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78)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從現有披露信息來看,事件各方都沒有違反法律:
曾家要強留的起因不清楚,撲街丟人,但也沒有違法。
酒店要趕人是正當權利。
警察協助趕人是正常執法。放人的地方也不構成違法。
中國使館從道德角度認為警察應該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也說得通。
就這麽一件各方都有理的事,應該過去得了吧?
沒有。
每個環節都有人在挑刺,以各種方式:什麽目擊者了,當事方了,當地媒體了,國內媒體了,文字了,照片了,視頻了,想象了,各種引證猜測定罪辯解。
這些人在意的不是事件本身是非曲直,而是事件給他們提供了什麽借口,他們靠這些借口來抒情------他們在利用這個事件,在情緒上進行一次輿論Buffet, 盡情消費:曾家被消費了,使館被消費了,酒店被消費了,瑞典警察乃至瑞典其實都被消費了。
消費的目的是什麽呢?當然是自我飽足感。飽足什麽?飽足心理的和精神上的缺欠。那麽這些消費者缺欠什麽呢?當然是滿足感了:)。車輪吧?
其實不車輪。以石頭心理分析法來看,他們不滿足感不是起於沒有抒情的機會,而是起於一種急躁情緒,對中國發展的憤恨與無措產生的急躁-----我們出國這麽多年來到富強民主的國家過上幸福生活多麽不容易,然鵝回頭一看我去中國已經追上來了,優越感已經無以為繼,這還了得!悔也沒有用,急也沒有用,但又不能坦然接受,於是必須自我暗示自我催眠:專看中國的不足與西方的高大。不如此就不舒服,不如此就“可怎麽活呀”。可是整天貿易戰中必輸或者專權無自由這類話題他們自己也沒胃口了,恰好出現一個旅館事件,正如整天吃熱狗的人突然被請吃海鮮自助,豈能輕易罷口?
於是就是連續幾日磨磨嘰嘰的大胃式消費,把話題往各種是非上引,最後歸到中國無恥,中國人丟人,海外華人受連累這幾個結論上來。
俺不論旅館事件的是非曲直,隻是看參與這次輿論Buffet的某類人。當然,石頭分析法也是胡猜,俺也希望俺的胡猜是錯的。但有幾個因素可以支持俺的胡猜:
第一,這些人的表現表明他們並不關心事件本身。事件發生了,他們不是如有法律意識的文明人一樣等待真相,等待法律結論,而是一看到傳聞就立刻興奮起來,表現得好象他們自己就是法官一樣,不但給一個人定罪,還給中國人定罪。
第二,這些人號稱遵從西方文明,但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實行西方討論問題的標準(比如就人論人,就事論事),而是企圖用這個個體偶然事件來為中國(人)貼上一個整體定性的標簽。這是典型的STEREOTYPE.
第三,很多人斥責男主丟人,並且擔心“中人都這樣,海外華人怎麽活呀”。男主的行為確實丟人,但那丟的是他自己的人,跟“海外華人”有什麽必然聯係?這種擔心也許有模糊的道理在其中,但透露出來的信息卻很明確:比起事件的真相來,這些人更關注自己的利益。
第四,這些人聲稱(其實是文明公認),小題大作,撒潑打滾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這些人一麵譴責曾家的碰瓷行為,一麵卻在論壇中表演同樣的操作。不太好懂?相示點提示一下:旅館事件:警察並未攻擊當事者,男主卻自主撲地,無中生有地指責警察,希望引起注意。輿論Buffet,曾家個體事件,並非中國人整體所為,這些消費者卻無限遐想,無中生有地譴責中國人。
以上因素表明,這些人的素質並不比事件男主高,他們的興趣也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隻是蓄意借此事,用類似的碰瓷手法抒發情感,抹黑中國。
坦率講,中國發展得很快沒有錯,但中國問題很多,國民素質也確實有待提高,跟美國或者“海外華人”所處的世界還比不了。這些“海外華人”大可安心享受幸福生活,遠沒到不自我暗示就不舒服的地步。
從這個角度看,瑞典旅館事件,其實正在被某些莫名焦躁的群體無情地消費。
新聞是無冕之王。
哎呀,生態係統和食物鏈要失衡了麽?
稱王的感覺都很好呀,我吃buffet我說了算。
別別,不是GOD,當然也不是食腐同類。俺是是觀察者,嗬嗬。俺觀察烏鴉,烏鴉越多,進食時間越長,俺的分析當然就越多嘍。
中國有起色時:這是紅果果的喪失優越感的羨慕嫉妒恨。
樓主生動地詮釋了過分的自尊源於自卑。
巨嬰在網上也可遊得自在。
程序正義那是由我的程序而定。
還有見到一個假新聞就迫不及待轉載者,如“周先生一家已經快樂遊荷蘭”了,其實那是事件之前的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