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品讀《老子》之鑰

(2018-10-08 12:43:16) 下一個

《老子》不好讀。有人把它讀成權謀,有人把它讀成雞湯。世間讀老,多數都是一知半解牽強附會。

完全讀通老子可能需要很多因素,很難做到。但是我們依然有辦法盡量如實靠近老子的原義。初級的如實其實也不難,隻需要簡單的古漢語語法,比如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這個解釋很妙,這個用法更妙,有哲學味道,更是解讀經典的一把鑰匙。
比如,大患在吾有身。一般的理解,就是“我有身體,為身體所累”。言外之意,要是沒有身體就好了。其實這是誤解。按照這種誤解,人人都有沒有身體的那一天,而那一天到來,一切問題自然解決,還要老子來嘮叨什麽?

如果以意動法來讀,則是大患在強調、執著身之有。這跟身本身存在不存在沒有關係,完全是在人對身體的觀念。執著,就是患,不執著,身依然存在,但不足為患。
同樣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一般的世俗理解又是A完蛋了B才顯出來。這樣理解不是沒有道理,但還是有點隔閡模糊彎曲複雜不給力。比如大道沒有了才有仁義,大道存在時就沒有仁義了嗎?

如果用意動式來讀就比較清楚:是大道消失了,人們才會特別地珍惜強調仁義(有=強調其價值),智慧被突出了,人們才們格外看重人為的東西,六親不和了,孝慈才被重視,國家昏亂,忠臣的作用才格外重要。

看到差別了嗎?世俗的理解容易把仁義與大道打為二截,互相對立。而意動用法則可以把兩者統一起來。大道周行之時不是沒有仁義,而是不需要特別強調仁義。以一般的方式來理解,就可能把老子的無為搞歪,搞成老子否定仁義,不要孝慈,不要忠臣。這樣一搞,老子就跟孔子對立起來了,跟社會文明對立起來了。老子思想就成了消極的思想了。如果以意動方式來讀,則不是這樣。仁義孝慈人的作為等都存在於大道中,都存在於人心的混沌中,都存在於社會家庭中,但這些東西不需要特別地強調,就天然地存在天然地發揮作用。這才是真實本身。

 

種把老子思想與仁義對立起來的讀法,在當代學者中頗有典型性。比如龐樸一九八三年的文章就這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這便是一條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它所要求棄絕的,正是儒家所力求奉行的。其中的聖和智,是儒家所倡導的理性主義;仁和義,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巧和利,則是儒家所謂的"正德、利用、厚生"三德之一。現在道家卻斥之為萬惡之源,必欲斬盡殺絕而後已;兩家的差距和對立,可以想見一斑...

這是典型的為文字所戲,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文字障,隻認文字差異,忽略文字所載的思想。二是古代漢語語法不通,基本的意動法用的不好。三是思想機械,不得要領。道家思想重要特征之一是無為無不為,怎麽可能如此固執地要消滅儒家思想?這種學者喜歡做字麵文章,又是帛書又是楚簡,看到字句不同以為有多大發現。其實,如果貫通老子文義,根本不需要考察版本用詞差異,就可以明白老子對仁義的態度不是否定,而隻是對刻意作為,昧失自然狀態進行否定。

老子講“無為”“無不為”“無知”“無欲”都是一個原理。不是不要做,不要有,而是不要刻意地強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菜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先生解讀非常好,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