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2018-04-20 10:18:44) 下一個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68年,韓國首都漢城,清溪川旁邊的民居。清溪川全長11公裏,是漢江支流。朝鮮停戰後,大批戰爭難民在河邊胡亂支起棚戶區,排放出大量生活汙水,發出的惡臭令周邊居民痛苦不堪。

1953年7月28日,中朝美韓四國血戰三年後,在朝鮮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而韓國李承晚政府還想把戰爭打下去,因此拒絕簽約。朝鮮半島停戰後便進入經濟重建階段。由於日本殖民時期對朝鮮的工業建設,主要集中在北朝鮮,南朝鮮以農業為主。因此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落後於北朝鮮。

為了維持韓國李承晚政權,美國僅在1954-1961年間,對韓國的經濟援助就高達20億美元之巨(相當於現在的千億美元),幫助韓國建立了紡織、水泥、化肥、造紙、收音機等51個輕工業項目。1958年,韓國金星電子(即現在的LG)開始為美國代工組裝黑白電視機,這是韓國第一家電子企業。當時韓國進口貨物中,70%是美國援助物資,糧食主要由美國提供援助。由於美國大量輸入糧食,導致韓國農業徹底垮掉,大量農民流落城市。而李承晚政權,還想著進攻北朝鮮,希望在韓國發展鋼鐵、軍工、造船等重工業,自然是國力難以負擔的。加之韓國官僚貪汙腐敗、通貨膨脹高達50%,到1959年底,韓國經濟已經全麵崩潰。李承晚隨即被推翻,被迫流亡海外。韓國成立了張勉民選政府,但是局勢依然混亂,張勉因此失去美國信任。


韓國經濟——全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

1961年5月16日,韓國情報係統首腦樸正熙少將,在美國默許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張勉民選政府,建立軍事獨裁政權。樸正熙一上台就明確反共親美立場,並確立“經濟發展第一”的政策總方針,進行官僚治理,掃除貪汙腐敗,改組“國家重建最高委員會”,製定經濟發展五年計劃,計劃投入25億美元用於建設。此舉與美國不謀而和。由於美國財政在1960年代逐步惡化,肯尼迪政府希望減少對韓經濟援助,助其經濟自立。加之美國國內成本高漲,急需對外進行產業轉移。韓國、台灣這些半殖民地,便成為美國企業對外轉移製造業的承接地。韓國的電子工業由此起步。

1965年韓日實現邦交正常化,樸正熙政府參考日本的產業發展經驗,選擇13項產業,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長期目標,電子產業就是其中之一。同年,美國KOMY公司以合資方式,在韓國設立高美半導體封裝廠。1966年,美國半導體巨頭仙童公司,向韓國政府提出建廠要求,但條件十分苛刻,要求完全獨資經營,產品可在韓國市場銷售。由於韓國正在謀求加入《關貿總協定》,便放寬了《外國資本引進法》,引發了美國公司競相進入韓國熱潮。

《關貿總協定》即現在的世界貿易組織前身,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1947年中國國民黨政府簽約,使中國成為創始成員國。1950年國民黨逃亡台灣後,盜用中國政府名義,擅自退出關貿總協定,導致中國大陸在其後30年裏,喪失對歐美市場的出口條件。而台灣在1965年又被美國放進了《關貿總協定》,1967年韓國也加入了《關貿總協定》,使他們具備了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條件。韓國充分抓住美國關稅減免、石油價格低、資本借貸利息低等契機,全力發展出口貿易。(中國直至2001年才重新加入世貿組織,出口開始爆炸式增長。俄羅斯直到蘇聯解體20年後,才得以加入世貿組織。)

1965年至1973年間,韓國已經有11家美國公司和7家日本公司,其中包括摩托羅拉、仙童、Signetics、東芝等電子巨頭。這些半導體跨國企業,開始在韓國建立芯片組裝廠,利用韓國廉價勞動力,采取大進大出的來料加工模式,用美國、日本零部件組裝,然後全部再出口。此後,韓國國內企業,也通過與美國技術合作,參與到半導體組裝生產,由此構建了幾乎將所有產品(98%),用於出口的組裝生產體係。產品不在韓國銷售,也保護了脆弱的韓國本土市場。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69年,韓國三星與日本三洋組建合資企業,由三星為日本三洋代工組裝黑白電視機。韓國掌握技術後,將日本企業踢出了韓國市場。


以市場換技術——拿到產業技術,趕走日本企業

1969年,韓國政府製定《電子工業振興法》和8年產業規劃,並在樸正熙的家鄉龜尾市建立電子出口產業基地。日本東芝與韓國電子產業合作社聯手,在龜尾投資建設晶圓生產廠。當時仍在經營紡織、化肥、製糖等傳統產業的三星財團,在韓國貿工部支持下,於1969年12月,和日本三洋合資成立了“三星三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三星集團第一次進入電子產業,為日本三洋代工生產12英寸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產品。

到1974年,在日本三洋完成對韓國三星的技術轉移後,韓國政府修改外資投資法規,堅持不對合資企業開放本國市場,最終迫使日本三洋和NEC,停止了在韓國投資,全麵退出韓國市場。而三星和LG則在韓國家電市場,展開了激烈競爭。(這種以市場換技術為噱頭,拿到技術,同時保護本國產業的無賴手段,中國政府什麽時候能學會?)

1973年,韓國將電子產業列為六大戰略產業之一,成立國家科學技術會議和國家投資基金,引導高新技術發展(資金主要靠國際借貸)。針對韓國產業技術薄弱的狀況,韓國貿工部提出電子零件六年國產化計劃,由國家設置科研機構、培訓電子工程師。但是由於半導體產業投資巨大,技術風險極高,韓國四大財閥中的LG,當時放棄了在半導體領域投資。

1974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半導體研究專家,韓裔電子工程師薑基東博士,回到韓國,與美國通用電氣合資,成立了韓國第一家半導體企業“韓國半導體(Hankook半導體)”。然而運營僅僅三個月,薑基東就因投資巨大而難以為繼。韓國三星集團順勢收購了他手裏50%的股權。1974年3月,三星將先前與日本三洋合資的公司,改名為三星電子機械公司(三星電機)。當時三星生產的電視機、電子表等產品上,有一些集成電路電路需要從國外進口。三星希望通過進入IC半導體領域,加強產業競爭力。到1977年,三星電機全資收購了韓國半導體位於富川的工廠,並正式改名為“三星半導體”,薑基東成為技術負責人。(1998年三星危機時,李健熙將年銷售額5億美元的富川半導體工廠賣了。)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76年12月30日,就在日本啟動VLSI研究項目的同時,韓國政府在龜尾產業區建立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該所現在並入了韓國通信電子研究院(ETRI)。

韓國產業聯盟——四大財閥全力進攻DRAM產業

1976年,就在日本啟動VLSI研究項目的同時,韓國政府在龜尾產業區(漢城東南200公裏),建立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分為半導體設計、製程、係統三大部門。每個部門都交由具備美國半導體產業研究經驗的專員領導。並招收美國歸來工程師,設置試驗生產線,協助企業研發集成電路關鍵技術。1978年,韓國電子技術所通過與美國矽穀的公司合資,建造了韓國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比台灣工研院晚2年),並在1979年生產出16K DRAM。盡管比日本落後幾年,但這是韓國第一次掌握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

電子產業的景氣環境,促使韓國LG、現代等財閥,都加入了半導體產業。韓國貿工部因此牽頭,組建了韓國電子產業聯盟(EIAK)。該聯盟後來在韓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三星、LG和現代,成為韓國在半導體領域進行技術突破的主力軍。1980年1月,三星電子與三星半導體合並,組成新的三星電子,專攻半導體領域。

到1983年,日本DRAM內存在美國市場大獲成功的時候,眼紅的韓國四大財閥——三星、現代、LG和大宇,全部安排資金,重資下注DRAM產業。它們的企業策略很明確:以較低的成本追趕日本DRAM產業。而韓國全鬥煥政府,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鬆綁融資環境。1983年的股票價格上漲,讓韓國各財閥能夠輕易調動資金,投入到半導體產業。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韓國三星位於漢城以南30公裏的龍仁市器興的產業基地。

技術起步期——三星從美國日本弄來技術

1983年2月,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喆在東京發表宣言:宣布三星集團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並準備出資1000億韓元(約1.33億美元),執行這項計劃。在此之前,三星已經建立半導體實驗室,並聚焦在DRAM領域。三星之所以選擇DRAM,是考慮到在所有存儲產品中,DRAM的應用範圍和市場潛力最大。但是從技術領域看,三星當時存在著巨大的技術鴻溝。如何獲得先進核心技術呢?三星嚐試從國外引進技術,連續遭到美國德州儀器、摩托羅拉、日本NEC、東芝、日立等公司的拒絕。

最終,三星通過美國幾家陷入困境的小型半導體公司找到門路。當時美國鎂光科技規模還很小,已經被日本廉價DRAM擠壓得喘不過氣,還要投錢研發256K DRAM產品。於是鎂光將64K DRAM的技術授權給了韓國三星。三星又從加州西翠克斯(CITRIX)公司買到了高速處理金屬氧化物的設計。獲得兩家美國公司技術後,三星分別在美國矽穀和漢城南部30公裏的龍仁市器興(Giheung),設立兩個研發團隊,招募韓裔美國工程師,日以繼夜地消化吸收技術。矽穀團隊負責收集美國的產業技術資訊。器興團隊負責建設工廠,熟悉三星從日本夏普手裏弄來的量產製程設備。日本夏普由於被通產省歸類為消費電子公司,而非IC半導體公司,因此不受出口技術規範管製。三星找到這個漏洞,從夏普買來設備。六個月後,三星的工程師成功掌握了,量產64K DRAM的301項流程,和其中8項核心技術,順利製造出生產模組。

1983年12月1日,三星電子社長薑振求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三星已經繼美、日兩國之後,成功自行研發出64K DRAM。1984年5月,三星第一座DRAM工廠在器興竣工,工期隻用了半年。四個月後開始批量生產的64K DRAM。這比美國研製的同類產品晚了40個月,比日本晚了6年。當時三星生產線上的員工,多數是農村來的婦女,文化素質不高,但是服從性好。工廠技術管理,主要靠三星從美國高薪招募回來的韓裔工程師。

(1985年,中國江蘇無錫江南無線電廠(742廠),開始批量生產64K DRAM,隻比韓國三星晚一年。後來無錫742廠,創造了蓋一座6英寸晶圓廠,居然耗時長達8年的經濟奇聞。中國電子工業至此,已經在官僚體係的玩弄下徹底垮掉。)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89年,韓國通過官產學聯合,用國家力量完成對1M和4M DRAM的技術攻關。實現了韓國對日本DRAM產業的技術追趕。

巨額虧損三億美元——三星承受巨大壓力

1984年,三星又募集到3346億韓元(4.45億美元),開始研發最先進的256K DRAM,並建設第二座DRAM工廠,於1985年5月21日竣工,工廠投資達1900億韓元(2.52億美元),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6英寸晶圓。而美國和日本企業當時還在采用4英寸晶圓生產。這就使三星的DRAM立刻具備了製造成本優勢。三星為研製256K DRAM,也是組建了兩個技術團隊,再次從美國鎂光科技引進產品設計授權。

鎂光在1984年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小的256K DRAM。然而此時鎂光在日本重壓下,已經瀕臨破產,被迫裁減1400名員工,並將最新開發的256K DRAM授權給韓國三星,以獲得續命資金。由於三星已經掌握了64K DRAM的量產技術,研究小組隻需專注於幾項關鍵技術,所以這次開發在7個月內就完成了。三星就這樣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把與美國日本的技術差距,從4年縮短到2年。日本人絕對想不到,被他們逼死的美國企業,會通過韓國企業來複仇雪恨,最後將日本企業逼死。

然而此時三星也遭遇到景氣危機。1985年,由於日本廠商傾銷,DRAM價格迅速下滑。64K DRAM由1984年的3美元,暴跌到1985年中旬的0.75美元。而三星此時的生產成本是1.3美元/片,生產一片虧損一片。當1985年5月,三星耗費巨資建設的6英寸DRAM晶圓廠竣工之時,256K DRAM已由31美元下降到3美元,三星根本無利可圖。到到1986年底,三星半導體累計虧損達3億美元之巨,股權資本完全虧空。

虧損3億美元是什麽概念呢?當時買一架波音737飛機,也不過3000萬美元。三星一年虧的錢,足夠買10架飛機。1986年中國也有個大項目。上海投資3億美元,從美國麥道進口零件組裝25架MD-82客機,中國組裝的飛機至少還能拿來用。由此可見以當年韓國的貧弱國力,三星的虧損有多慘烈。要知道韓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從外國借貸資金。

1986年初,三星財團頂住巨額虧損,調動各方麵資金追加投資,開始在新工廠批量投產256K DRAM,並出口美國市場。同時期,由於美日半導體協議的約束,日本企業被迫縮減對美國的出口,這給三星帶來了銷售機會。美國為了打壓日本DRAM產業,由英特爾、IBM出麵,聯手對韓國三星進行技術扶植。美國市場的成功,使三星在1987年實現了盈利。三星又積極投入到1M DRAM的研發中,追趕強大的日本企業。

1986年10月,韓國政府為支撐DRAM產業發展,將4M DRAM列為國家項目。由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KIST)牽頭,聯合三星、LG、現代與韓國六所大學,一起對4M DRAM進行技術攻關,目標是到1989年,開發並批量投產4M DRAM,完全消除與日本公司的技術差距。該項目三年中的研發費用達到1.1億美元,韓國政府承擔了其中的57%。到1989年,三星已經能夠量產4M DRAM,幾乎追平了與日本的技術差距,趕超之勢愈加明顯。


引進技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繼三星之後,韓國LG、現代,也通過引進國外技術,積累了核心技術能力。1984年,LG半導體接管了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掌握了老舊的3英寸晶圓生產線。1986年,LG投資1.35億美元,從美國AMD公司獲得技術授權,並和美國AT&T下屬的西方電子(Western Electric)成立合資公司。LG曾經試圖購買AT&T的256K DRAM以超越三星,結果未能如願。LG因此在64K產品上落後於三星和現代。直至1989年,LG與日立簽署技術轉移協議,才取得穩定的技術來源。由於韓國當時已經完成對1M和4M DRAM的技術攻關。於是日立將自己的1M和4M DRAM量產技術轉移給LG,LG支付幾百萬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用,產品以OEM方式直接出口給日立。日立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獲得穩定的OEM供貨來源,使日立公司能夠騰出人力,專注於下一代16M DRAM的製程研發。同時,也可以使日立控製韓國競爭對手的產能。

韓國現代則比較特殊,這個財團以汽車造船和重型機械為主,幾乎沒有任何電子產業經驗。但是為了保持在汽車等產業的技術競爭力,勢必要發展電子工業。於是在1982年底,現代投資高達4億美元,啟動半導體研製項目。現代效仿三星,也在韓國和美國矽穀設置了兩個研發團隊。國內是由114名工程師組成的半導體實驗室,矽穀建立了現代電子的子公司,由韓裔美國工程師組成。1984年,韓國現代從矽穀華人陳正宇博士,經營的美國茂矽(Mosel)公司,購買64K SRAM設計,開發出16K SDRAM芯片並量產。由於缺乏經驗,導致現代的量產成品率低。(陳正宇隨後回到台灣,成立了台灣茂矽電子。)


無法承受虧損壓力——韓國大宇退出DRAM市場

麵臨技術障礙的現代電子,被迫轉向OEM代工方式,獲得技術來源。1985年前後,由於美國廠商在日本進攻下節節敗退,美國德州儀器為降低製造成本,與韓國現代簽訂OEM協議,由德州儀器提供64K DRAM的工藝流程,改善產品良率。1986年,現代電子成為韓國第二家,量產64K產品的製造商(比三星慢了兩年)。由於技術基礎薄弱,現代的市場占有率遠弱於三星和日本企業。由於DRAM市場不景氣,現代承受了巨額虧損。幸好現代是大型財團,可以從汽車造船等其他部門,挪用資金來支持現代電子。事實上,現代電子從1982年投資4億美元到DRAM產業,要等10年後才能收回全部投資。尤其在前三年,現代電子承受了數億美元的巨額虧損。韓國大宇則在技術和資金壓力下,完全退出了DRAM市場競爭。

1982年至1986年間,韓國四大財團在DRAM領域,進行了超過15億美元的瘋狂投資,相當於同期台灣投入的10倍。同時期,中國上海寶鋼項目投資40億美元左右。但是在電子工業方麵,中國政府幾乎放棄了產業主導權。各省市胡亂花費了3-5億美元,購買外國淘汰技術,根本未能形成技術競爭力。而且在廣東、福建、海南、浙江等沿海省份,巨額走私日本、美國、台灣電子元器件的衝擊下,中國電子工業徹底崩潰,就這樣跪了三十年也沒能爬起來。

麵對韓國企業咄咄逼人的追趕態勢,日本廠商以低於韓國產品成本一半的價格,向市場大量拋售產品,有意迫使韓國人出局。結果韓國大型財團不但頂住巨額虧損壓力,追加投資,還讓日本企業承擔了美國反傾銷的壓力。美國與日本的紛爭,讓韓國漁翁得利。1992年,韓國三星超越日本NEC,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內存製造商,並在其後連續蟬聯了25年世界第一。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90年8月,韓國三星成為世界第三個推出16M DRAM內存芯片的企業。

韓國產業擴張——補齊短板搶占市場

從1990年開始,韓國三大企業已經具備了,趕超日本DRAM產業的技術體係建設。三星建立了26個研發中心,LG和現代各有18、14個研發中心。與之對應的是,三星的技術研究費用成倍增加。1980年三星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費用僅有850萬美元,到1994年已經高達9億美元。1990年三星還落後日本,第三個推出16M DRAM產品。到1992年,三星領先日本,推出世界第一個64M DRAM產品。1996年,三星開發出世界第一個1GB DRAM。與研發費用相對應,1989年韓國的專利技術應用有708項,1994年竄升至3336項。

但是作為產業後進者的韓國,仍然存在致命短板。韓國的核心生產設備和原料,主要從美國、日本進口。僅在1995年,韓國就進口了價值25億美元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其中47%自日本進口,30%來自美國。由於日本政府在設備管製方麵的漏洞,韓國可以輕易買到日本先進設備,但是卻很難從日本引進技術。為了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1994年,由韓國政府主導,推出總預算2000億韓元(2.5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國產化項目,鼓勵韓國企業投資設備和原料供應鏈。韓國貿工部在漢城南部80公裏的鬆炭和天安,設立兩個工業園區,專門供給半導體設備廠商設廠。為了挖來技術,韓國以優厚條件招攬美國化工巨頭杜邦、矽片原料巨頭MEMC、日本DNS(大日本網屏)等廠商,在韓國設立合資公司。

完成量產技術積累後,韓國企業開始向產業廣度擴張,以三星為例:三星從美國SUN公司引進JAVA處理器技術,從法國STM(意法半導體)引進DSP芯片技術,從英國ARM引進聲音處理芯片技術,與日本東芝、NEC、衝電氣(OKI)展開新型閃存方麵的技術交流。通過與美國、歐洲企業建立聯盟合作關係,三星在DRAM之外,獲得了大量芯片產業資源,開始向微處理器(CPU)等領域快速擴張。

1995年美國微軟公司推出Windows 95操作係統,受此影響,韓國與日本廠商瘋狂擴充產能,導致DRAM產品供過於求,引發DRAM價格暴跌70%。但是在美國的刻意扶植下,韓國廠商仍然力壓日本。1996年,韓國三星電子的DRAM芯片出口額達到62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日本NEC居第二。韓國現代電子以21.26億美元居第三位。LG半導體以15.4億美元居第九位。

雖然產能在不斷增加,但為此投入的巨額資金,使得韓國和日本廠商都背負著巨額債務。當潮水退去時,才看出誰在裸泳。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97年前後,韓國首都漢城,寸土寸金的江南區,蓋滿高樓大廈,與一旁的貧民窟窩棚,形成鮮明反差。

亞洲金融風暴——美國收割韓國經濟成果

1997年11月,美國華爾街金融盜賊,發動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一路蔓延到韓國,使得以重度借債維持發展的韓國經濟,遭到致命打擊。在1997年之前,韓國企業為了維持高速擴張,平均負債率超過400%。韓國前30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是高達518%。外債占到韓國GDP總額的27%。更為致命是的,韓國外債中,短期外債占到58%。而韓國本身並沒有高額的外匯儲備來應付危機。

韓國的人均GDP在1995年突破1萬美元,按照國際慣例普遍會出現經濟減速。但韓國政府為了強力維持經濟增速,仍然在大量借貸投資。到1996年,韓國外債已高達1633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僅有332億美元。短期外債是外匯儲備的3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貶值,外國投資大量撤出。韓國前30大財閥全部陷入困境,現代、大宇、起亞等以重工製造業為主的財閥,瀕臨破產倒閉。為了穩定市場情緒,韓國政府出資救市,導致外匯儲備幾乎耗盡,暴降至可憐的38億美元。韓國政府被迫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

為了獲得550億美元救急資金,1997年12月,韓國金大中政府與IMF簽訂了條件苛刻的協議:對外資開放資本市場,準許外資並購韓國企業。到1998年2月,韓國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高達236萬億韓元(約2000億美元),成為亞洲第一債務國。為了幫助國家渡過危機,350萬韓國人自願捐獻了226噸黃金飾品(21.5億美元)。所有黃金都融化成金錠,送往美國華盛頓的IMF總部,用於償還債務。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98年2月,韓國政府為了獲得IMF援助資金,在IMF的督促下,政府修改《勞動法》,放寬解雇條件,韓國各企業在一年內,解雇了150萬名員工,引發大量抗議活動。抗議者舉著IMF=我被解雇的牌子。

債台高築——從瀕臨破產到起死回生

作為韓國經濟龍頭的三星集團,擁有20萬名員工,此時已經陷入崩潰。三星集團負債高達180億美元,幾乎是公司淨資產的3倍,負債率達366%。一個月的虧損額達2.13億美元。三星向美國財團緊急援助。1997年12月,美國高盛集團總裁約翰·科讚(John Koza)一行抵達韓國,協助三星清理資產。雙方協商後,三星會長李健熙決定,除了三星電子、三星人壽保險、三星物產等核心業務外,其他公司都交由高盛找買主處理掉。此前,李健熙赴美國考察,已經謀劃將三星的業務向電子信息化轉型。

1998年3月22日,李健熙發表悲壯的宣言:“為了克服危機,我甚至不惜拋棄生命、財產及名譽來挽救三星!”。在韓國政府支持下,三星電子將下屬8.4萬名勞工中的30%裁員,2.5萬人就此失業。整個集團的裁員人數達到5.4萬人。為了獲得現金推進轉型,李健熙開始大規模拋售資產,連三星電子當年起家的富川工廠,都以2000億韓元的價格賣了。已經上市銷售的三星汽車,後來賣給了法國雷諾。在產業結構瘦身後,三星電子製定了專攻CDMA手機、DRAM半導體、TFT液晶麵板、液晶電視的戰略。韓國政府隨即出台產業政策配合。1998年韓國政府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出台四年計劃,要投資2650億韓元(2億美元),引導企業向高性能CPU處理器、12英寸晶圓設備等尖端領域發展。其中韓國政府出資占1390億韓元。調整產業結構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三星集團為此向外國資本大量出售股權,從美國市場籌集資金。

恰恰是投資巨大的三星電子,最終拯救了三星集團。1998年,三星電子的TFT液晶麵板,出貨量超過日本夏普,躍居世界第一;並搶在日本前麵,成功投產128M、256M SDRAM,研製出世界最先進的1G SDRAM。當時恰逢微軟公司發布Windows 98操作係統,引發了內存升級熱潮。中國市場上電腦內存緊缺,幾乎一天一個價。普通的32M內存售價高達300多元,相當於普通工人半個月的工資。64M內存的售價更是高達700-900元,而且供不應求。隨著Windows 98係統引發的個人組裝電腦熱潮,世界個人計算機產業進入爆發期,日本和韓國又在DRAM產業進行產量大戰,導致內存價格下跌。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99年8月,韓國三星在中國市場推出SGH--600C型GSM手機,經典的一款翻蓋手機,天線可以抽出。當年全套售價4500元,相當於普通工人6個月工資。當年中國下崗工人的生活費,一個月不過130元。

產業爆發——韓國三星的巨額利益

液晶和DRAM產業的成功,幫助三星集團獲得了巨額盈利。1999年7月,三星率先將1G DDR DRAM投產。1999年10月,三星接到了美國戴爾電腦,價值85億美元的液晶顯示器訂單。蘋果向三星投資1億美元,生產手機液晶屏。到1999年底,三星集團實現利潤3.17萬億韓元(27.94億美元)。

到2000年,三星集團的利潤更是高達8.3萬億韓元(73.19億美元),相當於過去60年三星獲利總額。三星電子成為三星集團名副其實的現金牛。2000年,三星還用英國ARM架構授權,開發了第一代移動CPU處理器S3C44B0X。到2015年已經更新了17代產品,出現了質的飛躍,使得三星手機能夠使用自家研製的Exynos芯片。

三星發展手機業務,也是依靠美國扶持。早在1977年,三星和美國通信巨頭GET成立合資公司,生產電話設備。GET(通用電話電子公司 ),當時是美國最大的獨立電話公司,有20萬名員工。1988年三星將通信業務並入了三星電子。直到1990年代,三星電子的通訊業務還不起眼,在韓國本土市場也排在摩托羅拉後麵。而美國與歐洲關於2G通信標準的爭端,給三星帶來機會。三星加入美國支持的CDMA陣營,對抗歐洲的GSM陣營。中國則是在GSM和CDMA兩邊下注。在獲得中國和美國市場支持下,三星手機從2000年後開始飛速發展。

手機、液晶屏、DRAM芯片,就這樣成為三星的聚寶盆,然而它們最大的市場——全部在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手機製造國(年產21億台)、第一大電視機製造國(年產1.75億台)、第一大電腦製造國(年產1.5億台),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通過扶植韓國三星,間接收割中國產業利益。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1998年5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開幕。1998年至2000年,中國全國國有企業,共下崗職工2137萬人,超過澳大利亞全國人口。劉歡還唱了一首《從頭再來》,實在令人可悲可歎。幾十萬家國企破產,造就了多少百億級的億萬富豪,感興趣的可以去數數。

中國市場——韓國企業如何發達

1998年11月,韓國經濟危機時,總統金大中訪問中國,向朱鎔基總理提出了人民幣不貶值的請求,以及經濟合作方案:允許韓國企業在華建立進口車零部件組裝工廠(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中國引進韓國CDMA通信技術(三星為主),對韓國手機、汽車、家電、化妝品等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開放門檻。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中,全國幾十萬家國有企業破產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下崗失業。四大國有銀行存在巨額壞賬。下崗工人的慘狀,至今還曆曆在目。然而為了從政治方麵拉攏韓國,中國政府輕易就將汽車、電子,這些戰略性產業的市場,拱手讓給了韓國。2000年以後,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極大地受益於其占領的中國市場,每年賺取數百億美元貿易順差。而中國的電子產業,就此被韓國企業牢牢壓製了二十年,至今沒有翻身。

韓國獲得了中國市場,而實際收割經濟利益的卻是美國人。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在IMF壓力下,被迫放寬外資持股比例。現代集團為了應付危機,引入了84.84億美元的巨額外國資本。到2000年,現代電子的外資持股比例為38.5%,三星電子的外資比例更是高達57%,不禁令人猜想,三星當時拿到了多少外國投資。

金融危機期間,現代與LG都陷入困境,但是由於外資的介入,現代電子開始籌劃並購LG半導體的項目。1999年4月23日,現代電子以2.56萬億韓元(21.3億美元)並購LG半導,成為韓國第二大DRAM廠商,占據全球市場20.3%。但是到2000年5月,現代集團已經因負債469億美元而瀕臨破產。為了避免被集團債務拖垮,現代汽車、現代重工等部門,紛紛宣布脫離現代集團。2000年9月,現代集團將現代電子11%的股權,出售給美國萬國寶通集團。2001年3月,現代電子更名為海力士(Hynix),其後宣布宣布脫離集團自立門戶。這一時期,由於虧損嚴重,海力士極其困難,連內部食堂的配菜,都從一飯五菜,減少到一飯三菜。2002年11月20日,海力士為籌集資金,以3.8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TFT-LCD部門,整體售給中國北京京東方集團。海力士就此專注於DRAM領域。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無錫海力士廠房,由無錫市政府負責投資建設,花了近20億元巨資建好後,再租賃給韓國海力士使用。

無錫海力士——區區3億美元玩轉20億美元投資

2003年,韓國海力士拿著從北京京東方那裏籌來的3億多美元,準備到中國設立工廠,以降低進口關稅及製造成本,後來還拉來了意法半導體一起合作建廠。在深圳、蘇州、上海、南京和無錫轉了一圈後,中國各個城市拿出巨額優惠條件,搶著要海力士在本地設廠,因為當時中國缺少8英寸晶圓廠。最後是江蘇無錫市政府,同意了韓國方麵的苛刻條件,拿下了這個項目。2004年8月18日,無錫與外方簽約,達成協議。

海力士-意法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美元,建設一座12英寸晶圓廠(月產能1.8萬片),與一座8英寸晶圓廠(月產能5萬片)。但外資方麵隻出10億美元,包括2億美元的二手設備折價、5.5億美元現金和2.5億美元股東貸款。另外10億美元要無錫市政府協助,向中國的銀行貸款。無錫市政府還要出資3億美元,建設兩座占地54萬平方米,和麵積32萬平方米的晶圓廠房,租賃給韓國海力士及意法半導體使用。僅僅建設廠房,無錫市就拆遷了整個地塊700多戶農家、26家企業、20多個家庭小工廠及1所學校。

2006年4月14日,海力士90納米技術生產的8英寸晶圓順利下線,合格率超過95%。在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牽頭下,11家中資銀行、9家外資銀行組成貸款銀團,對無錫海力士項目放貸5年期7.5億美元貸款,借款人以包括價值13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和其他所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

2006年無錫海力士投產後,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晶圓廠。海力士拿著韓國利川工廠淘汰的8英寸晶圓設備,依靠中國資金、中國土地、中國工人、中國市場,用區區3億美元撬動了一項20億美元的投資。2007年9月,無錫海力士剛剛投產僅1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引發DRAM價格暴跌,8英寸晶圓廠停產。韓國海力士便以3.8億美元的高價,將8英寸廠出售給了台灣人陳正宇經營的無錫華潤上華半導體。在賣出8英寸晶圓廠後,韓國海力士又向中國商務部提出,增資15億美元再建一座12英寸晶圓廠(80納米工藝),並迅速通過審批。

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DRAM產業不景氣,海力士銷售額下降至49億美元,淨虧損32億美元,負債總額高達7.8萬億韓元(70.7億美元),資產負債率達130%,被迫進行裁員,並出售美國Oregon的8英寸晶圓廠。2009年第一季度,海力士淨虧損為1.19萬億韓元(9.33億美元)。
2009年第二季度,海力士淨虧損為580億韓元(0.45億美元)。
到2009年下半年,全球DRAM市場止跌回升,價格大幅上漲。2010年第一季度,海力士淨利潤7.38億美元。2010年全年,海力士全球銷售額達到12萬億韓元(107億美元),淨利潤26.7億美元。

如此過山車般的巨額虧損與盈利,足見DRAM芯片行業的市場險惡。沒有強力資金支持的企業,根本沒有玩下去的勇氣。2012年初,韓國第三大財團SK財團,以3.4萬億韓元(30億美元),收購海力士21.05%的股份,從而入主這家內存大廠。終於使海力士獲得了強大資金靠山,從而與韓國三星一起,成為韓國稱霸內存芯片市場的兩大豪強。

DRAM芯片戰爭——1970-2017輸贏千億美元的生死搏殺【4】
2013年9月4日下午15點40分,江蘇無錫新區海力士公司,某車間發生重大火災事故。事發後,無錫公安消防支隊,出動了9個中隊240餘名消防官兵,趕赴事發現場參與撲救,截至傍晚18點現場時明火撲滅,被救出的10名傷員已經送至市人民醫院和新區醫院救治。該次火災損失超過9億美元,引發全球DRAM內存市場震蕩。

能引發DRAM價格暴漲的,除了韓國工廠火災,還有台灣地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