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見仁見智

(2018-12-06 08:15:14) 下一個

易經中有一段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之謂之仁,知者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該就是從這段話來的。

一般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理解是,仁者見到仁,智者見到智-----你是什麽樣的人,就對對象做出什麽樣的解讀,或者你感受到的與你之所是是一致的。這種解釋是合理的。

但如果還原原句,細究“見”的意思,則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

從 “見”的意思開始:見在古文中有時候是看見的見,有時候是出現的現。出現的現又有呈現(物之所呈),顯現(物之顯明),表現(物之所表)等細微差別。

大體來說,如果見是 看見的見, 那麽見前邊的應該是主語。如果是顯現的現,那麽前邊的應該是處所或者載體。

“仁者見之謂之仁”的見如果是看見,那麽仁者就是主語-----仁者看見感受到道,就把它叫做仁。如果見是出現的現,那麽仁者就是載體-----仁者顯現道,這種在仁者身上顯現出來的品質被叫做仁。換句話說,就是道在仁者身上體現為仁,在智者身上體現為智,在普通人身上就體現為衣食住行吃喝屙撒(當然仁者智者也吃喝屙撒,但他們有其他的更明顯的載道的特征)。

哪個更準確呢?

石 頭覺得是後者。因為下文明確地說,“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君子之道微妙啊,顯現為仁,藏寓於用(就是沒有自已獨立的樣子)。“鼓動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鼓動萬物(卻非萬物)也非聖人之思慮。這些說的都是道在存在方式或者顯現方式,而不是“道被見到或者被感知”的方式。

用字也值得推敲,將另起一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