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華民國是什麽社會《製度》?

(2021-12-28 04:08:02) 下一個

中華民國是什麽社會《製度》?

 

中華民國是什麽《製度》?絕對不會有人說是"社會主義製度"吧。中華民國從1912年到1949年存在近四十年間是"民主製度"還是"獨裁製度"?可以籠通地稱中華民國是"獨裁製度"? 肯定有人不同意。又可以籠通地稱中華民國是"民主製度"? 也會有人說不是的。所以籠通地稱中華民國是什麽社會《製度》是講不清楚的。中華民國己成中國社會的過去式既己成為曆史事實, 因此可以拿出來作評判的。

要想說得清楚中華民國是什麽社會《製度》?必須要知道中華民國有幾任大總統。中華民國大總統是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國家元首的稱職。從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曆史上共有八位總統:1.孫中山(臨時大總統)、2.袁世凱、3.黎元洪、4.馮國璋、5.徐世昌、6.曹錕、7.蔣介石、8.李宗仁(代總統)。後兩個為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前幾個為北洋政府時期。 袁世凱倒台後,大總統職被北洋軍閥把持,孫中山在廣州自立為非常大總統,與北洋政府抗衡,國民政府北伐後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由國民政府主席一職取代。1948年,蔣介石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台灣後,蔣介石1975年4月5日於台北去世。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1912年1月至1913年10月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首任臨時大總統是孫中山,由1911年12月29日(農曆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召開的17省代表臨時大總統選舉會上選出。首次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總統府(清朝兩江總督署)舉行,臨時大總統的就職也正式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大總統之權責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提出的內閣仿照美國政府製,不設總理,分作九部,由總統提出各部總長、次長,和各部內閣名單。《提出的內閣仿照美國政府製度》很理想的社會製度吧!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是民主的,  這個應該沒有人反對吧!

這麽好的《製度》隻維持了三個月。也就是說孫中山當了3個月臨時大總統就推不下去了。這關鍵的《製度》就不起作用了。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到1912年4月孫中山被迫辭職,孫中山當了中華民國3個月的臨時總統。此時的孫中山47歲,領導民主革命已經18年,自從1895年領導發動廣州起義以來,孫中山是屢敗屢戰,不斷地直接或間接參與領導多達十次起義。那時候還沒有中國共產黨,  這麽好的《製度》維持不下去的罪狀怪不到中國共產黨身上吧。

孫中山的“民主共和國”即中華民國仿照美國政府製度為什麽行不通? 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隻是一次重複的“改朝換代”而已,目標就是推翻大清王朝,而辛亥革命的口號,恰恰是“反清”,既然已經成功了,接下來就是要“論功行賞”了。有些參與革命的人,因為一己私利沒有得到滿足,竟然重新走到革命陣營的對立麵,比如參與東南革命的應夔丞,參與雲南革命的武士英,後來竟成了刺殺宋教仁的凶手。革命的目的是反清,現在目的實現,革命黨就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要求“革命成功,革命黨消”,要求取締領導革命的同盟會。革命黨人內部,也是兄弟鬩牆,相互爭鬥。同盟會成員陳其美,與光複會成員李燮和,在革命勝利後,就爆發了矛盾,陳其美自稱“上海都督”,李燮和幹脆占據吳淞,自稱“吳淞都督”,雙方進行武力對抗。而光複會領袖陶成章則在上海招兵買馬,直接威脅到陳其美的權勢,陳其美一見,怒從膽邊生,指使自己手下暗殺了陶成章。更為諷刺的是,在武昌起義中的首義者孫武、張振武、劉成禺等人,在臨時政府成立後都沒有得到好處,他們竟開始轉而攻擊孫中山,公開辱罵孫中山,還公然糾集舊官僚與立憲黨人組成“民社”,推黎元洪為首領,與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分裂對抗。

孫中山的煩惱還不止這些。當了總統,他更加意識到“柴米貴”,缺錢令他倍加頭疼。孫中山回國時,身無分文,還是靠陳其美送了1000銀元,暫時緩解些燃眉之急。但是當時百廢待興,南北前線戰事正緊,臨時政府卻沒有收入,各省截留下稅款自用,沒有上繳,被西方列強把持了半個多世紀的海關,根本連一分錢都不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無奈之下,孫中山想到用“加稅”方式,來增加收入,但遭到黃興等人的強烈反對:我們革命是為重建美好的社會,百姓生活本來已經很苦了,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了。最後,孫中山想出一個辦法:計劃將各省的官辦實業公司抵押給外國銀行,以此換取借款,解決財政困難。這個消息傳出,又引發眾怒,臨時政府還沒有什麽利國利民的作為,就要將國家財產抵押給西方列強,民眾指責臨時政府,同盟會內部也指責孫中山此舉,是“巨大的賣國行為,千古罪人誠為此舉”,一些部長以辭職進行抗議。

孫中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行了自我批評,不再重提這項決議。無錢寸步難行,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臨時政府在財政方麵,可以說是完全失敗,導致其他多數政務無法推行,這樣一來,臨時政府的“美好藍圖”便無法實施,政府的威信急劇下降,孫中山本人的威望也受到嚴重損害。痛定思痛之後,孫中山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麵,還是由於自己領導的政府是“臨時”政府,那麽如何能夠去掉“臨時”兩字呢?唯一的出路就是實現全中國的統一,而實現全中國的統一,道路隻有兩條:一是以武力北上推翻清王朝;二是以妥協換取北洋袁世凱的支持,逼迫清帝退位。

北伐之路,是行不通的。因為孫中山從革命之初,自己就根本沒有掌握武裝力量,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他也是一個空架子,臨時政府沒有直屬的軍隊。各省都督也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保存著自己的軍事實力,隻派出老弱病殘的軍事人員,到南京應付北伐之事。而各省的精銳軍隊,陸軍總長黃興調動不了,連孫中山這個大總統也調動不了。

手中無兵,缺乏統一指揮軍隊的威望,孫中山的軍令,連南京城都出不了。這種情形之下,孫中山要實現南北統一,唯有一條路可走:妥協,換取袁世凱的支持。孫中山是大公無私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對於“大總統”的職位,他並不貪戀,對於權勢與私利,他也毫不看重,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他選擇與袁世凱談判,並於1912年3月15日正式去職。

他希望以自己的妥協,來換得國家變得美好起來,然而,“無利不起早”的袁世凱,與孫中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袁世凱是個野心家,內心充斥著私欲,他的上台,又將中國帶向了動蕩的深淵。至此孫中山的美式共和製夢徹底破滅。麵對民眾大量的文盲、奴性、自私,  官僚的貪戀,權勢與私利下,   美式共和製在中國行不通。至此孫中山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中華民國大總統第2.袁世凱、3.黎元洪、4.馮國璋、5.徐世昌、6.曹錕這五位中除袁世凱恢複帝製外,  其他四位都是軍閥獨裁者統治中華民族期間能說是"民主製度"嗎?

中華民國大總統第7位.蔣介石。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製。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係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製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係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係。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麵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係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麵,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借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1931年“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 1931年底辭國民政府主席職後,於次年初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在西安被扣押。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麵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產黨實行第二次合作。

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麵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麵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製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占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1938年,蔣介石下令炸開黃河大堤以抵抗日軍,淹死百姓89萬人。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林森逝世後,繼任國民政府主席。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曆史證實前蘇共領導一開始是出錢出物給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而且蔣介石國民黨投靠美國又投靠前蘇共腳踩兩條船, 這兩條船分開航行時,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也落水逃亡到台灣幾個小島上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