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愛、做愛、合情理

(2021-01-31 12:46:26) 下一個

從英文說起: love, make love, make sense.

從第二個說起:love 難道是可以做出來的嗎?

是的。如果看第三個就會明白,就是“使。。。產生”, make sense, 就是產生了情理--》合情理。

所以,做愛當然就是產生愛。想想先結婚後戀愛的情況,大概可以說明做愛是如何產生愛的:有了身體上的親密活動,正常情況下,大概率會產生情感上的親密。

描述這種親密的情感,就用愛這個詞。

但這種親密的情感或者產生這種情感的心理及生理的過程,確切地說,並不是“愛”這個詞所代表的全部。

白馬不是馬。

與性相關的愛不是愛。

因為前者是後者的一個子集。

如果把與性相關的愛抽象一步,歸納為情感上的緊密聯結,大概更接近愛的本義:宗教或者愛心人士強調的愛----人與他人或者世界不受條件限製的親密關聯。

這種關聯是現實的。不論人認識到還是沒認識到,承認還是不承認,人與他人與世界的密切關聯的關係都是事實,永遠不會變。

如果這是事實,那麽人就不需要再人為地提倡大愛了吧?

還是需要。因為事實是一回事,而人能做到的是另一回事。或者說,我們能表現願意表現的樂於表現的愛,多數都是基於條件的愛。嚴格地講,這種基於條件的愛與大愛不同,甚至很多時候相反。比如基於生理的愛常常與恨交織,親情的愛往往盲目且自私。如果看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可以明顯地看到,很多時候,人們想法設法要實現的,就是從他人從世界那裏得到更多-----這不是在加強或者體現關聯,而是在傷害關聯,傷害本來的彼此關聯的愛的實際。

不幸的是,這種傷害是人類活動的主流。因此,作為對這種傷害的反動與修正,人類還是有必要提倡愛,大愛。

如果人從大愛出發,知道世界與我是建立在一個根基之上,我們言行處事大概就會是另一個樣子:愛惜他人,就象愛惜自己一樣,看待世界,就象看待自己的身體一樣。我們與世界與他人,如兩頭蛇一樣,互相敵視互相傷害,但無論誰是勝者,他傷害的都是自己的生命根基。贏得越多,傷得越重。

反過來,如果愛世界如自己的身體,愛他人如愛自己的父母與孩子,我們實際上是在滋養真實的生命。回想一下上一次舍己利人的感受吧,是不是心情特別舒暢?精神是不是特別清爽?這就是大愛的真實體驗,大愛對生命的真實滋養。

相比之下,基於個體身體感受而產生的愛,追求欲望滿足而產生的愛,則多數是在對真實生命進行割裂。割裂的結果,不是真實生命受損,而是自己的生命失去真實的根基。而這才是痛苦的終極根源。

向上的教導都希望所有人都避免痛苦,因此都講大愛。比如基督教說愛鄰如己,佛教講慈悲,儒家講仁。

前幾天還看到基督徒網友說佛教不知道怎麽實踐慈悲。而實際上在俺看來大概是相反:相比基督教,佛教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最低限度的愛:寬容平等地接受其他宗教信仰或者無信仰;而很多基督徒則為了在神麵前擺上自己的一份功勞,稍遺或者不遺餘力地攻擊別的宗教,攻擊無信仰者----連最低限度的愛都體現不出來。確切一點兒,俺說的其實不是這兩個宗教,而是對兩教信徒的觀察的結論。

基督教說富人上天堂如駱駝穿過針孔。為什麽呢?因為神不喜歡富人?不是的。是因為多數富人的心思不在愛神。這個原因儒家說得非常清楚:為富不仁。為富不仁,不是富人一定是大壞蛋,而是聚集財富者會因為對利的追求而放棄仁(就是大愛)的原則。放棄了仁的原則與事實,當然就沒有辦法進入以大愛為實際的神的國。

但富人難上說的是古代的情況。現代呢------當然也還是富人難上。但富人的種類變多了。有積攢錢財的富人,也有積攢知識的富人,還有積攢偏見的富人。。。各種富人----一種東西積累過多的,都可以算作是富人。他們都是製造了一種或幾種特別的愛,但卻因此妨礙了自我與他人之間自我與世界之間平等互通的大愛。

所以呢?

所以,不要曲枉神,不要曲枉聖賢,不要拿經典中的話來給自己的富人之愛背書。麵對他人與世界,至少可以選擇聽從心中第一念的善良----那就是大愛的發端與萌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