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金融體係

(2023-03-14 09:56:45) 下一個

金融本身不產生價值。

但因為生產與分配環節很多,環節間存在利差。不同環節可以“截留”利差,讓利差變成自己的利潤。

這跟包工頭包工原理是一樣的。

一個工程,包了九層。最初計劃資金一億,到最後施工方隻拿到兩千萬。這兩千萬也能造出東西來,也可以用,但是質量就要差個幾倍。

同樣地,假設經濟運行需要一萬億。央行發一萬億。這一萬億不會均勻地流向市場,而是向高利領域集中。A地區一百塊能產生一塊價值,B地區能產生五塊價值,那麽A地區的一千億就必然向B地區集中。

讓轉移發生的環節就是銀行。低息進,高息出,層層轉手,直到目標領域或者產業。

理想的狀態是,目標區域能保證5%的回報。這樣,每一層級的銀行都得到預期利益,健康運轉。如果市場需要變低,回饋達不到5%,靠吃這5%運轉的銀行就虧了。如果不但達不到5%,出的比進的還多,那麽就垮掉。

問題是,資金向B地區集中的過程也是B地區泡沫化的過程。B地區隻需要一千億,結果湧來了兩千億。回報率就下降了。如果一切正常,市場自我調節,錢慢慢地就不向這裏流了,B就回到理性價位。

銀行與產業可以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以生產創造價值,一個以流通維持生產。這兩者都依賴市場。

如果市場不正常,虛推一個產業。不是通過產品價值而是通過熱炒產生虛幻空間來獲利,這個產業會持續泡沫化。比如次貸,這個月一千塊投入會翻到一千五,下個月一千塊翻到兩千,發熱不斷,資金不斷湧入。這些資金都是通過消費狂熱,讓產品憑空漲價來賺錢的。產品價值高到一個程度時,資金進來沒有預期獲利空間時,這個遊戲就玩兒不下去了。那麽就垮。產業和相關銀行同時垮。

矽穀銀行的垮原理相同。科技產業不景氣,銀行投資回報不抵債務支出。

簡單說,就是賺回來的錢不夠生活費。

企業如此,地方如此,國家也如此。

存在銀行裏的錢相當於實業或者家庭長在肚皮上的膘。一不景氣,自然要去消耗儲蓄。而銀行是不會把錢如數放在那裏等人的。它要投資經營。結果就是它自己也被不景氣套住了。所以,去銀行拿錢的人一多,它的錢就不夠取了。

矽穀銀行的問題會不會發生在別的領域?那就看有沒有與科技產品類似的市場現象。理論上,不景氣的現象應該不限於科技產業。那麽就會有更多的銀行出問題。

如果有點兒存款應該怎麽辦?

投到受打擊比較重,但是恢複潛能比較強的領域中去。

純外行推測,隻為好玩兒,不可參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tonebench 回複 悄悄話 寫得散亂。本來改了一下,但沒存成,就這樣吧。美聯儲加息與銀行的相關性在於,這家銀行據說買了國債,利率水平在1.5%左右。這1.5%可以看成是這筆資金的增值率。比如一百億放在那裏,增值率是1.5%。而現在人要接手,買這100億,稅率卻是5%。相當於拿105塊去買102塊的東西。當然沒人要買。要變現,隻能打折。一打折就引發恐慌了。
加息會降低流動性的原理就是這樣。本來100塊買來還有賺的東西,現在原價買來就是賠。賠本的生意誰會做?所以,要麽就是有錢的無處投資餓著,要麽就是有東西的賠錢賣東西傷元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