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富不仁

(2022-05-28 04:47:57) 下一個

為富不仁,一般理解為有錢人沒有愛心。

更準確一點兒,其實應該是以積聚財富為目標的人做事不會符合仁的原則。

為富,不是作為富人,而是為了財富。

不仁,不一定是損害別人,而是失去了仁的原則。

這要從仁說起。

仁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普遍聯係。這種聯係不是意識的,意識中的聯係就那麽幾個圈子,圈子之外都是陌生人。仁所代表的聯係是本質上的,你喝水,就和地球上的水有聯係,吃飯,就是地球上的自然有聯係,穿衣就是農業工業有聯係,看到東西就和色界有聯係,聽到就和聲界有聯係。。。。簡單地說,任何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都與整個世界一體。這就是仁。

在聯係與一體的視角下,萬物都互相作用,是一個體係,每樣存在在這個體係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因此,存在的活動要符合這個體係的規律,符合自己的位置。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知止”。簡單地說,就是“安分”。

這樣說,並不是要人失去活力,而是讓人更好的發揮能力。

有些人會說,這不過是封建洗腦術。

其實不是。道理很簡單,比如你搬重物。能不能搬?能。有沒有限度?有。超過限度會怎麽樣?要麽搬不動,要麽會損壞東西。

為啥?

因為物理與生理的規律。

簡單一點兒,因為重力。

推展一下,因為萬有引力。

其實,萬有引力就可以理解為仁的物理形式。

物理如此,義理豈不如此:人的思想意識在義的體係中,體係的規律決定人的際遇。行為有自由,但也有限度。在限度之內,一切正常;超出限度,就會造成傷害。

各種唯利是圖的貪婪導致的悲劇可以理解為違背義理規律的結果。

這樣說,不還是要人安於現狀,放棄進取嗎?

不是的。

仁的聯係決定,社會與存在不是靜態的。個體與世界有一種聯係,個體疊加形成的群體與世界也有聯係,這樣,各種聯係就是運動變化的,象海上有浪一樣。一個群體傷害另一個群體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反噬。這也是規律的一部分。比如農民起義,推翻皇帝。但這不是簡單的夢想成功,而是需要群體間的聯係到一定的狀態才能出現。

所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時期,人都應該進取。但是人應該充分意識到整體聯係的規律,知道限度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