱士聖西蒙(St Simeon)的隱修地,教堂至今保留完整。

聖西蒙是一位曆史上著名的基督教高柱修士,敘利亞人,隱居在阿勒坡北郊西蒙山,在一根石柱上苦修,開創了石柱頂端修行的先例。他認為這樣能遠離塵世喧囂,追求絕對寧靜,有更多時間與上帝在一起。帕夏貝這座聖西蒙石柱教堂,如今成了教徒和遊客慕名到訪之地。

帕夏貝仙人煙囪,一個精靈出沒,開啟童心,純大自然造就的童話世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