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八大杠”載過的歲月

(2022-11-19 04:00:08) 下一個

 

      在豫東農村老家,自行車興起於七十年代末,當時不管啥牌子的,長的都差不多,年輕人管這種款式叫“二八大杠”,老年人都叫它“洋車的”,其實早就是國產的了,隻是他們以前叫順嘴了,不好改,就像叫“洋火”、“洋油”、“洋煙”一樣。

      最早騎自行車的,是公社、大隊的幹部,他們的車子是公家配的,方便下鄉用。雖說沒有縣城大幹部的小臥車威風,但在老百姓眼裏,已經相當高級了,能騎上它,大小都得是個官。

      鄉糧店的老李最會裝樣子。公社閆副書記調走的時候,騎剩下的一輛破車分給他了,每次出家門,他都故意先不騎,推著走,拐著彎從人多的地方過,別人一問,他就拍拍車把上掛著的黑皮兜,說到公社開會去,顯著自己可重要的樣子。

      平頭老百姓夠得著買自行車的時候,已經是八十年代初了,當時因為搞“三自一包“,村民手裏開始有了點活分錢,想著為家裏添置點新東西,最先看上的就是二八大杠,實用。

      村裏第一輛自行車是二癟咧買的,雖說是城裏人騎剩下的二手車,前瓦爛,後瓦破,刹車還不靈,都快老掉牙了,但是畢竟是村裏頭一炮,所以剛一推進村,就把孩子們眼氣毀了。

      二癟咧家在村裏過得不算拽,他這一帶頭,其他人都坐不住了,一看這玩意不喝油,不燒電,不用喂料,省事不說,還皮實,禁摔,跑得又快,就都跟風買了學著騎。

      小孩學車最上癮,整天黏著車子不撒丟,因為人小力虧,加上“二八大杠”又高又重,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失去平衡,和車子撂咕嚕是家常便飯。

      他們的騎法也和大人不同,一隻腳站在腳蹬上,另一隻腳從大梁下麵掏到另一側去找另一個腳蹬, 剛開始隻會蹬半圈,老家話叫“咯呀”,慢慢才學會蹬整圈。

      這個騎法,整個身體掛在車子一側,蹬起車來,斜八叉擰著腰,一起一臥的,又別扭又拿勁。盡管如此,孩子一旦學會了,照樣高興嘞蹦腳,還專門趁人多的時候,騎上諞諞能。

      西頭的假妮都十二歲了,因為平時吃嘞孬,發育不良,長得跟豆芽似的,又低又瘦,村裏幾個曬暖的大人都激他:“小,你還沒車子高,連把都抓不住,還說你會騎,八成是榷嘞吧?”

      這下可把他逼急了,說:你們等著別走哈,我現在就回家推車子,讓你們看看我會不會”,說完掉頭就往家跑。不大會,就見他一手抓著車把,另一隻胳膊夾著大梁,東扭西歪地從大梁下掏著腿騎過來了。一邊騎還一邊瞅,生怕沒人注意他,結果,一分心,車把一擰,就撞路邊茅廁牆上了,摔了個人仰馬翻……

      稍微大點了孩子,就不屑於這種騎相難看的掏腿方式了,他們總覺著一邊一條腿跨在車子中間,才算是真正會騎車。   

      於是他們就開始嚐試著從大梁或者後車座上方把腿漫到車子另一側,屁股坐在車座上騎。

      可惜腿還是短了點,坐上車座以後,腳尖隻是勉強能勾著腳蹬,而且隻有在它轉到上麵的時候,才能使勁踹下去一半,另一邊的腳尖還得趕快伸直了去接應,伸的腿抽筋。

      索性把屁股車座上禿嚕下來,騎馬到大梁上,這樣腳終於可以蹬整圈了,可是屁股該遭罪了,隨著兩條腿交替蹬車,腚溝子在大杠上不斷的來回摩擦,剌得生疼,尤其是再碰上個溝溝坎坎,能咯的齜牙咧嘴的,每一個騎大梁的孩子最後都磨出一個堅強的屁股。

      成年人裏年輕人學車最快,他們個頭長成了,身體柔韌性好,膽子又大,喜歡玩各種刺激:有上車不踩腳蹬,直接跳上去的;還有一隻手扶車把,另一隻手夾著煙卷的;有大撒把,隻靠腳控製方向和車速的;還有幾個人比賽飆車,看誰騎得快的。

      中年人就穩重得多,他們學車多半是為了生計,平時下地幹活,打個差辦個事,別人跨上“二八大杠”,緊蹬幾腳就到了,自己再踮腿跑就落伍了。

      年過五旬的半大老頭,學車純粹是為了麵子,他們一看別的拾糞老頭都學會了,自己不會,以後見麵抹不開臉啊!況且村裏瘸腿趙四都騎上了,總不能讓大家覺得自己連瘸子都不如吧。

      其實不光騎車需要學需要練,搭車也有巧,不會搭的也鬧笑話。

      下崗的光耀叔開始的時候就不會,別看他個怪大,照樣出洋相,他看比他低的人輕輕一跳就坐上後座了,跟玩一樣,他忖著這還不簡單,所以輪到他搭車的時候,緊走幾步趕上車子,一側身,雙腿往上一蹦,就坐了下去,原以為可以穩穩坐後座上,結果一屁股坐地上摔了個四仰八叉。人家都是手扶著車後架側身往上跳,他是啥都不扶,“淩空蹦”,落下的時候,車子已經走了,看來,旱地裏刻舟求劍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自行車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大家出門都離不開它了。尤其是逢年過節走親戚,全指著自行車載人拉貨。農村一說走親戚,孩子都掙著去,不讓誰去誰鬧盤,所以一個車子上連大人帶小孩坐四五個是常事,車把上、車兜子裏、後座旁邊還提溜八掛的都是籃子兜子。

      吃奶的孩子,由他娘抱著,坐在後座上,會坐的小小孩,怕硌腚,弄個小木凳,卡在大梁上,稍微再大點的,把小小孩的凳子往前擠擠,直接偏腿也放到大梁上,當時車梁上放兩個孩子的不稀罕。甚至後座上還有騎馬著坐兩個的。

      車上載的冒尖流油的,就不好騎,路上走親戚的又多,再加上當時騎車不在行的也不少,所以很容易互相碰頭撞倒。

      尤其是碰上雨雪天氣,車子一呲一滑的,路上不時能看到滑倒的自行車,人仰車翻,各種的倒法。車把上掛的兜子也摔出去多遠,東西滾一地,看到的人剛想咧嘴大笑,結果下一個倒下的竟是自己,比別人摔得還慘。

      記得有一年春節過後,父親騎車帶我去姨奶奶家走親戚,回來的路上,我們爺倆就連人帶車栽進了官路邊的大深溝裏,好在是幹旱季節,溝雖深,但沒水,土還算鬆軟,盡管如此,我的上嘴唇也被碰腫了,父親的腿上也掛了彩,車子斜躺在溝裏,好在隻是把歪了,圈有點隆,上來以後,父親用兩腿夾住前圈,兩隻手抓著把扳正了,沒影響騎。

      回到村裏,正碰上本家的周信嬸子,她不明真相,看我上嘴唇腫著,就調笑說,“還是恁姨奶奶疼你,給你吃啥好東西了,嘴唇撐那麽高。”我很沮喪的說,“不是吃好東西吃的,是騎車翻溝裏碰著了。”

      自行車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孩子成親訂媒的時候也起到關鍵作用,媒婆說媒時一提起人家家有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就好像給女方家吃定心丸一樣,後來幹脆將二八大杠列入到結婚訂媒的必需品行列了,當時彩禮裏流行的“三轉一響”四大件裏,就有自行車這一轉。不見“二八大杠”,休想娶親過門。

      當時村北的棉花加工廠從東北運過來一批牛,飼養起來消耗很大,公開收購幹草,一斤五分錢。所以學校一放假,大人就扔給孩子個籃子去薅草,曬幹了賣給加工廠,鄰居二大娘說,看看俺小這個假期能掙個“洋車的”錢不,有了“洋車的”,我就給你說個花媳婦

      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天不明就跑到村頭東坑邊去剜草,心裏還不停的算著:一斤、二斤,三斤……,五分、一毛、一毛五......。

      太陽升起來了,霞光萬道,孩子看著籃子裏沉甸甸的青草,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透過旭日光芒,他仿佛看到一輛嶄新的“二八大杠”正朝自己飄來,車子的後座上還搭著一個好看的姑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