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唐納德·特朗普二度進入白宮執政,他的中文譯名再度成為討論的焦點。筆者認為,有必要從翻譯學角度出發,為其正名。正如古語所雲:“名不正則言不順”,在翻譯中,精準與得體的譯名是傳遞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
目前,媒體上“特朗普”和“川普”的混用現象較為普遍,而筆者主張采用“川普”,理由如下:
1. 音譯規律的體現
在翻譯學中,音譯是將原語言的發音盡可能忠實地再現於目標語言中。“Trump”的發音中,核心音是/u/,而“p”是輕輔音,其發音短促且弱,接近無聲。因此,將“Trump”音譯為“川普”,更為接近英語發音規律。而“特朗普”雖然遵循了中文譯名的傳統音譯體係,但加入了不必要的“特朗”,顯得臃腫,脫離了原音的簡潔性。這種過度的“拉長”式音譯,雖然形式上完整,卻並未準確再現原文音韻。
2. 文化語境中的適應性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也需要考慮文化和語境的適應性。“川普”以其簡潔和自然的特點,更符合現代中文的表達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川普”更易於被公眾接受,並且在台灣和部分海外華人社區中已成為慣用譯名。而“特朗普”盡管在國內官方媒體上更為正式,但由於過長的音節,顯得有些刻板,不利於日常傳播。
3. 媒體使用的偏好
翻譯研究指出,語言使用的習慣對譯名的流行有著直接影響。目前,許多中文媒體已經傾向使用“川普”這一簡潔而傳神的譯名,這說明“川普”已經被廣泛接受,並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非正式語境中,“川普”的出現頻率遠高於“特朗普”,體現出這種譯名更貼近大眾語感。
4. 正式與非正式語境的靈活性
在翻譯學的動態對等理論中,強調譯名應根據具體語境靈活處理。在國內正式場合或法律文件中,可能會繼續使用“特朗普”,以保持與官方譯名的統一性。然而,在日常交流中,“川普”更符合中文的語言經濟性原則,同時也拉近了譯名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這種正式與非正式譯名並存的現象,反映了語言使用的多樣性與適應性。
從翻譯學的視角來看,“川普”不僅在音譯上更為準確,也更貼合中文語境的表達習慣。而“特朗普”雖然具有一定的官方規範性,但顯得過於冗長,脫離了英語發音的簡潔特性。這讓懂英語的人聽起來十分可笑。
譯名的選擇,不僅僅是語言問題,也是文化適應與傳播效應的體現。在不同場合,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這兩種譯名,可以更好地實現語言的交流與文化的傳播。然而,作為一名長期的英語翻譯工作者,筆者認為,在大多數場合中,采用“川普”作為Donald Trump的中文譯名,既符合翻譯規律,也符合語言使用的便利性,是更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