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致意刀郎

(2023-08-08 15:58:28) 下一個

最近在麥世英的資料上遇到些瓶頸,暫且放下。閑來聽聽刀郎極為火爆的歌。

初聽“羅刹海市”並不習慣,旋律挺喜歡的,就是歌詞有點跳躍,思路跟不上。後來再看了各種解讀,才理解是怎麽回事。

有人說刀郎20年磨一箭,事實上並非如此,2020年他推出“彈詞話本”及“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反映不佳可以理解,其中的曲詞引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非有向佛之心難懂。“彈詞話本”則將傳統的評彈與電吉他結合,盡管好聽,恐怕多為彈詞藝人喜愛。

“山歌廖哉”之所以火爆,除了冷嘲熱諷外,其曲多取材於各劇種的小調而易於上口有關。即使缺音樂伴奏,任何人幾乎都可以隨時哼上幾句,這才是群眾喜見樂聞的音樂;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沒有經過任何推廣及宣傳的情況下,完全依靠歌曲本身的吸引力。試問在中外樂壇上誰有這樣的能量?

無可否認刀郎在“羅刹海市”並不完美,這世間沒有絕對的頂峰,能達到雅俗共賞,足矣!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劇種幾近逐漸式微,觀眾銳減,劇場萎縮,這有多方麵的原因。在這之前,全國各地方幾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劇團,文革之前尚能容忍一些傳統戲劇,及後打倒“封資修”,民間有曲無新詞,僅餘折子戲。

“山歌廖哉”風行有助於各地方劇種的複蘇,目前不少人將“山歌廖哉”的詞改編於地方戲曲,比官方辦多少個比賽效果好多了。今天是信息時代不假,人們是可以選擇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正因為如此,各地方劇種的曲目更需求有所探索及突破,否則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救不過來。

刀郎並非學院派的弟子,靠的是自學成材, “山歌廖哉”在多方麵作嚐試,是他沉潛苦煉的成果。芸芸高在廟堂的導師們,你們坐得住嗎?每年你們真正到民間去采風的日子有多少?采風回來並能在教學或創作上運用起來又有多少?又能真正教出幾個“尊師重道”如“雲彩”的學生?

廟堂固然有高手,然真正的大師卻在民間,例如梅蘭芳等前人。

故而,向刀郎致意,謝謝他真正在中華文化傳承上的努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