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談“有教無類”

(2023-01-19 15:12:06) 下一個

 

網友小二哥李白指出:文言文不是客觀的語言,詮釋權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上。 如今解釋權下放了,任何人隻要學過一點之乎者也都可以解釋,解釋翻譯聖人的片言隻語也養活了不少“專家”。

郭沫若說過:“《論語》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孫的斷爛筆記”,此話不假。論語中的很多句子未必都是孔子的原始思想,或者說,今人的解釋五花八門,誰也不敢說哪一家為孔子真傳。就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來說,居然有二十多種不同的標點和斷句,其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概念上就完全相反了。

這個 “有教無類”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可是,第一個“有”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為什麽不說“教無類”?

胡適曾經指出:“有教無類,‘類’是門類,是階級民族,‘有教無類’,是說:‘有了教育,就沒有階級民族了。’ 易中天認為,“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人,原本是“有類”的: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通過教育可以消除這些差別。

因此,“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這個結論,可以從比論語更早的詩經中找到例證:“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詩經·泉水)

《論語》中除了有教無類,還有很多以“有”開始的句子,如“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古漢語的“有” 相當於英語的“完成時”或現代漢語的“了”——有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了,或有了朋友來……  

有名無實,有增無減,有備無患,有恃無恐……都是一個道理。

至於“有教無類”應該如何翻譯,恐怕老外並不在意,中國人不必操心。蘇格拉底的“助產士”教育方法也很成功,人家是跑到大街上去辯論,真正“無類”,婦女兒童乞丐小偷都可以一起參與。孔子收學生不還要求人家帶上10條肉幹嘛,女子與小人恐怕老夫子也不屑一顧的吧?

BTW,英文中regardless of 是一個固定搭配,似乎不能改成regardless t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