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謝剛博士: 如何培養心智健康的青少年

(2019-10-08 01:02:32) 下一個

 謝剛     相約曉霜 

 

9月8日講座現場,照片由基督五家義工拍攝並提供

 

 

【曉霜寫在前麵】9月8號,謝剛博士來到基督五家分享了美國60年來教育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結合她20年在美國公立學校當心理學家的工作經驗,告訴家長如何培養心智健康的青少年。200多人的大堂座無虛席,謝剛老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風趣幽默的語言,充滿大愛的氣場,讓家長們深受感動和啟發。

 

有幸在現場聆聽了謝剛老師這場將近三小時的主題講座,學到很多,於是整理了講座的“節選版”,與更多的家長分享。文末有這次講座的視頻鏈接以及謝剛老師下次講座的信息,歡迎觀看和報名。

  

作者簡介謝剛,北京師大心理學碩士,Temple University學校心理學博士,2000年起在Fremont聯合校區從事School Psychologist工作,負責學習、情緒、行為、社交等困難的測評、診斷、谘詢以及後續教育方案的設計。

 

*  *  * 

 

今天非常榮幸來到基督五家和大家交流過去60多年來心理學的一些發現和我自己工作20年來看到的一些案例。

 

2000年我剛開始在加州公立校區工作時很興奮,以為自己找到了預測孩子未來成功的捷徑,那就是智商測驗。隻要一個半小時,我就可以測出孩子認知能力的強項與弱項,畫出漂亮的曲線圖。我曾認為這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功的方法,因為從統計學上來講,智商和學校成績顯著正相關。

 

一年後我就發現不對,因為很多孩子智商測驗測不出問題,但是他們的行為表現、學習效果和智商分數不相符。

 

還有什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呢?

 

不怕您說我是“種族歧視”,這20年來服務於各種族裔,我發現沒有任何其他族裔像我們華裔,在子女的教育和成長上花那麽多的人力、物力、時間和財力。華裔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不遺餘力的付出,沒有任何其他族裔可以相比!

 

我們的下一代先天條件好:比如智商,一般人口中隻有 2% 是gifted(智商>130)。但我們校區,22%的亞裔學生是gifted。因為灣區的中國家長是考出來的,父母沒有研究生學位的都少見。

 

我們的孩子們也刻苦。這張圖片顯示:高中生每周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亞裔學生是其他族裔的幾倍 。

 

 

我們的孩子們行為問題還比其他族裔少很多。

 

可為什麽,其他族裔的孩子們因為打架鬥毆或賣大麻,都被開除到另外的學校了也沒看出挫敗感,父母都會很鎮定地堅持,“他是好孩子,隻是做了不好的選擇。” 而我們的孩子們,成績低一點就垂頭喪氣,甚至還有不敢回家的(美國公立學校拿全A的學生比率供大家參考:初中是7%左右,高中是4% ~ 8%左右。

 

我們華裔父母非常注重親子教育方麵的學習。曾經有位專家在講座中提醒家長們“不要親手打孩子,要準備個‘家法’,這樣孩子做錯了事用家法去懲罰,就不會影響到親子關係。”有位父親覺得很有道理,回家準備了‘家法’,告訴孩子以後家法會管教他。結果第二天發現“家法”不見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強硬的方法管教孩子是沒有辦法贏的, 他們比我們聰明。在當今的時代養育孩子實屬不易,我們當然都希望孩子心裏有一個“家法”,在離開家門前學會什麽是該做的,什麽是不該做的。

 

今天這個講座我們就探討三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青少年成長中麵臨的挑戰?

Challenges that our teenagers face

 

第二,什麽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感?

What factors predict the future success and happiness?

 

第三,怎樣營造最健康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潛能?

How to build in such factors at home to help our teenagers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to the fullest?

 

一、青少年成長中麵臨的挑戰

 

1. 生理上的挑戰

 

 

兒童的大腦區域功能圖

 

這張圖上顯示了青少年大腦和成人大腦相比,明顯未成熟的五個區域。

 

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總結:  大腦成熟的順序從後向前, 是腦神經被髓鞘包裹的過程。神經隻有被髓鞘包裹好後它的信號才能最快地傳導到目的地。

 

青少年時期記憶力、閱讀理解、數學分析、運動等功能逐漸達到頂峰,但與其它的腦葉相比,大腦的額葉(frontal lobe) 最不成熟、信號傳導性能最差。而額葉卻總管對危險和冒險的判斷能力、控製衝動、計劃和選擇自己的行為,是大腦的總指揮。這是很多青少年情緒化、易怒、衝動、注意力不集中、欠條理、以及喜歡冒險等的本質原因 。

 

 

 

過去十幾年認為人的前額葉完全發育成熟要到25歲,最近的腦科學研究證明前額葉完全發育成熟,女生要到27歲左右,男生要到30歲左右!青少年的大腦相當於 “馬達”已經長好了,但“刹車”部分還沒發育完全。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犯罪率最高的年齡階段是17歲左右和青少年大腦的發育特點息息相關,易衝動、易受同伴蠱惑、無法有效預測後果。

 

大腦的發育特點也常造成手機和遊戲上癮的問題,因為獎勵機製更容易被快速的反饋所吸引。

 

美國90%左右的青少年玩電腦遊戲,達到上癮的有10%左右,嚴重影響到學習和生活。(網癮的機製和預防、幹預措施,請參考http://www.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body/14769/527)而女生則在social media上花的時間更多。

 

 

拖延症統計圖

 

這個圖表可以看到青少年大腦發育特點和時間管理的相關。85% ~ 95%的學生(包括大學生)有拖延症。30歲以後的成年人,一下子就降低到20%。

 

 2. 環境的挑戰

 

2009年斯坦福大學的組織,Challenge Success,調查了灣區5000多名高中生,發現62%的高中生報告自己學習非常努力,但是隻有10% 的學生享受(enjoy)學習的過程 。

 

雖然作弊被發現,處分會非常嚴重,但調查發現有59% 的學生在最近一年中至少作弊一次,34% 的學生有2 次以上 。

 

Challenge Success 的調查還發現,灣區高中生中54% 的女生,32% 的男生,在過去的一個月內有3 種或更多的因為壓力而導致的生理症狀(symptoms of physical stress)。同時,高中生的睡眠時間遠達不到推薦的標準。調查顯示很多高中生平均每天隻睡6.5個小時。

 

美國睡眠協會推薦高中生每天睡9.25個小時,孩子至少要保證8個小時。我們高中今年把學生的zero period 取消了,因為它不符合青少年生理發育的規律。

 

有些家長說,孩子到了高中都睡得少。我采訪過很多優秀的高中生,發現他們極少熬夜,因為做作業時效率高。

 

New York Times 2016 年1 月的頭版文章:Is the Drive for Success Making Our Kids Sick? 用的是我們Fremont 一個高中的數據, 1400多位學生的調查顯示:

 

54% 的學生報告有中度到嚴重的憂鬱症症狀。

80% 的學生報告有中度到嚴重的焦慮症症狀。

 

有學生告訴我,參加survey 時,老師提醒如果有任何症狀就寫上,所以結果比實際情況偏高。但即使把這個數據減半,也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數(約10.7% 的青少年有抑鬱症,5.9%有嚴重焦慮症狀)。

 

 

 

另外,在美國長大的青少年麵臨的壓力也很大。The Stress in American 2014 報告發現,美國13 -17歲的青少年中報告的壓力超過健康標準(5.8 on a 10-point scale, healthy level rated 3.9),近一半的青少年報告不知道如何應對壓力。

 

2007年調查發現,73% 的青少年把學業壓力列為他們吸毒的最主要原因,但隻有7 % 的家長認為孩子會為了減輕壓力而吸毒 。

 

壓力和成績之關係的圖表

 

適當的壓力,可以讓人更加專注,提高效率和表現。比如大考時,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成績遠超過平時練習。但是壓力過大,就會變成Distress,不但會影響成績,而且會影響身心健康。

 

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2013年春季在上萬名9到12年級學生中的調查表明:  

近15%的青少年報告曾很嚴肅地考慮過自殺; 

13%報告已經為此作了計劃; 

近8%在過去的12個月中已經嚐試過自殺。

   

3. 文化的挑戰

 

親子關係的研究在中國很多。在美國,亞裔人口隻占5.4%.  這個關於美國大學生的研究顯示,親子關係對孩子學業成績的相關,隻在亞裔家庭中出現。其他族裔,親子關係好但沒有傳統文化對學業的重視,所以親子關係和孩子學業成績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二、什麽因素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感?

 

Is it IQ? 是智商嗎?

 

Terman Study of the Gifted,是全世界關於天才兒童研究時間最長的跟蹤調查,由Stanford 大學在1921年開始, 1528位智商在 130 以上的學生參加。

 

研究發起者Dr. Terman把成功定義得非常廣泛,隻要有professional job 都算成功。

 

結果表明,成人後從事professional job的被研究者比例不到一半。

 

Dr. Terman不得不承認:“無論用任何方法來看這些調查數據,高智商和成就遠遠沒有完美的關聯。

 

Is it GPA? 是學習成績嗎?

 

“成績”對“成功” 的預測力有多強?著名的伊利諾依州 "Valedictorian "研究從1981年開始跟蹤調查81位各高中的畢業生代表 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發現他們大部分大學時成績也不錯,但成人後在工作崗位並無突出成就。大部分從事傳統職業,如會計師、醫生、律師、工程師、護士和老師。四位沒完成大學。 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頁的采訪記錄,結論是: 高中畢業時成績最高的學生代表,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循規蹈距、上課如魚得水但缺乏創意,沒有突出成就, 原因在於 “從未發現自己熱愛的領域並投入所有熱忱” 

 

Is it prestigious college? 是名校嗎?

 

舉個例子,美國化學諾貝爾獎得主25人,他們去的本科大學,其中有不少學校我們沒聽說過。

 

 

 

名校要什麽樣的學生?

 

What’s Harvard asking for ?

 

什麽能夠給你動力?你是否有確定的方向?你有主見嗎?你是否有主動性?

想一下,一年以後你會做什麽?5年以後,25年以後會做什麽?

你會為這個世界貢獻什麽?你會在哪裏貢獻?怎麽貢獻?

你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你現在是什麽樣的人,將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What’s Princeton looking for?

 

學術上的好奇心

在學校裏、社區能夠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家裏的責任和你的工作責任

你在乎什麽?

你做了什麽承諾?你怎麽去履行承諾?

 

What’s MIT is asking for?

 

什麽給你動力,讓你激動?

你如果麵對失敗和挫折?

你如何接受挑戰,超越平常課堂所學?

 

2019 - 2020年大學申請 Common App 中的作文題目 (附上中英文以便查看)

 

我們從遇到的困難中汲取的教訓可能是以後成功的基礎,回顧一下你麵臨挑戰,挫折或失敗的時刻,它如何影響你以及你從中學到了什麽經驗?

 

The lessons we take from obstacles we encounter can be fundamental to later success. Recount a time when you face the challenge, setback, or failure, how did it affect you and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描述一個你已解決的問題或你想解決的問題。說明對你的重要性以及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或準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Describe the problem you have solved or a problem you do like to solve. Explain it to significance to you and what steps you took or can be taken to identify a solution.

 

描述一個如此吸引你,使你忘記所有時間的主題,想法或概念,它為什麽那麽吸引你?

 

Describe a topic, idea, or concept you find so engaging that is made you lose all track of time. Why does it captivate you?

 

這些大學為什麽問這些問題? 

因為這些是預測孩子未來成功和幸福感的因素!

 

談談我的經曆。

 

如果沒有高一的班主任老師,我應該在高中輟學(drop out)。

 

我小學靠著小聰明,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在初中三年沒有好好學習,家裏沒人管,父母常吵架。到了高中就更跟不上了,周圍都是好學生。

 

高一期中考試,我的成績除了語文都不及格。高一的班主任老師突然在成績出來的那天傍晚出現在我家門口,說:“你的年齡是班上最小的,看上去學習能力挺強的,不知道家裏有什麽事,成績變這麽差?有什麽我可以幫助的?”

 

當時我想那麽有經驗的老師認為我的學習能力強,那我肯定學習能力挺強的。從此開始好好學習,進步很快。但老師從來沒當麵誇過我,看我的眼神好像進步是理所應當的。那種信任和尊重,讓我不僅找到了自信,而且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改變了我一生的道路。

 

老師半小時的家訪,他的信任和尊重改變了我的一生。如果在家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我們會創造什麽奇跡呢?

 

教育是什麽?我特別喜歡愛恩斯坦說的這句話:教育是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忘掉後所留下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what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How Children Succeed

 

2013年,保羅·塔夫(Paul Tough) 在他的暢銷書《How Children Succeed》中總結,最能預測生活滿意度和高成就的七個性格因素,分別是:

 

Grit(堅毅)

Self-control(自控力)

Zest(熱忱)

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能)

Gratitude(感恩)

Optimism(樂觀)

Curiosity(好奇心/求知欲)

 

大學錄取不僅看GPA,GPA 代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現在的狀況,大學在找預測學生未來成功的因素。

 

美國公立大學六年的畢業率平均隻有60%左右 。

 

60%的美國大學生在本科期間會換一次專業;50%的大學生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與大學的專業沒關係。

 

如果孩子在高中還不知道他/她的Passion,沒有關係,這有個探索的過程。

 

 

  三、怎樣營造最健康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潛能? 

 

這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通往幸福人生的五個維度今天我們隻有時間講 R:Relationship,關係 。

 

 

 

從前麵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到 Resilience(韌性和毅力)、Grit 等品格對孩子未來成功和幸福感的影響。而韌性的根基,來自於良好的家庭關係。同時,Resilience 也是青少年自殺防禦的關鍵。

 

R(relationship),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父母的支持和良好的溝通是關鍵。

 

我們家長有positional power,在父母這個位置上就有positional power,但是, 請想一想我們有沒有relational power,這就是親子關係問題。

 

曾經有位學生,因為在校園賣大麻被開除到我們學校來。他對我說:“I will do everything you ask me to do because it kills me seeing my mom being so sad.” 為了媽媽,他什麽都願意做,因為不願看到媽媽這樣傷心。這就是一種relational power。我們家長中有沒有這種relational power?

 

提升家庭關係,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及時看到孩子值得欣賞的地方和微小的進步。

 

我先生是MIT畢業的,5年拿3個學位,是個非常自律的人。越是優秀和自律的家長,越不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好處。

 

他說在高科技界工作了20多年,深知什麽樣的品格才能立得住,因為在孩子身上沒有看到這些品質,所以焦慮得已經睡不著覺了。問我該怎麽辦?

 

其實我們老大是個學習上根本不用操心的孩子。我建議爸爸每天找到孩子三個值得欣賞的地方並表達鼓勵。

 

結果兩天後再問,爸爸說一個值得讚美的地方都沒找到。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認知偏差叫 Ascertainment Bias。你相信什麽,需要什麽,就會看到什麽。比如說我愛吃包子,在北京大街上看到的到處都是包子鋪。有一次我回國在飛機上丟了眼鏡,戴著唯一的一付隱形眼鏡,一下北京機場,滿街看到的都是眼鏡店。

 

和孩子間的互動也受類似影響。比如有一次我在家看到孩子在電腦上總用 discord 聊天室, 就情緒不好,責問他為什麽浪費時間?兒子反問:這一個小時內我作業也做完了,你怎麽隻看到我在discord上?

 

我們看待孩子的行為,請避免認知偏差,因為自己的擔心,就隻看到他們做得不好的地方。每天一定要把和孩子積極的互動,比如鼓勵性交流,和指正性的交流,保持在 3:1 左右,才能建設健康的親子關係。

 

在學校開會時見到家長,我常會告訴他們,“您的孩子是我見到的最懂禮貌最合作的。”  90%以上的家長會表現出一幅不解的表情,問我:“您是在說我的孩子嗎?他在家裏完全相反!”

 

我們往往把最好的一麵留給了家外的人。孩子也是一樣。請相信,您在家裏看到的孩子,不是他的全部。您看到的現在,更不代表孩子的未來。請從成長的角度看孩子目前的一些挑戰,才能建設良好的關係。

 

關係好的第一個表現是什麽?微笑!請問在家裏您微笑的比例有多少?

 

 

父母的心情跟家裏的氣氛直接相關,我們的情緒會影響家人的關係。積極情緒下思維是開闊的,學習效率更高,記憶力、專注力、創造力和做決定的能力都處於最佳狀態。

 

孩子在教育中所有的問題都是他成長過程中最佳的學習機會。

 

我兒子下棋,他從輸的那盤棋中一定比贏的那盤棋學到的更多。孩子犯的錯,都是一盤下輸的棋,是最佳的學習成長機會。

 

我們華人的父母非常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感受不到,為什麽呢?因為表達愛的方法不對(講座中舉了很多例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隻有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感受到自主性同理心和接納孩子才能感受到愛。(見《正念父母心》由童慧琦老師翻譯。)

 

我們管教孩子的初衷應該是to guide,是為了孩子未來的成長去引導他們,而不是為了過去的行為去懲罰。

 

柏拉圖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所有的學習都有情緒的基礎”。當孩子感受不到愛和溫暖的時候,他底層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不可能努力學習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

 

情緒的影響力,聖經中也早有記載: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幹。(箴言17:22)

 

 

 

積極的情緒來自哪裏?

 

在生理上,要保證足夠的睡眠,睡好睡足。鍛煉身體,也會提升積極情緒。

 

在心理上,孩子需要安全感。我們可能不讚同孩子的行為,但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 保持積極情緒,還需要學習樂觀的態度。

 

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反應。考試,是老師檢查孩子學習結果和自己教學效果的措施,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雅各書1:19 提醒我們:

你們各人

要快快地聽

慢慢地說

慢慢地動怒

 

 

情緒控製不住的時候,深呼吸,呼、吸和之間各默數4下,把一分鍾內的呼吸頻率降低到4-6次,能提升自控力。

 

我們華人傳統上都覺得要有自我批評精神才能進步,其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發現will power 就是意誌力,它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批評。

 

孩子看上去最不想跟我們說話的時候,實際上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

 

*  *  *

 

我們可以做一個練習。請大家站起來。

 

在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您覺得跟父母的關係是被信任、被尊重的,什麽話都特別願意跟父母說的,請繼續站著;回答是No的,請坐下。

 

(一大半人都坐下了。)

 

站著的家長們,為你們鼓掌,你們在為人父母的起跑線上,已經贏了。

 

坐下的家長,更為你們鼓掌。我們雖然沒有原生家庭的榜樣,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不同。如果您按爬樹的能力來評判魚,那麽魚會終生相信它是愚蠢的。

 

 

我們要了解孩子需要什麽?內驅力來源於自主感、成就感和歸屬感。

 

孩子從過於緊張焦慮到無聊之間,找到最佳的挑戰與能力的匹配;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反饋,會達到最佳的心流體驗(後續講座會詳細講解)。

 

斯坦福大學 Challenge Success 組織提出,每個孩子每天都需要PDF時間:play time,down time & family time (玩的時間,休息的時間和家庭的時間)。

 

家長要花時間和精力,安排和孩子固定的家庭時間,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陪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希望給孩子留下美好的記憶,對家的記憶。  每家有個family tradition,一起做有趣有意義的事。

 

 有位家長總結得很好:孩子的行為決定於三個因素:基因,環境和一生必走的彎路。一些容易聽大人話的孩子會少走一些彎路,聽不進大人話的孩子也許會多走一些彎路。但隻要我們能在養育過程中把握住底線,特別是優良的品格,孩子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大人說的話也不一定都對。這是雙麵的。

 

我是2014年受洗的。沒孩子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脾氣有多麽急躁。以前我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受我原生家庭的影響,雖然學了多年的教育心理學,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就像羅馬書 7:18 - 19節所講:“立 誌 為 善 由 得 我 , 隻 是 行 出 來 由 不 得 我 。故 此 , 我 所 願 意 的 善 , 我 反 不 做 ;我 所 不 願 意 的 惡 , 我 倒 去 做 。”  感謝主,這五年來時常警醒自己的虧欠,有機會不斷成長。

 

回到開頭的家法。如果世上真有“家法”,應該是孩子心裏為人處世的準則。世上的育兒之道多變,一會兒是“虎媽”,一會兒是“貓爸”。可聖經,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流傳千百年,再版無數次,一個字都不會更改。認識主的家庭何等有福,因為有聖經在幫我們養育、帶領孩子。希望自己一生最美的祝福,臨到在坐暫時還不認識主的家庭,讓育兒的過程充滿平安和喜樂。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 22:6)。

 

謝謝大家的時間!

 

 

注:除了文中注明外,照片由謝剛老師提供。版權屬於原作者。

 

上麵整理的講座稿是講座的“節選版”,內容有刪減。便於大家了解主題,經謝剛老師同意,文章的順序和講座的順序也有所變動。附上謝剛老師9/8日講座的視頻鏈接,歡迎大家觀看全部內容:

https://youtu.be/TSXOo5CbauU

 

 謝剛老師講座預告


2020年元月19日,謝剛老師將會在基督五家舉辦另一場親子講座,歡迎大家屆時參加。

近期活動】 10月20日(周日)下午謝剛老師會在 Milpitas 佳音舉辦親子講座。講座主題是“積極管教”,具體時間和地點請見下麵的活動通知。感興趣參加的朋友請加微信號mei94539,一枚生活會把你加入10/20的講座微信群,有關講座的信息和slides會在微信群分享。

 

 

謝剛老師的書《我在美國做學校心理學家》,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中國購書網站購買。

 

 

 

 

Additional References:

1. Galloway, M. K., Conner, J. O., & Pope, D. (2009). Stanford Survey of Adolescent School Experiences

2.  Josephson Institute Center for Youth Ethics (2010)

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 teens deal with stress)

4.  2013 Study by the CDC on students in Grades 9 through 12

https://www.afsp.org/understanding-suicide/facts-and-figure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