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曉舟

如果不能重生,就讓我回憶過去;如果迷失了方向,就讓我重新審視曾經走過的路。
正文

《超簡美術史(11)》——風格主義

(2022-11-25 10:43:57) 下一個

5 風格主義(矯飾主義或手法主義)

風格主義(Mannerism),又稱矯飾主義、手法主義,是一種在16世紀晚期歐洲出現的藝術風格,這一詞原先來自意大利文maniera,引申為一種“有意為之”的作風。風格主義一詞最早緣於瓦薩裏的著作《藝苑名人傳》,他用“grande maniera”等詞來描述文藝複興三傑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和拉斐爾的風格,認為他們超越了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前人在藝術領域的研究。後來風格主義則慢慢帶有貶義,指將文藝複興時期的宗旨——和諧、理想美、對稱比例這三個本質撇棄,或是刻意炫耀技能的一種風格。

該術語自從被提出後就不斷變化,它有時被認為是指盛期文藝複興古典主義的一種衰落,有時又指連接盛期文藝複興和17世紀巴洛克藝術之間一個橋梁。至今“手法主義”在學術界仍未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精確定義,但用它籠統指大約在1525-1580年之間偏離文藝複興和諧之美的一種傾向。從藝術自身的角度來看,手法主義可能源於一些年輕藝術家采取別樣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嚐試;從社會原因看,則與當時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等社會大環境的變動引起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相關。

風格主義通常與文藝複興全盛時期的藝術習慣相反。這並非是因為畫家們對無法達成拉斐爾式的平衡性和即時性感到絕望才改變風格,而是因為這種平衡性已經不再符合當時的氣氛和潮流了。手法主義在拉斐爾的兩位學徒—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和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Andrea del Sarto)的發展下逐漸成熟,安德利亞·德爾·薩爾托自己也培養出了標準的手法主義畫家——蓬托莫(Jacopo da Pontormo ,1494年—1557年)

(畫23)《基督下十字架》蓬托莫作

《基督下十字架》是蓬托莫為聖費利西塔教堂創作的壁畫。畫麵表現了耶穌被抬下十字架,並且準備抬入棺木時的場景。在這裏蓬托莫采用了十分誇張的手法:耶穌的上身被誇張地拉長了,與下身比例極不相符。隻要你仔細觀察,這種不合比例的人物還有好幾個。除了比例誇張,畫中的顏色和人物的動作也很誇張,如果事先不知道這是基督受難的故事,單從畫中人物的表情和身姿是很難看出這是一個受難的場麵的,畫中人物的皮膚和服裝的顏色都很鮮豔,動作也優美歡快,冷丁一看還以為是在開PARTY呢。誇張是重要的藝術手法,至於這幅畫誇張的效果如何,全憑欣賞者自己的品味和感覺了。

(畫24)《美第奇家族的瑪麗亞·薩爾維亞蒂和朱麗亞肖像》,蓬托莫作

畫中人物瑪麗亞·薩爾維亞蒂(Maria Salviati)是意大利貴族盧克雷齊亞·迪·洛倫佐·德·美第奇和雅格布·薩爾維亞蒂的女兒。她嫁給了喬瓦尼·德爾·班德·內爾,她是佛羅倫薩公爵和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的母親。她丈夫去世時她才 27 歲,薩爾維亞蒂從未再婚。丈夫去世後,薩爾維亞蒂常穿一身黑白顏色的服裝,她憂鬱的神情和著裝給畫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她身前的小姑娘叫朱麗亞,是美第奇家族成員亞曆山大公爵的女兒。她父親亞曆山大公爵被謀殺後,小朱麗亞被薩爾維亞蒂收養。由於亞曆山大公爵是美第奇紅衣主教與黑奴的私生子,所以朱麗亞就是歐洲藝術史上第一位出現在畫作中的非洲裔兒童。

這幅畫最誇張的是顏色,人們在形容對未來無望的人時常用“心如死灰”這個詞,畫家在這幅畫中就用了“死灰色”,薩爾維亞蒂和朱麗亞的皮膚都是死灰色,這暗示著她們內心的悲傷和絕望,薩爾維亞蒂為失去丈夫而悲傷絕望,小朱麗亞為失去父親悲傷絕望,她們悲傷至極、心如死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