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黑洞之為黑洞:成為本壇立風雲一部分有感

(2020-12-17 11:45:21) 下一個

俺上個帖子的題目叫《美之為美,看本壇的立風雲有感》。本來的意思是思考:美,藝術中的美,美在什麽地方呢?

上貼大部分以小說為例,說不同層次可能引發的感應。這些感應不是美的本質。美的本質在節律,而節律要體現在不同層麵上,不同層麵的東西與整體節律互相作用。這就是藝術美的規律。

最後部分說了一下俺從立的小說中得到的感受,以此為例來套上麵解釋的規律,說明為啥俺沒有覺得這一章(也許俺此處沒有特別說這一章,但別處應該已經說過了)特別好。

但顯然,俺碰到了黑洞------就是立的《失去愛》。可以確定地說,是立黑洞,或者《失去愛》黑洞。

就因為提到了俺讀過的一節,上麵的抽象話題就成了《失去愛》的讀後感。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誰說的?錯得太離譜了!俺在十來個《失去愛》的讀者裏看到了十來個一模一樣的黑洞,把另一類話題當成讀後感吸到《失去愛》的讀後感裏邊去的引力超強的黑洞。

好,現在說黑洞。

黑洞,評論中的黑洞,“黑”在什麽地方呢?

黑在成見。成見,就是不顧現實,不加分析,已往的經驗與看法,拿來就用。

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辦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它的好處是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比如,以往有一個同伴被毒蛇咬死了,後來看到毒蛇不加思索轉身就跑的,他們活下來的幾率就比留在原地進行觀察分析的幾率大得多。

它的壞處就是浪費時間降低效率。比如,看到一根繩子就想到毒蛇一樣轉身就跑,就比留下來觀察分析的浪費了更多的時間和體力。

回到文藝評論上來,其實所有的評論都有黑洞的成分: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成見去解讀作品。成見越多,觸及節律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讀者的節律本身就被包裹起來了,很難與作品的節律相應。比如,拿思想性去評價作品,評價的就不是藝術本身,藝術成了思想的載體。拿象征隱喻去評價也一樣,這些東西非常主觀,即使感是真實的,也是非常個體化的。但如果感應作品的節律,相對而言,就比較容易客觀。但它的代價是,讀者有能力跳出成見對自己的約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