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考晉升大門慢慢被特權所管控

(2024-05-31 18:27:14) 下一個

高考晉升大門慢慢被特權所管控

 

 


《高考》盛事,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當然除了第一批七七、七八屆及之後的幾屆之外, 因為當時處於社會轉變之機,  即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免費社會福利,  上幾年學後國家還統一分配工作, 工作後有了工作經驗後就享受到私有化的好處。所以最初幾屆的上了大學後都很快成名獲利發家致富當官發財了。這幾屆大學生就開始吹自己有多了不起。每一個都念念不忘鄧小平的好。

然而,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管控。如今教育之弊,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1978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七八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一九七七年當時教育部以“來不及改變”為由,決定仍然維持“文革”中推薦上大學的辦法,並剛剛將方案送出上報中央。這引起了鄧小平邀請的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反對,紛紛揭露這種辦法的弊病,並主張立即恢複高考,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招生時間。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鄧要求教育部立即把報告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一九七一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是毛主席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的,“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是形成了法律的。然而鄧小平一句話否定了。而且當時鄧小平還是一個付總理, 上有中共中央、中央主席、中共書記、國務院、教育部等很多頭頭。但鄧小平就是說了算"法律"的。

走資派官方各種文件網站報刊上都吹捧鄧小平"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僅具有很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革後的1973年由基層各用人單位推薦考大學即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時, 有個考生考試結果為:語文38分,數學61分,物理化學6分。被稱之為"交白卷。而走資派在1977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考生570萬中被錄取27.3萬學生中, 其中有一考生語文85分,  數學12分。前者畢業後回鄉村。後者畢業後離開鄉村。

"這個1977年,25歲,在湖南衡陽一個小學擔任老師。1968年初中畢業,69年下放到農村,在農村一共呆了4年10個月。1973年上師範學院,畢業後回到原小學任教。真沒想到1977年還有一次機會考大學。當時要上課,還擔任班主任;基本沒有複習。後來集中精力複習自己能夠得分的那幾門課。當時沒有請過一天假複習。考了語文、政治、數學、曆史、地理。曆史和地理兩門課算一科,大概算四門課。因為一直做老師看拚音寫出漢字拚音基礎比較好,看了這一題心裏就定了很多。記得拚音注字是: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這句話我一看就讀出來了,寫了出來。考語文心裏就很踏實了,剛進考場的時候開始還是慌張的。其他還有改病句、改錯字等題目。其實那時候題目不是很難,按現在的標準是很容易的。因為從小喜歡曆史和地理,所以考得不錯,記得我拿到85分的高分。最差的是數學,因為我們那時候基本沒有學過。還算對了一道代數題,拿了12分。當時非常高興。

我們那時候高考誌願以服從分配為主。同學中年齡小的17、8歲,大的有34、5歲有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很大。有的是老三屆,66年的高中畢業生,有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我們是師範學生,國家有生活補貼。我們班有個同學,年齡比較大,有兩個孩子。他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卻來讀書了。他就把每個月的夥食費省下來寄回家裏。我們畢業的時候是第一屆大學畢業生,很多單位搶著要,後來都成為工作上的骨幹。應該說是圓了我的一個夢,一個大學夢,而且改變了我的人生。通過學習我能讓家庭和生活過得更好。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後來又被送到其他大學去繼續深造,做了大學老師。如果不是鄧小平當年拍板恢複高考,我應該會在那個鄉村小學工作一輩子。當年上大學靠推薦,我們是第一批憑自己的本事考進大學的,所以都很驕傲和自豪。在那樣的氛圍裏麵,我們當然更加自豪。像之前靠推薦上大學,我這樣出身不好、家庭成分有問題的人是沒有機會的。(73年是怎麽上大學的?)高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複辟資本主義的舊式《高考》之後,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因為高考被看作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一條至關重要的通道。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批判文章時有見諸謀體,  例如《高考製度從來不公平,也無法再做社會公平的遮羞布》分析道: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掌控獨占,  成為特權階層管控人們之工具。

如今教育之弊,改開後出現了許多新的行業。這種新行業,雖然沒有被改開特權集團列入他們“巨大成就”的欄目內,但倒真的搞得不壞,正在以很快的速度“發達”起來。例如“私人授課”業。“代人考試”業。“論文出售”業。“畢業證書製造”業。......

這種行業為什麽如此興隆,那就要看看改開後的教育製度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麵複辟,改開後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己產業化,也早已成為有錢階級進入特權上層社會的階梯。“國家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從事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國家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幹部。”許多材料證明,大學文憑是選拔幹部的決定性標準。

隻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幹脆隻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要是進不去呢,那就對不起,隻能“永遠”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執行者”。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隻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這種新行業。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而這樣做,沒有上述行業的幫助,就有點兒難處。有了上述行業,資產階級新貴們就不怕。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補習班”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麽辦?還得依靠上述行業。

在“教育市場”上,隻要不惜重金,什麽畢業論文、畢業文憑,甚至“副博士”之類的頭銜都可以買到。有了這些玩藝兒,就可以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了。不難看出,教育領域的新行業,完全是適應特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文化專製的需要而產生的。

“有錢,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這是一句很難得的真話。當然,統治者“標準的提法”可不是這樣。因為這麽說,他們那個冒牌的“社會主義”不就露了底?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麽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麽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麵前,還是在其他什麽麵前,怎麽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何來“一律平等”?學校商業化,知識商品化,這完全是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麽,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隻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改開後教育領域這種新行業,鬧得烏煙瘴氣,真正敢於揭露這種醜惡現象社會根源的是在《文革》中,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下麵雖是毛澤東半世紀前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之節選,然而其中所提卻無一不戳中當今教育的痛點。

毛澤東說:我早就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麽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架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作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衝之,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隻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的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都要滅亡的。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

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優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

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麽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大學教育應當改造,上學的時間不要那麽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如今的大學生證實了這種懷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







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為少數人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
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爺爺奶奶艱苦創業不為少數先富!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也是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們,用命和血汗,拿起槍扡子反抗資本私有化製度的剝削和壓迫,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也就是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在戰爭中還存活下來的爺爺奶奶們,在一窮二百戰亂後的舊中國的戰後成一片廢墟,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將近用二十八年的時間,使新中國成為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績,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工業體係完整的東方大國。

毛澤澤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對舊中國的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改革,使工農兵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理論成果與巨大成就,為今後的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毛澤澤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先後打贏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發出《兩彈一星一潛艦》。《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建成國計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礎設施》。排除種種阻繞《重返聯合國》。毛澤東時期,新中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國各族人民也是大多數中國人即爺爺奶奶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從嗓子眼裏摳出食物和節省必要日常生活開支而積攢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所換來的。這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民即今天中國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們大家在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的主要緣由之一。

什麽叫貧窮,什麽叫富裕。 用走資派們的說法,如今特色中國的雞的屁是世界老二了,中國富裕了。然而,富裕的是走資派當官的,資本家和一些特權階級,加了一層中產階級。這隻是先富的少數人。多數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這種貧窮,富裕在舊中國就存在幾千年了。新中國之前的中華民國就是己經存在少數人富裕,而多數人貧窮的社會現家存在的。走賢派不就是複辟了資本主義社會製度。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好不容易推翻了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建立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貧窮不隻是缺乏錢財,生活拮據,也包含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能否教養小孩、能否參與社會活動,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務的不足是否逐步改變或改善等 。 在資本主義社會製度裏的資源分配是不可能平等的,也做不到公正平等。而富裕的意思是指經濟寬裕,充裕豐富。 對於走資派權貴和資本家們來講是富裕的。貧窮是相對富裕而言的,具有時空性、相對性、多變性。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麵臨的是物質匱乏、農業落後、工業幾乎從零起步、百廢待興的艱難局麵。 建國初期的一、二十年屬創業階段,創造的財富除了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要建立起涉及民生的基礎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等社會福利體係,又要用於擴大再生產 ,加強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鞏固國防,為國強民富打基礎。 因此,全國人民隻能勒緊褲帶、流血流汗、艱苦創業,唯有這樣,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如果在經濟基礎極端薄弱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生活,那才是不懂經濟的敗家子。

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大多數的中國人,繼續革命,繼續為人民服務。毛澤澤朱德周恩來等這些高官在取得政權掌握大權後沒有為自己,為自己小家的,為子女、為親朋好友們謀取私利。逝世前無存錢,無房產,無值錢的財產留給子女們。

科學家高級知識分子們如錢學森等英雄。

錢學森說:“我這一輩子有三次非常激動的時刻。”

“我第一次激動是1955年向恩師馮·卡門辭行時,他很感慨地對我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聽到他這樣說,我激動極了。能在學術上超過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大權威’,證明我們中國人一點不比外國人笨。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激動。”

這次辭行回國,錢學森爭取了5年。新中國成立後,身在美國的錢學森籌劃回國,但美國軍方並不想放他走。美國海軍部副部長甚至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家夥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1950年,錢學森被美國司法部非法拘留,被保釋出獄後,又被軟禁了5年。

1955年,錢學森將一封信輾轉寄回祖國,信中說自己“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1955年的今天,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他說:“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讓我的同胞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錢學森的第二次激動是在1959年11月12日,“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我激動得整夜睡不著覺!”錢學森的入黨申請書簡短,但字字鏗鏘:“我回國近三年來受到黨的教育,使我體會到黨的偉大,黨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目標的偉大。我願為這一目標奮鬥並忠誠於黨的事業。”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後,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和無畏的攀登。進行“東風—3號”全程試驗時,國民經濟十分困難,除了基本發射陣地、技術陣地等驗收合格之外,通信指揮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簡易,更不用說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了。錢學森這樣鼓舞大家:“同誌們,我們是白手起家。創業是艱難的,困難很多,但我們絕不向困難低頭……對待困難有一個辦法,這就是‘認真’兩字,隻要認真,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一定能完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

在錢學森的具體領導下,1960年,我國第一枚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由於錢學森的毅然回國,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發,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篤學不負淩雲誌,報國常懷赤子心。錢學森的成就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錢學森的脈搏始終和民族前途一起跳動。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誌氣,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自立自強、不斷創新。

錢學森說,他的第三次激動是看到中央組織部把他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一起,列為解放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他的激動不是因為個人的榮譽,而是因為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他曾說:“人民說我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就是最高獎賞!”

錢老的一生,淡泊名利、大愛無私。他住了一輩子老房,一個公文包用了40年,捐出所有的獎金,從不要求生活待遇;他晚年堅持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評審鑒定、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兼榮譽性職務,先後捐出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用於沙漠治理。對於成就,錢老始終十分謙虛:“導彈航天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不是一兩個人能搞成功的。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而我隻是黨領導下的這個集體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如今,故人化星,傳奇永存。我們已抵達的和即將抵達的星辰大海,就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雷鋒。雷鋒在湖南長沙的故居,依然保存著泥牆草舍的風貌。1940年出生的雷鋒,年僅7歲就成了孤兒。新中國成立後,他在黨的關懷下走進明亮的課堂,戴上鮮豔的紅領巾。入伍後,他在部隊的大熔爐中百煉成鋼,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向上的力量,源自祖國;火紅的初心,注滿感恩。至今仍被廣為傳誦的《雷鋒日記》,訴說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遠大理想,躍動著蓬勃不息的時代脈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凡常中鑄就的偉大,激勵人們更加自覺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信仰所散發的光熱,感召一代代共產黨人接續奮鬥。

有人落水,他跳進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義務贍養孤寡老人,好似親生兒女。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雷鋒”朱伯儒;

麵對數千戶居民水電維修和房屋養護需求,他“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一幹幾十年。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弄堂中的“活雷鋒”徐虎;

送醫送藥、傾情奉獻,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天山南北,架起黨同邊疆群眾“連心橋”。這是紮根新疆的好軍醫、有“當代雷鋒”之稱的莊仕華……

從號召各地興起以“學雷鋒,送溫暖”為主題的關愛活動,到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半個多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將弘揚雷鋒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引領越來越多的人追尋雷鋒的腳步,感動身邊的你我。

河南蘭考,一個共產黨人的精神地標。焦裕祿,男,漢族,中共黨員,1922年8月出生,山東淄博人。1946年入黨,1962年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到蘭考的第二天起,他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一年多時間裏,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跑遍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他身先士卒,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他帶頭查風口、探流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率領幹部頂風冒雪訪貧問苦,為群眾送救濟糧款。經常肝痛得直不起腰,但仍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1964年5月14日,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唯一要求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鐵人——王進喜。王進喜,男,漢族,中共黨員,1923年10月生,甘肅玉門人,曾任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上世紀60年代,率領1205鑽井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人拉肩扛運鑽機、破冰端水保開鑽、勇跳泥漿池製井噴,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打出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他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知青楷模邢燕子。1958年,17歲的邢燕子初中畢業。她沒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區,而是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滿懷改變家鄉落後麵貌、做祖國第一代有文化農民的豪情壯誌,回到當時的寶坻縣司家莊村,每天與鄉親們一起去插秧苗、種高粱。司家莊村是個缺少勞力的窮村,在那裏,她和農民打成一片,村裏勞動力少,她先是組織成立幼兒園,解放婦女勞動力,後來幹脆帶領女團員,組成了“燕子突擊隊”。很快,“燕子突擊隊”從7人擴大到了16人,影響帶動全村婦女幹了起來。冬季,她帶著突擊隊員砸開三尺厚的冰結網打魚,晚上打葦簾子,3個月就給村裏掙了3600多元錢,種下430畝高產麥,向荒窪要糧。她經曆了艱苦生活的考驗,數年如一日地忘我勞動,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成績,在我國農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成為“發奮圖強,紮根農村,大辦農業”的青年典型。她的先進事跡引起全國青年學生的強烈反響,成為影響一代人的青年標兵。

她是一代知青的楷模侯雋。紮根農村甘願吃苦受累。被稱讚為“自動下鄉的好典型”。“城市知識青年立誌建設新農村的榜樣”。“特別的姑娘”。1962年,侯雋響應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主動放棄高考,下鄉到河北省寶坻縣(現天津市寶坻區)史各莊公社竇家橋大隊插隊落戶,一心一意為改善當地群眾生活而不懈奮鬥,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地、縣青年標兵、優秀共青團員、先進工作者,多次參加全國重要會議和活動,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還有很多很多毛澤東時代的爺爺奶奶們是新中國的英雄。毛澤東時代的爺爺奶奶們的艱苦創業不是為了要讓少數人先富。而是要走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道路。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工農教育》不為改變命運







揭妖魔化謊言還原文革教育改革,揭開妖魔化謊言,還原文革中的教育改革,還原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的真實曆史。文革《工農教育》不為改變命運。

在聽到的曆史裏,所謂的文革十年,就是中國教育癱瘓、人才荒蕪的十年,並且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諄諄告誡著那些未曾經曆過那一時代的人們——那個年代就是混亂、無知與瘋狂的年代。然而,在大部分人喋喋不休於現行高考製度弊端的時候,極有必要把那段毛澤東主席對於中國高考製度嚐試性改革的曆史重新還原,給當時的教育改革以及工農兵大學生一個公平的交代。

讓我們從頭說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保持高等教育的連續性,新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出“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全國高校基本單獨招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後,一場大規模的識字掃盲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其中,西南軍區文化幹事祁建華發明的“速成識字法”在全國範圍廣泛推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先後四次開展掃盲運動,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不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工農教育》有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設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學和識字組,孩子教媽媽識字、夫妻互教互學的動人場麵隨處可見。這首《夫妻識字》就來源於著名作曲家馬可在延安時期創作的秧歌劇。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是為《工農教育》的。不是為少數有錢人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後立即開辦學校到文革也隻有十幾年,那些工農子女從掃盲到小學中學上課學習,教的老師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誰能做到讓這些學生都能懂得“微積分“?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不懂“微積分“能怪誰?

1952年,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開始,招的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初高中生,有的還是私人教的,也是參差不齊的大學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同時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則是階級路線與政治和學業兼顧,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講到:“我們高校的學生,據北京市的調查,大多數是地主、富農、資產階級以及富裕中農的子弟,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出身的還不到20%。全國恐怕也差不多。這種情況應當改變。”這一時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已經明晰:“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服務。”

1958年,中國政府作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國新增普通高校兩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兩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國高校的數量已經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節,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毛主席批評了當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試製度。他認為:“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對的,但是辦法不對。課程太多,壓得太重,是很摧殘人的,”“現在的考試辦法是對付敵人的辦法,而不是對人民的辦法”。此時,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經很明確,抵製“精英教育”,強調“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辦法”: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采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堅持“政治第一”的原則,貫徹執行黨的階級路線。《通知》指出,從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將來畢業後,可以分配當技術員、幹部、教員,也可以分配當工人農民。

從此,“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就成了中國大學錄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這個通知發布後,自11月起,全國中小學生陸續回到課堂,新生也開始入學。

這時,上海機床廠的培訓經驗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注意。1968年,為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上海機床廠舉辦了一次培訓。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機床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製為兩年,學生畢業後仍回廠工作。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國的工廠企業推廣。

“七二一指示”的發表,構成了毛澤東主席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互結合的方針:一個方針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個方針是,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設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係的詞匯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

1970年,關於恢複大學招生的議論,成為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5月27日,北大、清華兩所大學提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具體意見(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學意見的基礎上,政府形成了恢複辦大學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恢複開辦的大專院校,學製要縮短,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學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決定廢除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並決定先在以上兩校進行試點。

1972年春,北大、清華招生試點經驗在全國高校大麵積推廣。

這種推薦製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嚐試。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有在單位表現特別突出的人,一經當地“革命委員會”推薦,政治審查合格後,即可成為“工農兵大學生”。

北京大學為第一屆工農兵學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由8341部隊的政委、兼北大黨委書記的楊德中主持。會議特意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要求大家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爭光、爭氣”,並重點指出: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

當天江青、姚文元等人也出席了這次活動。由於毛主席對工農兵大學生入學的事情特別重視,江青等人都是在中央開會的途中請假出來的,而且一直到中午12點開學典禮結束,他們才匆匆忙忙地坐車離開。開學典禮結束後的第二天,工農兵大學生開始正式上課學習。

第一屆工農兵學員中,解放軍學員占有很大的比例。此前一年,中蘇兩國在黑龍江珍寶島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毛澤東發出警告:“要準備打仗。”為了普及部隊的外語喊話,了解對方的動向。部隊開始著力培養這一方麵的人才。當時北大的東語係、西語係、俄語係招收的基本上全是解放軍學員。

據統計,工農兵學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在整個工農兵學員中不到20%,大部分學員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達到60%,另外還有不少人隻有小學文化水平。

為了彌補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北京大學決定安排中文係的老師給學員們進行語法輔導,讓大家從基礎開始學起。

為了解決教師問題,毛澤東主席確立了這樣一個方針:對高校的教師既要進行再教育,又要使用。這種使用,就是使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了,也就匯入“教育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中國從1966年大學停止考試招生到1977年恢複傳統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基於推薦製的大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又稱“工農兵學員”),特指在文革期間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群體。

其實,文革前上大學也不單是高考這單一的形式, 還有調幹生這種形式。到了文革期間,實際是把這種高校招生擴大化了。所以文革期間的招生形式49年以來一直存在著 ,直到現在的優秀運動員上大學也是這種形式的變異.。

這些工農兵大學生和走資派鄧小平主政時期上大學的學生之間被人為地劃了一條分界線, 40多年來, 他們以及當年的高考製度改革一起一直被妖魔化、被社會邊緣化。文革期間實施教改不單是大學,小學、中學都不再考試, 但文革中的小學生、中學生,文革前的調幹生及64 、65年進校大學生就沒有象上文革中的大學生承受那樣大的壓力。顯而易見,是有人並沒有按照知識水平來劃分學生,而是出於一種另外的政治目的來評判社會。

中國現行的“一考定終身”的精英教育發展的方向必然是大眾教育,是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完全沒有必要把有限的知識階層劃分為三六九等.。

如今,經曆了文革時期的大有人在. 我們應客觀地記錄下這段曆史,還原這段被歪曲曆史的本來麵目。

塵埃落定,時間終會還曆史一個公道,妖魔化文革教育、妖魔化工農兵大學生的謊言也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

優秀的《工農兵學員》的共同特點很多,最主要的特點是:獨立思考、求真務實。《工農兵學員》,全國總數大概94萬人,是在文革時期,采用了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鬥、批、改》中的社會主義教育製度,采用學理論和三大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下培養出來的一批人。他 們中很多人在恢複高等教育後,讀了研究生、博士,有的出國學習。

近十幾年來, 他們成為在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各級領導幹部、當教授、院士、 校長,院長,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主任醫師等等都有工農兵學員的身影。相對而言,工農兵學員中的優秀人才比例較高,很多人對此現象很不理解,也很不願意去關注和了解他們真實的成 長經曆,認為這代人是文革的產物。其實,這批人才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是符合人才成長和發展規律的,值得很好地去分析研究。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高校畢業生要到工廠農村部隊去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後,一場大規模的識字掃盲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其中,西南軍區文化幹事祁建華發明的“速成識字法”在全國範圍廣泛推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先後四次開展掃盲運動,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不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工農教育》有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設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學和識字組,孩子教媽媽識字、夫妻互教互學的動人場麵隨處可見。這首《夫妻識字》就來源於著名作曲家馬可在延安時期創作的秧歌劇。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是為《工農教育》的。不是為少數有錢人的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立即開辦學校到文革也隻有十幾年,那些工農子女從掃盲到小學中學上課學習,教的老師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誰能做到讓這些學生都能懂得“微積分“?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不懂“微積分“能怪誰?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保持高等教育的連續性,新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出“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全國高校基本單獨招生。

1952年,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開始,招的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初高中生,有的還是私人教的,也是參差不齊的大學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同時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則是階級路線與政治和學業兼顧,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講到:“我們高校的學生,據北京市的調查,大多數是地主、富農、資產階級以及富裕中農的子弟,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出身的還不到20%。全國恐怕也差不多。這種情況應當改變。”這一時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已經明晰:“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服務。”

1958年,中國政府作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國新增普通高校兩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兩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國高校的數量已經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節,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毛主席批評了當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試製度。他認為:“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對的,但是辦法不對。課程太多,壓得太重,是很摧殘人的,”“現在的考試辦法是對付敵人的辦法,而不是對人民的辦法”。此時,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經很明確,抵製“精英教育”,強調“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辦法”: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采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堅持“政治第一”的原則,貫徹執行黨的階級路線。《通知》指出,從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將來畢業後,可以分配當技術員、幹部、教員,也可以分配當工人農民。

從此,“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就成了中國大學錄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這個通知發布後,自11月起,全國中小學生陸續回到課堂,新生也開始入學。

上海機床廠的培訓經驗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注意。1968年,為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上海機床廠舉辦了一次培訓。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機床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製為兩年,學生畢業後仍回廠工作。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國的工廠企業推廣。

“七二一指示”的發表,構成了毛澤東主席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互結合的方針:一個方針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個方針是,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設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係的詞匯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換角度評價毛澤東時代功過是非





《去偽求真》。12月26日,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世界人民的革命導師毛澤東同誌誕辰周年紀念日,人們來到毛主席紀念堂,向毛澤東同誌坐像三鞠躬並瞻仰了 毛澤東同誌遺容,共同緬懷毛澤東同誌的豐功偉績。 全國上下各族人民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周年,新一波的毛澤東熱潮已經席卷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充分展示了廣大勞動人民對毛澤東主席的無比熱愛和崇敬之情,這種黨 心民意的洪流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現在主流中流行的有關毛澤東「建設有過」的「過」主要表現為「強調階級鬥爭而耽誤了經濟建設,使人民生活貧窮」。 這種評價是對是錯? 我們隻有放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去實事求是的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因此,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毛澤東時代為什麽強調階級鬥爭?

要正確評價毛澤東關於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首先必須明確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之間長期武裝鬥爭的性質是什麽?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之間長達28年的生死博鬥並非一般的政權之爭,而是激烈的階級鬥爭,這才是曆史事實。 在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後,蔣介石反動集團人還在心不死,他們盤踞台灣,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時刻妄圖奪回失去的「天堂」;被打倒的地富資本家和潛伏的美蔣 特工、土匪、反動會道門從沒停止破壞搗亂,國內的階級鬥爭明暗交錯,異常激烈。 從國際環境來看,以美帝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紅色政權虎視眈眈,施用各種手段封鎖包圍、顛覆和演中國。 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是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兩個階級陣營的公開較量,而美國中情局五十年代開始實施的《十條誡令》則是針對中國和平演變的隱蔽戰爭,這種意識形態的滲透 實質就是階級鬥爭的激烈表現且至今沒有停止。

由於中國經曆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封建剝削思想根深蒂固,不斷侵蝕人們的思想。 如果我黨在奪取政權後不加強思想戰線上的意識形態鬥爭,放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就必然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革命隊伍中必然會出現貪官汙吏,這些新生資產階級必然 會同無產階級進行殊死搏鬥,這種階級鬥爭反映到黨內就成了兩條路線的鬥爭。 建國初期粉碎高崗反黨集團和文革時期粉碎林彪反黨集團的鬥爭,充分證明了階級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激烈性。

在急風暴雨般的階級鬥爭暫時平息後,階級鬥爭依然存在,這是階級社會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任何否定階級鬥爭客觀存在的結果,必然以喪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為始, 以丟掉無產階級政權為終,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就是最好的證明。 毛澤東強調「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是當時國際國內曆史環境下的必然,是在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雙重進攻下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正確決策,是在蔣介石反動集團反攻倒算和封建剝削 思想糖衣炮彈麵前確保共產黨人防腐拒變的長鳴警鍾。 如果中國共產黨推翻了蔣家王朝資產階級政權後又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那麽我們與朱元璋、李自成又有什麽區別? 中國共產黨還稱得上是馬列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嗎? 毛澤東的階級鬥爭理論雖然曾經「傷害」了極少數人,但是,如果這種「傷害」是為了跳出曆史周期律,為了避免李自成悲劇重演而清除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劉宗敏、牛金星,那又 何錯之有? 身為共產黨人是應該以個人榮辱為評判標準,還是應該以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為評判標準呢? 當有些人埋怨毛澤東抓意識形態的階級鬥爭「糟得很」時,中國共產黨該不該為毛澤東的繼續革命理論和實踐培養、造就了一支強大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無產階級 革命隊伍,確保了中國沒重蹈蘇聯亡黨亡國的覆轍而重新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呢?

毛澤東到底懂不懂經濟建設?

這個問題爭議很大,正反兩方麵的評論文章差別也很大。 我隻想問問當今自我標榜的經濟學家們,你們對中國特色了解多少? 你們誰能寫出《論十大關係》這樣的政治經濟巨作? 誰更懂得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的發展之路?

毛澤東是一位意誌堅定的人民領袖,他在一些喝過洋墨水的精英眼裏甚至還有點“土氣”,但是這點“土氣”使毛主席更了解中國,更知道怎樣建設中國、發展中國 。 在這方麵實事求是介紹毛澤東時代偉大成就的文章很多,我在這裏不想重複新中國從零起步,用了不到三十年時間發展成世界第七經濟強國的經濟奇跡,隻想從另一角度列舉 幾例毛澤東逝世後被迫下馬的高科技經濟建設項目來論證毛澤東晚年是否麵臨經濟崩潰的邊緣。

1.運10大飛機:1970年8月立項,1976年7月第一架下線測試,1980年9月26日首次試飛成功,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 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七次飛抵拉薩。 試飛證明運-10飛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基本設計在當時與波音相差僅僅幾年的水平,同處於試飛測試階段,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1986年因3000萬元改進研製經費預算未通過而下馬。

2、直-7、直-8直升機:中國空軍設計製造,1975年定型,基本性能與當時的俄羅斯米8和法國AS332性能參數十分接近,1978年原計劃投入試驗生產時下馬。 還有其性能絕對可以與當時歐美國家的武裝專用直升機匹敵的直-8,原定於1979年試驗生產,1980下馬。

3、殲9、殲10戰機:設計定型於1975年的前鴨翼布局的殲9戰鬥機,與同時代出現的美質F14A,法國幻影IIIV都是同一個級別,其性能與作戰能力均不在後者 下,原定於1979年生產,但於80年初被下馬。 原計劃的殲10戰鬥機,是在殲9基礎上的持續研發的,它的氣動布局遠比現在的以色列半F16要好很多,80年代初被迫擱淺,後被以色列將技術拿了過去。

同時期下馬的還有:裝備與美國同時期同級別同檔次和同等能力的大型平板雷達(即最早期的多普勒三坐標雷達)的大型驅逐艦計劃;最大搭載能力達到6枚彈頭。 每枚當量12萬噸,可搭載3枚彈頭2枚欺騙彈頭覆蓋USA的“DF7計劃”;具備了“二次加載”機製的反導計劃;優於日本同期技術的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 工業自動化項目;數字焊接係統等等高新科技項目一百多項。 這些被下馬的尖端科技項目在二、三十年後有的被作為高科技高代價引進,有的重新上馬巨資研發。 如果硬要說毛澤東“建設有過”,那隻能是在國防、民用高科技領域步子邁得太快,差點壞了洋奴買辦們的“好事”。

如何看待毛澤東時代過緊日子?

要講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分辨什麽叫貧窮,什麽叫富裕。 貧窮不隻是缺乏錢財,生活拮據,也包含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能否教養小孩、能否參與社會活動,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務的不足是否逐步改變或改善等 。 而富裕的意思是指經濟寬裕,充裕豐富。 貧窮是相對富裕而言的,具有時空性、相對性。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麵臨的是物質匱乏、農業落後、工業幾乎從零起步、百廢待興的艱難局麵。 建國初期的一、二十年屬創業階段,創造的財富除了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既要建立起涉及民生的基礎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等社會福利體係,又要用於擴大再生產 ,加強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和鞏固國防,為國強民富打基礎。 因此,全國人民隻能勒緊褲帶、流血流汗、艱苦創業,唯有這樣,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經濟,保障供給。 如果在經濟基礎極端薄弱的條件下優先考慮生活,那才是不懂經濟的敗家子。

雖然創業期間是艱苦的,但是毛主席主席始終關心人民的物質生活改善,把人看成是「第一個最可寶貴的」。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毛主席不僅製訂了「以糧為綱,全麵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著名的「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八字方針。 而且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通過興修水利,開荒造田、科技興農、雜交育種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糧食生產,保證人民生活需要。 與此同時,在當時艱苦環境下為了將有限的生活資料惠及全民,確保每個人平等享受物資供應,毛澤東采取了計劃定量供應生活資料的票證製度,確保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公平合理性,有效 預防了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的產生,維護了社會穩定。

在毛澤東時代,雖然經曆了三年困難時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仍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即使在全民經商、科研讓道的改開前期,票證製度仍然維持了十餘年,糧票製度直到1995年才最終取消,這充分說明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一個 漸進的過程。 後人一時也辦不到的事為什麽非要強求毛澤東必須辦到呢? 建國初期麵臨的一窮二白的貧窮是萬惡的舊社會造成的,並非毛主席、共產黨之過。 毛主席一直在努力改善民生,而且克服一切困難建立起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和人民福利製度,雖然那時物質相對匱乏,但並不貧窮,人民群眾所享有的醫療、住房、養老、教育等 福利保障甚至比現在還富足,被聯合國評定為最公平幸福的國家,這樣的民生成就堪稱世界奇跡,沒有一顆真正的為民之心是根本辦不到的。 毛澤東時代貧乏的是部分物資,富足的是全民福利,生活品質穩定提升。 我們可以說,今天能吃飽,是完全建立在毛澤東時代提供的農業基礎上的。 這裏我要問今天的富豪們,無論你們後來積累財富方式是否合法,隻要你是白手起家,肯定經曆過創業初期的苦日子,那麽你會怎樣評價自己曾經的艱苦創業時光呢?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十分重視人民政權鞏固、國民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他不但為新中國設計好了一條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康莊大道,而且領導全國人民通過艱苦奮鬥,流血流汗, 在險山惡水中開山搭撟,奠路基鋪土石,完成了最艱難險阻的基礎工程,開辟出了一條平坦而寬廣的通往「四個現代化」的幸福大道。 毛澤東逝世後,後來者在此堅實的路基上鋪上了水泥瀝清,就把功勞歸於自己並否定前人打下的基礎,這種人既不求實,也無誠信,更無良心。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為了啥






“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理論成果與巨大成就,為新的曆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是走資派官方的十八大報告的上述論點完全一致,科學、正確、準確地評價了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偉大功績,深得黨心、軍心和民心,具有重大意義。

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的主要緣由之一

新中國建立後到毛澤東去世時的二十七年,毛澤東有六大貢獻:

一是先後打贏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緊接著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的《大三線》、《小三線》的經濟建設,軍工建設及工業體係的完善。成功化解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對新中國進行的《核打擊》。這其實相當於打贏了三場較大規模的《反侵略戰爭》,有力地捍衛了新中國的主權和神聖領土。

二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發出《兩彈一星一潛艦》。 1964年10月,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2月《文革中》,新中國第一顆氫彈原理試驗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文革中》,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9月《文革中》,新中國第一艘核子潛艦下水,並於1974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軍戰鬥序列。在成熟的核子潛艇的基礎上,1981年4月,中國第一艘戰略核子潛艇下水。不少人對《兩彈一星》關注多,對《核子潛艦》與《戰略核潛艦》了解較少。這裏所說的《戰略核潛艇》,意思是說中國陸海空全都具備了第二次核反擊能力,這是最後製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者企圖威懾中國和平發展的最有力的《殺手鐧》。如果六十年代以來新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第三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這其中有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與研發技術,而《兩彈一星一潛艦》的研發,又全部是中國自力更生的成就。

四是《建成國計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礎設施》。高官李先念明確講過,基本建設是投入七塊產出一塊,而加工工業是投入一塊產出七塊。在毛澤東時期的短短27年中,新中國主要靠人力建造的84,000多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基礎性和中堅性作用。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的一個最根本的指標。毛澤東時期,在人口增加4億的情況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整整比新中國晚了35年。

五是排除種種阻繞《重返聯合國》。由於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正確指導,中國與美國、歐洲諸國和日本等主要國家的外交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我國的嚴酷封鎖,真正跨入了大國的行列,並迎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六是毛澤東時期,新中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當然,新中國不借外債,一度沒有內債。從當時的客觀情況來看,那時還不具備大規模引進外資的國際環境。從兩分法的角度看,沒有內外債,也就沒有為後人留下還債的包袱。

以上成就的取得,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從嗓子眼裏摳出食物和節省必要日常生活開支而積攢大量的物力和財力所換來的。這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民即今天中國年輕人的爺爺奶奶們大家在毛澤東時代《過窮日子》的主要緣由之一。

正麵回應,正視曆史,正確評價毛澤東。

目前,社會上有些個人、有些媒體、有些組織對毛澤東有誤解,扭曲史實,有曆史虛無主義傾向。應該正視曆史,正麵回應,正確評價毛澤東。

一是有人說,在新中國三年困難時期,蘇聯不隻沒有對新中國逼過債,對新中國十分友好,這不是事實。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赫魯雪夫領導集團為實現其《蘇美合作,主宰世界》的全球戰略的需要,先後提出並堅持在新中國領土共同建立、共同擁有《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企圖從軍事上、政治上控製新中國。在遭到中國嚴詞拒絕後,1959年6月,蘇聯單方麵撕毀中蘇雙方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拒絕向新中國提供某些核技術的樣品及其生產技術資料。 1959年9月30日,赫魯雪夫訪美結束後,即匆匆率蘇聯黨政代表團訪華,要新中國放棄台灣,並要求新中國釋放在中國的美國罪犯。這理所當然遭到新中國堅決的抵製。 1960年7月16日,蘇聯對新中國發出照會,單方麵決定要在1960年7月28日至9月1日一個月之內,全部撤回在華的蘇聯專家1390人,並對新中國逼債。這裏僅舉一例,說明蘇聯當年曾對新中國逼債並尤甚。周恩來的經濟秘書顧明回憶:「有一次,蘇聯的一個外貿部副部長在人民大會堂與總理談判,要我們還錢。總理說,我們現在暫時有困難。談完後,總理送他出來,他看見門口有一塊三百多公斤重的大石英石,就對總理說,你們如果沒有別的東西,這個就很好。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借支的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 要用新中國的蘋果、花生米等農副產品來償還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

二是有人說,1957年反右中我們處死了某某人,這當然不是事實。不僅在1957年反右時新中國沒有處死一個人,而且在1955年肅反時新中國也沒有處死一個人。這是有檔案可查的。 這是毛主席汲取了土地革命時期,全國各個紅色根據地肅反中出現的擴大化的深刻教訓而采取的重大舉措即《不殺》的政策。有的同誌對此很不理解,找到毛主席問,”審幹中,有的本人都明明承認自己是叛徒,並出賣過我們幾個同誌,血債累累;也有的明明承認自己是打入我們內部的國民黨特工,來刺探我們的情報,為什麽不能殺?“毛澤東回答, 肅反時,就有不少同誌是屈打成招的。我一個王實味',並說當初要把王實味放在你們359旅就好了,你們會很好使用他,他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文化教員。殺人的決不放過一個的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做法。

三是針對所謂的史達林在肅反中殺了三千萬,所謂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餓死三千萬,這「兩個三千萬」地球人都知道。但這「兩個三千萬」都是有人刻意編造的假數據。當然,說明這一點需要寫專文論證質疑。所謂史達林在肅反中殺了三千萬,這是連戈爾巴契夫和葉利欽都承認是虛假的“事實”。針對“所謂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餓死三千萬的'事實'” ,專家們近年來運用數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多學科知識,完全自費專心研究的係列成果。先後查閱了三年困難時期我國死亡率最高的600多個縣的縣誌和大量的其他文獻,發現在香港出版的《墓碑》中絕大多數重要的非正常死亡數據都是虛假的。書中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國餓死3,600萬人」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檢視曆史,絕不能簡單地站在個人得失立場,必須跳出個人局限,站在人民和曆史乃至最終站在全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方可能揭示事物的真諦與本質。不能因為自己曾經在毛澤東時代餓過幾天肚子,過了幾年窮日子,甚至在某些時候、某些問題上受過一些委屈,就把新中國後毛澤東時期前27年的艱辛奮鬥與後30多年的改革開放割裂甚至對立起來。

現在回想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許多爺爺奶奶們也曾為當年吃過草籽和榆樹皮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這也是自己為我國研製出“兩彈一星一潛艇”等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而忍饑挨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而作出的個人極為微薄的貢獻。我也想提醒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一些年青人,千萬不要不了解情況,就無端指責當年的我們的爺爺奶奶們“蠢”、“笨”甚至是大鍋飯養“懶鬼”,就否認當年的爺爺奶奶們為新中國其中包括你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打基礎而付出的艱辛與血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