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曉舟

如果不能重生,就讓我回憶過去;如果迷失了方向,就讓我重新審視曾經走過的路。
正文

《超簡美術史(12)》——古典主義和巴黎阿提喀主義

(2022-11-26 09:53:08) 下一個

6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繪畫是17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的一種文化思潮和美術傾向,它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視線條的清晰和嚴整。古典主義在法國著名畫家普桑的領導下達到頂峰。

古典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它的美學原則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範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曆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義繪畫以此精神為內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莊重單純的形式,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技術和柔妙的明暗色調,並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練和概括,追求一種宏大的構圖方式和莊重的的風格、氣魄。欣賞藝術帶給人們的那種古韻之美。在19世紀,法國又興起了新古典主義美術。

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尼古拉斯·普桑崇尚文藝複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曆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他和巴洛克畫家主要區別在於:他強調的是理性而不是激情;他強調的是樸素、莊重而不是華麗與誇張。他提倡的是一種永恒、和諧、理性、寧靜的藝術,為古典主義藝術奠定了原則。總之,他很有才氣也很有個性。他師古而不泥古,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對人類的未來抱有一種美好的向往,同時,把美好的理想寄托在普通人的身上。

(畫25)《詩人的靈感》尼古拉斯·普桑作

1630年初,拉斐爾(Raphael)在羅馬畫了一幅名為《帕納斯》的著名壁畫,而尼古拉斯·普桑則以同樣題材畫了油畫《詩人的靈感》:阿波羅在他居住的帕納斯山上,膝上放著一把豎琴,一旁站著詩神繆斯,阿波羅正指點一位年輕詩人作詩,而兩個小天使正要為他戴上桂冠。

普桑的油畫《詩人的靈感》被私人收藏,而始終無法放入殿堂,供民眾欣賞。直到20世紀初,才得以重見天日。自此,《詩人的靈感》如剛出土的寶石般,成了法國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從表麵看來,普桑油畫《詩人的靈感》的主題並無任何奇特之處。帕納斯山自文藝複興以來,又被詩人稱作“艾利龔”或“平特”,山上住著太陽神阿波羅及九位繆斯(詩神)。繼但丁和貝特拉克之後,作家們更把這座山視為榮譽和文學靈感的象征。他們認為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在死後會來到神靈的山坡上,接受神給他們的獎賞,或是自己祈求阿波羅賜予他們智慧。

公元1537年,著名詩人阿雷廷便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在夢中見到自己被帶到了帕納斯山。”普桑的這幅《詩人的靈感》,可說受到這種傳統不小的啟迪。畫中,詩人在那位用手指著紙的阿波羅的指導下寫詩,手拿桂冠的小天使則預示著詩人將永垂不朽。

然而普桑《詩人的靈感》這幅油畫的真正新奇之處,在於作品不僅歌頌詩人的榮譽,同時也展現音樂家和畫家的功績。例如站在阿波羅身旁的是一位作家,一頂桂冠就足以顯揚他的成功了,但為什麽會出現好幾頂桂冠呢?——天上飛的小天使手拿著兩頂桂冠,在繆斯和阿波羅之間的小天使也拿了一頂桂冠。曆史學家馬爾克·富馬羅利對這三頂桂冠的寓意作出以下的解釋:“這是普桑內心希望結合詩、音樂和繪畫三種藝術。”

油畫《詩人的靈感》在構圖上可算是古典作品的優良典範。畫的中心人物是阿波羅、繆斯和詩人,普桑對這三個人物的安排使作品富有節奏感。前景中的小天使及後景的樹身,與人物相互呼應,在畫麵上勾勒出縱向線條。背景則由橫線條組成:山丘、灰色和橙黃色的彩雲。唯一的斜線條是空中正要給詩人戴桂冠的小天使。

(畫26)《阿卡迪亞的牧人》尼古拉斯·普桑作

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亞的牧人》含義較晦澀,一直是美術史上莫測高深的難解作品。

“阿卡迪亞”,即古代傳說中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樂土”。畫上展現一塊寧靜的曠野之地,和煦的陽光照在僅有幾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淨的藍天。四個牧人,頭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圍在一塊墓碑前在研讀著銘文。一個連腮胡須的牧人跪著讀出碑上銘文,並回過頭來向右側的一個女牧人說著什麽,石上的拉丁銘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亞也有我。”

據美術史家的解釋,這裏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銘文的意思似乎是說: “在美好的樂土裏,死也是不可避免的。”顯然,這是一種“風光雖好,人生苦短”的感歎。我們從左側一個伏在墓頂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著頭,似有緬懷之情,與右邊站立著的女牧人形成對比。女牧人身著黃衣藍裙,是全畫最跳突的色彩。這個女性形象費人猜思,據說,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雖含頜垂首,默默傾聽著銘文,卻給人以一種撫慰感。疑慮與撫慰,惆悵與哀思,圍繞著一個人生的哲理問題,讓人緊緊思索。 這裏的女牧人與男牧人構成了形象化的一種情緒對比。似乎隱隱地在向觀者表白:“死何足懼?阿卡迪亞畢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這種非現實的牧歌式悲涼情調,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畫家當時的處境與對藝術的憧憬。畫上人物的服飾都是仿效希臘雕刻風格的。他始終把這種形象視為藝術的崇高表現。不過對於西方人來說,也許確能發思古之幽情。

(畫27)《台階上的聖母》尼古拉斯·普桑作

《台階上的聖母》幾乎不象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對聖母、聖子、聖安娜以及施洗約翰等人物的處理,似乎都服從於一種構圖的思考。畫家最關心的是規範性: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聖母的紅衣藍裙、聖安娜的黃袍,右側聖約瑟的黑色法衣,這些色彩上的鮮明對比,具有一種莊嚴的審美價值。人物是那樣矜持,象一出舞台劇。背景還用古羅馬的建築物,整個畫麵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備拉斐爾那種天倫趣味,它給人以和諧與對稱感,從構圖中透視出藝術家潛心於古典藝術規範的執著精神。

7 巴黎阿提喀主義(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1647-1660)

在藝術史中,巴黎阿提喀主義是指1640年道1660年法國的繪畫運動,當時的巴黎的畫家追求一種被稱為新古典主義風格,這是一種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風格,這種風格以複雜、縝密、嚴肅、光亮和和諧為主要特點。巴黎阿提喀主義畫家的繪畫主要是模仿拉斐爾等古代大師的繪畫風格。

可以看出,巴黎阿提喀主義與以尼古拉斯·普桑為代表的古典主義無論是出現的時間還是他們的藝術追求都是極為相似的。那麽為什麽這兩種極為相似的藝術流派不能合二為一呢?首先,這兩種相似的畫派雖然藝術追求基本相同,但是藝術表現還是略有不同的,關於這一點讀者可以自己比較和體會;另外就是這兩個畫派的活動地域不同,巴黎阿提喀主義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巴黎,而古典主義主要是在羅馬。

尤斯塔什·勒蘇厄(Eustache Le Sueur 1617年 - 1655年)

尤斯塔什·勒蘇厄是法國著名畫家,法國畫院的創始人之一,他以宗教題材繪畫聞名於世,他是巴黎阿提喀主義畫派中的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倡導者.

(畫28)《聖女在廟中的呈現》尤斯塔什·勒蘇厄作

關於這幅畫想說的不多,讀者可以自己將它與普桑的類似畫作進行比較。

(畫29)《塔瑪爾強奸案》尤斯塔什·勒蘇厄作

這幅畫描繪了塔瑪被她的哥哥暗嫩(Amnon)強奸的情景。據《聖經》記載,暗嫩是以色列王大衛的長子。據傳說,暗嫩愛上了自己的妹妹塔瑪,他和朋友設計了一個陷阱,他假裝生病,讓瑪塔來照顧他。當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時,暗嫩手舉匕首威脅自己的妹妹,接著就強奸了塔瑪。後來這件事被他們的兄弟押沙龍(Absalom)發現了,押沙龍殺了暗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