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除了少數天才,沒有經過訓練的兒童畫畫有一個特點,就是畫出來的形象都是是整體的,比如畫狗,一般都是側麵,能從頭到尾看到全身。
為啥如此?
因為對兒童來說,這個形象最“典型”,最能表現他們畫的是啥。
這說明啥?兒童幼稚,對繪畫的領悟不深?NONONONONO。這恰恰是畫畫的最基本(高)原則(至少是之一)。這個原則不是形似,而是表現力。對兒童來說,這種形象的表現力最高,所以他們才這麽畫。
聽起來象是廢話,但拿反例來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它的意味:如果不畫全身,而隻畫狗脖子,或者狗肚子,狗屁股,或者正麵看的狗的全身,對小朋友來說都不好畫。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技巧,而是因為這些形象在他們的頭腦中不是最典型的(對沒有受過訓練的成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與頭腦中的典型形象不符,畫起來就很困難。不信,你可以試試從仰視或俯視的角度畫一個人的鼻子。畫畫沒有達到一定功力的人一定畫不好。
這就是表現力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典型性。
典型性是認知的必然要求。意思就是,典型性不是人的意識要求的或者決定的,而是認知決定的。沒有典型性,認識就不接受或者不樂意接受,表達不了或者表達困難。
典型性越高,接受度就越高;典型性越低,接受度就越低。反過來,人越要高效地認識,就越要進行典型化認知。
兒童如此,成人更是如此。典型化是成人世界認知框架、存在基礎。想象一下:要拍一個電影,記錄一個普通人一天的生活,起床吃飯工作吃飯工作回家聊天睡覺。最“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但就好象畫狗不畫最“狗”的形象,而專畫狗肚子上的毛。越細致就越遠離典型要求因此也就越無聊(可以反證的確人人心中都有詩和遠方----某種典型)。講個段子,假如是個沒人知道的主角,做了一件沒有代表性的事,那這個段子一定失敗了。
文藝如此,所有的人類認知活動都如此。要記錄一件事,一定會記錄(記錄者認為的)這件事是什麽(典型化,相當於全狗。當然,不同人的全狗觀不同。但全狗原則是不變的),而不會想這件事發生的過程中天怎麽藍草怎麽綠人怎麽吃飯怎麽抓癢(非典型,相當於狗毛)。交流也是如此,表達時我們一定在可支配範圍內選最適合表達自己觀點的詞句而不會選其他的。理解接受別人的表達時也一樣,認知會主動地讓接受的東西make sense (典型化成功)。 如果make sense失敗了,其實有兩種可能,一是接受的東西真的不make sense,另一種,接受的東西其實make sense(比如以狗屁股來表現狗),隻是接受者不能接受。
本質上,典型性就是確定性,確定性就是存在的條件,典型化就是確定存在的方式。認知活動,都是以存在為前提和歸宿的。
離開認知,“存在”到底還存在不存在?
離開存在,認知到底還存在不存在?
離開認知到的事物,認知的能力到底還存在不存在?
這樣的問題,很少為認知所注意。
》老石頭說政治問題比較少。我這個政治動物關注很少,看了你的呼籲,我才第一次進這個地方。非常的抱歉。不過也是沒有什麽人騷擾他,他可以安心的發揮他的才氣和文筆。新年變熱門,芝麻開花節節高!
》鬆姐這麽的謙遜,我們都見識了你的本事滴!說什麽事,說辦到就可以辦到,真的神了!
你去請示1U土匪頭,如果他鬥膽敢勉為其難,我幫你設計“爬樹”的絕招,絕對不輸劉三姐的優雅!采摘滿樹的“人參果”,砸他1U們昏頭轉向的。
》哈哈哈哈,三棵鬆恐怕不是兄呢,好像是姐!我們都要給鬆姐拍馬P才是!居然可以征服小編MM,太厲害啦!
老1U安排你的節目,你還沒有表態呢!你要是不表態,我可是要裝著扭扭捏捏的樣子不去滴呢!你是不是沒有看到1U的安排啊,我在這裏告訴你一聲!可惡的老1U老是喜歡給人取混名,該被敲打一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