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挽救西方社會,得靠兄弟姐妹叔伯姑舅

(2022-11-13 08:37:09) 下一個

話說得有點兒大哈。

西方社會有問題,正如中國社會有問題一樣,該死X朝上,不需要也不可能被外力挽救。

貼題的意思是,社會問題與思維問題密切相關,而思維又與語言密切相關。

社會問題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問題。從語言上,能看到人與人的關係的組織原理,也能看到社會問題的根源。

比如中國的“關係思維”,就跟漢語的組織原則相關。

西方呢,社會撕裂(比如驢象,男女)也與西方語言的組織原則相關。

如果隻看群體的存在與發展,那麽漢語思維就非常合適。因為它的組織原則就是在群體中定位個體,而不是反過來,通過個體來定義群體。

以家庭成員的稱呼為例,漢語說兄弟姐妹。表麵上就是個稱謂,但為什麽這麽細致?因為細致的稱謂給每個人以明確的定位:男丁就要有主力意識,年長就要多擔責任,年幼就要恭敬順從。這種對個體明確的定位讓個體清楚自己的在整體中的位置,省去模糊與爭鬥的負擔,給整體以最大的活力(思想如此,實踐中不能徹底貫徹,那是另一回事)。

這不是簡單地多事,而是目的非常明確,作用非常顯著。

一個證明是,對本家男性長輩分長幼(叔伯),對本家(同姓)女性長輩則不分長幼。母係男性長輩也不分長幼(都是舅)。

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來,一整體秩序主力是男性,二個體在秩序中定位明確,三與整體秩序關係不大的個體不進行同級別的定位。

這說明,漢語的稱謂的細化原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多餘的,而是有原則有意義的。

反過來,英文中親戚稱謂的扁平化則說明整體秩序並不反映在他們在思維(語言)層麵(社會實踐中當然有)。相比漢語,可以說在思維層麵,英文不重視社會秩序,而重視認知秩序(各種認知標識);不重人,而重物;不重整體,而重自我(各個標識都從說話者的“我”出發)。

如果隻看社會秩序,假設社會秩序可以看成是一棵樹,那麽中國的秩序的根深入地下(在人的思維與意識中),西方秩序的根則完全浮在地表。

如果把對物的專注與分析看成一棵樹,那麽西方的認知的根深入地下(在思維與意識中),而中國對物的認知則浮於地表。

當然,上邊隻是比喻,以科學為標準的比喻。

中國對物並不是沒有認知,而且也不淺。隻是角度不同,中國的整體抽象思維把物歸為類,再抽象為氣,再抽象為數。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無法以西方科學為標準來進行中西比較。

回到貼題上來,中國的整體思維讓中國雖然分男女長幼,但這些差別都統一在整體之下,互相之間不但沒有矛盾,而且互相依存,互相支持。

西方的個體思維之下,不同個體隻有利益相同時的合作,而沒有統一的融合。利益不同時,個體之間就是你死我活。比如對性別形式的專注,搞得第三人稱不爭得當事者的同意,都不敢看長相開口指稱了。

依中國傳統看來,這種注意與計較毫無意義。對表達重心沒有意義的差別漢語根本不標,比如第三人稱,或男或女不男不女亦男亦女時男時女愛啥啥,如果不是討論性別問題,就是一個TA(伊,其。。。),誰也不會不清楚,誰也不會覺得被冒犯。

所以,對群體組織來說,漢語是絕對的高效,正向。西語則是低效,負能量。

當然,上天公平。漢語社會協同效率高,物質開發的效率就相對低。西語相反。

反過來看,西語物質開發能力強,卻要不停地鬥,分裂。

根據聖經,西方顯然是上了撒旦的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