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人變了,兼談漢語歐化

(2022-10-20 13:44:39) 下一個

美國人變了。

大同了。男人隻穿短褲,無論多體麵的男人,都隻穿短褲。

女人選擇稍多,但也以少穿為主。

而且,他們明顯地兩棲化了:一會兒在水裏,一會兒在岸上。

是的,這是俺在遊泳池看到的。

對比日常穿著,這種劇大的反差能說明美國人變了嗎?

不能。這是特別場合特別穿著。

漢語的所謂歐化,在俺看來,也是一樣。

不是漢語歐化,而是表達主題歐化。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主要主題是歐化(現代化)。

這些中國本來沒有的新生活方式,新概念,新觀念,新思想,新體係對漢語提出了新要求。不是西方語言直接影響漢語,而是來自西方的新的表達內容對漢語提出要求。

結果隻能是兩個,一是新內容漢化,被納入漢語體係。二是漢語歐化,產生西語特征。

在詞匯層麵看,漢語歐化得挺厲害。

但在語法層麵看,漢語有沒有因為新的表達內容而產生漢語本來沒有的全新的全西方的結構?

俺沒有研究,但感覺沒有。有一些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行文方式,但沒有全新的來自西方的結構。

在結構層麵,被提得最多的某些結構用量增加,比如被字句。這被視為來自西方的影響。

但這種論斷並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因為它需要證明,西方語言是這種變化的唯一動因,排除其他動因。

比如把字句,了字句,白話運動後也大量增加,而這兩者是漢語所有,西語所無。

這兩者的大量增加不可能是西語的影響。

為什麽了字句的增加不是西方影響,被字句就一定是西方影響而不能是碰巧雙方有相似的句式呢?

漢語歐化論者對此需要一個有力的解釋。

事實上,漢語的變化並不是結構本身,而隻是不同結構的使用習慣與比例。

與其說這是西語影響,不如說這是漢語自身適應表達內容變化而做出的調整。

或者說,與其說這是西語影響,不如說這是漢語適應社會現代化的必然。

當然,硬說語言的影響也可以,因為現代化是西方推動的,而西方推動的方式是新觀念新思想,而新思想新觀念又是在西語中產生的。

但這樣也太繞了,而且說明不了漢語特有結構的發展。

所以,本質上不是漢語歐化,而是生活現代化。

***********

以下是先寫的帖子,丟了又找回來了,與上麵意思重複,說法略不同。

其實不但近代以來,每朝每代,每時每刻,漢語都在變。

但這些變化基本上都不是結構與原則層麵,而是表達習慣的變化。

表達習慣的變化是語法驅動的嗎?不是。

表達習慣的變化是語言差異驅動的嗎?不是。

表達習慣是溝通與交流的需求驅動的嗎?是的。

近代以來的漢語白話的變化,是大量出現的的需要表達的新內容推動的。

就如你在家裏汗衫拖鞋,現在要去公司當白領,當然要改西裝革履。

新內容是什麽?當然是新事物,新生活,新觀念,新思想。

這些東西從哪裏來?主要是西方。

漢語要適應,就得變。

但這種變並不是西方語言直接影響漢語,而是漢語從已有儲備中選擇合適的結構與方式,來表達漢語中原來沒有或者少用的觀念與思想。

換句話說,西裝革履,並不是不穿,也不是沒有,隻是沒有需要。現在需要了,拿出來用。

被學者引為典型的被字句就是一例。被字結構漢語舊有,但用得少。現在用得多,是因為西語在用嗎?不是。西語用漢語不用的東西多了,有比漢語簡單的,有比漢語複雜的,為什麽在結構上偏偏是被字句西化了?

漢語的變化與西方有關,但這不是因為西語如此,而是要表達的內容如此。

近代以來,社會現代化,複雜概念與複雜表述的要求增加,符合西方思維規範的要求也在增加。

漢語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調節,這並不是表述能力變化,也不是結構變化,而是表述內容變化,形式當然要變化。

扶犁黑手翻持笏。手沒有變,但工作變了,手上拿的東西就變了。

漢語也一樣。漢語本身沒有結構變化,但表達的任務變了,表述方式也跟著變。這不是語言本身的變化,而是習慣的變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