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樣板戲是敘述新中國的《禮樂》

(2024-05-23 18:53:31) 下一個

樣板戲是敘述新中國的《禮樂》

 

 

 

《樣板戲》是敘述中共建政後直至文革十幾二十年的文化建設史和政治鬥爭史。從幾個方麵簡要看看:

一,政治角度看。樣板戲地位置頂為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的新中國的國家“禮樂”和“聲詩”。這是最獨到也是最擊節讚歎之處。一個國家的“禮樂”,是該國統治地位的“三觀”在思想文化藝術上的最高體現。它指導、教育、感化和規範了國民的行為。

舊中國被推翻了,舊中國的“禮崩樂壞”了,新中國的“禮樂”就應該建立起來。

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仍全國“舞於庭”,工農兵不能占領舞台,“顛倒的曆史”未能顛倒過來,這怎麽行?如孔夫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江青領軍的“樣板戲”艱難探索奮鬥而終成功推出,占領了新中國舞台了。

就是這個奮鬥過程。應該將樣板戲定位為共產黨新中國的國家“禮樂”,革命“聲詩”。是對毛澤東文藝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理解極其深刻和獨到。再細想,樣板戲固功高,但論新中國最高“禮樂”,應還是周恩來總理任總指揮總導演的氣吞山河魅力永存的史詩《東方紅》,完可當之的吧?“從《東方紅》的排演過程來看,周恩來確是將其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禮樂’來抓的。”

二、黨內鬥爭和文革事件角度看。《樣板戲》據實敘述了毛澤東周恩來柯慶施等戲劇改革派與劉少奇,主要彭真陸定一等保守派的反複鬥爭。切入的是“樣板戲”,展開和解讀的是中國整個現代革命畫卷。

許多史實,是很值得參閱了解的。不但對毛澤東文藝革命思想,且對文化大革命過程,特別是文革中社會各階層各派別人物事件和“各異端思潮”的了解。這諸多的史料都是令人驚訝的豐富和解讀深刻的。真不容易。

三、藝術角度看。《樣板戲》從徽班進京到京劇各家各流派特色的形成,從延安新編平劇的創作,到《趙氏孤兒》至《紅燈記》等等的流變,現代京劇樣板戲如何的引進西方樂器,“洋為中用”;狄德羅、瓦格納、斯坦尼體係,阿甫夏洛穆夫戲劇舞台理論和盧那察爾斯基等蘇俄文藝思想如何影響了新中國文藝,沈知白到於會泳的傳承,都有著非常專業的考據和研究。

四、對一些人物的了解看。如趙燕俠。她首唱阿慶嫂。後換上洪雪飛。讀張女士書才了解,是彭真對戲劇改革的消極態度影響了趙,更主要是毛主席指示《蘆蕩火種》應更強調武裝鬥爭,此戲的重頭從阿慶嫂移向了郭建光,趙燕俠戲份下降成了譚元壽的配角,趙不爽,於是“出工不出力”,江不得已才將她換下的。其實江對趙非常好,非常照顧的。讀到此,又找來聽了一下趙燕俠的原唱,覺其“消極”“出工不出力”,真非空穴來風。她唱“風聲緊,雨意濃...”,咋聽,頗像舊京戲花旦閨中小姐的懷春,對阿慶嫂這抗日鬥爭隱蔽戰線的女共產黨員唱腔的掌握,遠不及洪雪飛來的到位和大氣。江青換下趙是正確的,非私怨。

於會泳,了不起。他“對傳統戲換腔就字的技法進行了升級”,使“京劇不動聲色地融入了象征毛澤東的特性音調”,自此,京劇“有了毛澤東的音樂形象”;楊春霞“評價於會泳是一位了不起的、空前絕後的藝術家”;“於會泳開創了京劇交響樂的道路”;徐景賢回憶,於會泳設計了方海珍唱腔,“江青屏住氣息地聽,覺得唱腔設計非常好”,“成為最早實現了洋為中用的唱段,堪稱現代京劇的典範之作”;徐景賢還回憶,於會泳全副心力貫注於樣板戲藝術方案的設計,“一度心力交瘁,以至於昏倒在地上”....。

為人呢?於會泳被江青賞識成了上海文化界的領導,但尊重他的恩師:沈知白去世,“醫院的人不願意背一個‘牛鬼蛇神’下樓。是於會泳用胳膊夾著老師的遺體,走下狹窄而曲折的木樓梯,將人送上救護車。”

我們看到了,於會泳,就是當年毛澤東時代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創作的文藝工作者的典型形象!

當然,於會泳將“三個突出”,歸納為樣板戲創作的原則等,還是頗可爭議和討論的。

五、還有一些過去罕聞的軼事

1、那個新中國艱苦年代,當一般群眾工資才幾十元,毛主席工資方四百多元之時,馬連良、趙燕俠、周信芳等的工資竟一千數百至兩千元!“梅蘭芳年收入有幾十萬”。驚人!

2、延安平劇新編曆史劇初創,政工幹部女主角不知如何自報家門,在台上依舊用韻白念道:“奴家,政治委員是也”,“待我政治工作一番便了”雲。令希哲不禁莞爾。想想,這笑料今日亦不鮮見。一個看古裝宮鬥影視太多,食古不化卻四處劈腿的妙女子,釣金龜也自會微信道:“臣妾,某新潮女郎是也”的。

3、張春橋協助樣板戲創作的開明事跡。特別是“錢守維”從人民內部矛盾到“敵我矛盾”。張說“反革命戲不能太多”。原來的戲裏,錢守維是內部矛盾,張認為“是站得住腳的。改成敵我矛盾之後出了問題”。示意“還是維持原來的情節為宜”。這裏希哲意外看到,張春橋似乎並不是處處很左的。

4、《奇襲白虎團》創作,“結合了誌願軍戰鬥動作體驗,將多民族的元素融入”。它後來的消失,因尼克鬆的訪華。日後的複排“也很難再達到當年樣板戲的水準。其中的許多舞蹈動作已成絕版”。因多變的國際關係埋沒了寶貴的藝術創造,實在可惜。

《樣板戲》畢竟是一部中國革命現代史書。

“每一場樣板戲演出都成了紀念碑。紀念碑原是對革命事業後來者的召喚。”...“當革命勝利時,犧牲者的名字被寫在革命英雄紀念碑上;當革命失敗時,他們的名字被寫在暴力革命受害者的紀念碑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毛澤東主導的又一次巴黎公社嗎?‘革命禮樂’的建立者們”,是否“如張春橋所言‘隻是我們沒有像那時的人一樣,死在巴黎公社牆前麵’”?

多麽難以回答的問題!足以沉痛地思考。

《樣板戲》,真是今天難得的好書,特別對今天尚不甚熟悉中國革命現代史的左翼青年來說,是非常值得去認真看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讓少數人先富》還是共產黨嗎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提法,是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政革開放的國策。《少數人先富》自從人類分化為階級社會之後的常態。《少數人先富》的曆史己存在很長時間了,何談《讓少數人先富》?

這就反證了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政革開放之前,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己經不是《少數人先富》的舊中國的社會製度了。而是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全中國大多數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推翻了舊中國《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了,建立了新中國人人平等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主義社會製度了。不允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

如果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成立共產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舊中國幾千年來不就是執行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麽?

走資派鄧小平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與舊中國幾千年以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有什麽高明的地方嗎?

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政權是一個全中國人民集資的政權,每一寸土地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集資者的《血》。

在天安門英雄記急碑上刻著: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

“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三十年以來》是指以五、四運動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標誌著新民主義革命開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整個民主革命時期(1840—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偉大,就偉大在這麽多先烈慷慨集資而形成的一個凝聚力強大的集體。 和,則萬事興。

如果說讓一部分人勤勞致富先富起來還勉強說得過去的話。

但靠出賣集資人用生命和鮮血積累起來的財富,包括土地,企業等諸多方麵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策略,又有什麽可稱道 的呢?

這與攜集資人的財富外逃又有什麽區別呢?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為這樣的走資派的改革開放保駕護航麽?

話說毛澤東、蔣介石二人,心頭皆有主義,手中皆有槍杆,曆史選擇他們代表各自的階級和政黨,用手中的槍杆和心中的主義,用對曆史的感觸和對未來的憧憬,在現代中國 猛烈撞擊,用一場又一場生死拚殺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彭德懷和林彪相較,說勇林不如彭,說謀彭不如林。 彭德懷是一團火,一團從裏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則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測卻含而不露的靜水。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前半句可形容彭,後半句可形容林。

自從人類被劃分為階級以後,階級的核心就是政黨。 政黨的核心是領袖。

領袖的核心是什麽呢? 是意誌,與思想。

有的領袖提供意誌,有的領袖提供思想。 僅就此點來說,蔣也不敵。

最初隻有50多人的一個共產黨,憑什麽短短28年就奪取全國政權?

什麽是他『登高一呼,雲集者眾』的力量來源與資本?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有一點絕對不能變,就是中南海大門口那5個字--『為人民服務』。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無法改變的宗旨。 中國共產黨絕對不能變成為家族利益、集團利益服務的政黨,不能變成『先富起來』的人。

大時代有大挑戰,更需要大擔當。隻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樹起風氣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藝界娛樂圈《混亂》《霸淩》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群資本主義特色社會裏,文藝界娛樂圈的《混亂》《霸淩》成為中國幾千年來之盛世。走資派們混亂改革盲目開放四十餘年之罪過。在走資派們自私自利讓自己少數先富號召下,將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製度被顛倒混亂改革盲目開放四十餘年。

自從走資派鄧小平的顛倒混亂改革盲目開放四十餘年之後,混亂改革盲目開放己四十餘年來,罪過!罪過!罪過!全國各地從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各級走資派官員右派分子,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官員們都已貪汙腐敗撈錢睡女人混亂無序權貴霸淩雜亂無章。無解!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為複辟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顛倒黑白製造謊言遙言,說“四人幫“是走資派。說《文革》經濟崩潰。說要“四個堅持“,但做的是去社會主義,複辟資本主義私有化。說是“為人民服務“,實際是為資本家服務。說是“共產黨“,但卻讓工人下崗,解散農村人民公社,醫療產業化,教育私有化,住房買賣化.......。一切顛倒是非,一切混亂改革,盲目開放讓人才外流,四十餘年!罪過!罪過!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後,《垂廉聽政》當太上皇。不在位不擔職卻可發號施。南下一家人遊山玩水之間,隨意說的話可作“理論“來作國策。不聽鄧的話就下台。鄧一人可主裁幾任總書記上台下台。可謂顛倒荒唐之極,古今中外獨有。

經濟領域:當年吳敬璉,厲以寧,張維迎這幫二道販子不過是讀了幾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又沒有任何的實務經驗,就敢對關乎八億人民生活福祉的中國經濟指手畫腳,大放厥詞?這不對,那不行,神馬“吐痰論,全民所有就是人人沒有,短缺經濟,軟預算約束,人間正道私有化,腐有益論……”不知天高地厚,信口雌黃,馬謖趙括一類貨色耳。今天中國經濟變成這個糟糕局麵,禍害了十幾億人啊!吳敬璉,厲以寧,張維迎這幫二道販子及其徒子徒孫,若還有半點羞恥的話,都應統統自裁以謝天下。

據說其徒子徒孫恒大那個任澤平每年從恒大拿上千萬年薪,這錢都是吸購房戶的血啊!你首席經濟學個屁呀,把恒大經濟成這個樣子?若還有半點羞恥心,就應該把錢統統退還給購房戶。不說社會主義,就說資本主義,真正的資本家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的把握,那都是摸爬滾打出來的,你看看那個李嘉誠,早六年前就把中國房地產出清了。你任澤平,張維迎之流懂個屁經濟啊?除了信口雌黃,誇誇其談,語不驚人誓不休,什麽玩意啊!這幫人如此恬不知恥,喪盡天良,妖言惑眾,以政殺人,罪大惡極,公檢法咋不管呢?最要命的是死不改悔的走資派當年就偏信這幫禍禍?封 “經濟學顯貴”,賜穿黃馬褂,頂戴花翎,軍機處行走,它綠繡雞冠金鑲蹄,它紅描翅,那個黑畫皮,搖唇鼓舌,四處招搖撞騙,禍亂天下。這可真是“馬戶愛聽那又鳥的曲”,氣味相投,物以類聚啊!我老人家“計劃指標流通論”老成謀國之論也,竟棄之若敝,痛遭塵封四十年不見天日。眼見奸佞當道,蒼生水深火熱,四海紛攘動蕩不安,國將不國,竟無力回天,嗚呼哀哉!

曆史研究領域的馬戶又鳥公公黃蜂們,四十年構築了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打擊封殺不同學術觀點,禁錮真理,完全站在腐朽腐敗大清王朝和曆朝曆代封建王朝的反動立場上,抹黑太平軍是“長毛賊寇”,造謠“洪秀全後宮穢亂”,造謠黃巢起義領袖是“吃人魔頭”,李自成是“地痞流氓”,義和團是”吃大力丸的“拳匪”就差“毛主席領導的紅軍師“青麵獠牙吃人肉的共匪”了……吹噓帝王將相吃人乾隆盛世,把曾國藩這個幫助韃虜血腥鎮壓屠殺太平軍的劊子手‘曾剃頭’大漢奸,美化拔高到聖人的程度,簡直喪心病狂,還敢說沒有複辟萬惡舊社會?

意識形態領域的馬戶又鳥公公黃蜂們,四十年構築了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排擠封殺刀郎等藝術大師,禁錮真善美。宣揚假醜惡。鼓吹金錢萬能,權大就是真理,色相就是資本,不管白貓黑貓,當官就是成功,發財有錢就是主子,笑貧不笑娼等美化封建官權資本專製邪惡意識形態妖風。電視劇媒體整日裏宣揚神馬資本家創業史,地主抗日扶危濟困史,商女勾欄扮高雅,豐乳肥臀露點小鮮肉,未曾開言先轉腚,淫靡浪鄭聲,娛樂至死。宣揚封資修的腐朽意識形態。

政法領域的馬戶又鳥公公們,四十年構築了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封殺毛主席倡導的馬錫五審判方式,打擊封殺不同學術觀點,禁錮真理,一麵鼓吹所謂的“法治”程序正義,一麵卻幾十年持之以恒地把宮廷政變當作政治正確來歌頌,雙重標準,兩樣貨色齊備,政治法律日趨流氓化。把被文化革命糾正了顛倒的曆史又重新顛倒了回去。工農兵被逐出舞台。

教育領域的馬戶又鳥公公黃蜂們,四十年構築了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封殺毛主席正確教育路線,大搞封資修應試教育窒息孩子 思考能力。廢除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正確教育製度。

學術領域的馬戶又鳥公公黃蜂學術政客學閥磚家叫獸構築了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壟斷資源,猥褻亂搞性侵女學生齷齪不堪斯文掃地,窒息獨立思考,從職稱,出版發行渠道等所有領域限製,打擊,封殺,拒絕同流合汙,重氣節,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堅持獨立思考,堅持麵向實踐格物窮理,堅持真理的人民學者聲音。

醫療圈披著“救死扶傷”聖衣掩蓋下盤根錯節的一丘河,苟苟營,上榨取的是病患的脆弱生命。這群白衣魔鬼徹底褻瀆摧毀了這個五千年以“寧肯架上藥生塵,但願天下無病人”為宗旨,誕生了扁鵲,李時珍,華佗,張仲景,孫思邈一大批救死扶傷的名醫神醫的中華神農精神!我住了一回院,簡直就是監獄,從醫生到護士都是禽獸,故寧死也不再去醫院。

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市儈政客牛鬼蛇神紛紛出籠,貪墨汙吏妖魔鬼怪傾巢出山,磚家叫獸魑魅魍魎狗行豚奔,在全國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植黨營私,盤根錯節,構築溝壑縱橫密不透風的無數一丘河,苟苟營。它們算命打卦畫符驅鬼做道場,一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陰盛陽竭。易曰:此“天地玄黃,龍戰於野”之象矣!莫謂言之不預。

所以階級鬥爭在教育界,學術界,文藝界,醫學界,思想界,政治,經濟,曆史,哲學等所有上層建築領域是極為慘烈血腥的,這是一場爭奪話語權,爭奪評判是非善惡正邪標準的階級鬥爭。

比經濟領域一點不遜色。而普羅大眾的悲哀,是往往把目光局限於眼前經濟利益上,忘記了偉人沒有人民民主權力就沒有人民的一切,喪失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就喪失了人民的一切教誨。未戰先敗,不戰而亡,人民江山得而複失。

由於一小撮狡詐封建官權階級和資本階級反動精英實行了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領域的全麵專政,這就導致弱勢工薪階級普通老百姓人民大眾有理無處講,有冤無處申,欠薪討不回,買了爛尾樓,罪魁禍首違約資本家逍遙法外,銀行卻“依法”脅迫購房者為爛尾樓買單,罪犯變成好人,受害人變成失信人……因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在他們手裏,刀把子在他們手裏。

他們說是就是說非就非,說你刀郎沒文化低俗你刀郎就是沒文化低俗,你深通經典底蘊再深厚也沒用。“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七旬老農義誅貪官副市長,本來是與邪惡抗爭,替天行道,為民除害,俠義英雄,他們判決你殺人就是殺人,殺日本鬼子也是殺人,殺盜也是殺人,就判決你死刑。你見義勇為,你遭到歹徒襲擊自衛反擊,他們就判決你是”互毆”,你攙扶跌倒老人,他們就判決“就是你撞的,不是你撞,為什麽扶?”……..

文藝界娛樂圈的《混亂》《霸淩》其實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無論是“潛規則”還是走後門,或者就是《帶資進組》,不管再爛再無聊再下作的內容隻要用《錢》《美女》開路,走資派特色政府的腐敗官員都會通過放行。不聽話的不送錢送美女的就不用。想說出黑幕的或想揭發醜聞的,不是被《霸淩》就是被整死。這樣的話題已經見怪不怪。

現在圈內能夠找出0緋聞的也幾乎沒幾個,可當孫XX女演員站出來曝出被導演《霸淩》這件事後,還是覺得有些震驚。8月29號晚上,孫菲菲突然在微博發出長文,聲稱自己看到李玟的事情之後,也勾起了她慘痛的回憶。

下圖是孫菲菲的長文內容:(略)簡要:根據孫菲菲所言,當時自己被打得很厲害,先是被導演侄子吐濃痰,然後又被一拳一拳的打在臉上,直到後麵站不起來,不僅如此,旁邊的助理也都被控製住,不能報警。

在打完之後,他們還不甘心,讓三個壯漢坐在孫菲菲身上,這種行為簡直令人發指,

除了指控當時被導演和他親戚暴力對待之外,孫菲菲還將當時的一些拍攝“環境”有多差給說了出來,孫菲菲她自己在拍攝現場都發現了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後反而被嘲笑。

可是後麵她才發現這些抗戰劇不管拍得好與不好,電視台都會收,因為有關係在裏麵。

這也讓我聯想到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抗日神劇出現了,看樣子這種情況並非隻有一個地方有,而是圈內的一個常態化操作罷了。

如果孫菲菲不說出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還能夠這樣操作。

孫菲菲在沒有退圈之前其實還是很有人氣的,曾經還被大家稱為“古裝第一美人”。

雖然這個外號有點誇張了,但是孫菲菲以前是真的很美,不說第一,至少也是可以排在前十的。

孫菲菲正式走紅,應該是在04年參與拍攝了一部由中韓合作製作的一部電影《北京,我的愛》。

不僅在國內深受觀眾喜歡,就連韓國的觀眾都把目光聚焦在孫菲菲身上,有了這部電影的鋪墊後,孫菲菲的事業開始處於上升期了。

隨後還參演了多部電視劇,雖然不是主角,但她在劇中的表現甚至都會壓過女主。

特別是在《小魚兒與花無缺》,她所飾演的花月奴連個配角都算不上,但在眾多觀眾心目中,她的顏值甚至還強過女主,讓人印象深刻。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江青是中南海政治秘書室的首長





戚本禹:回憶江青同誌

1950年5月,組織上分配我到中南海的政治秘書室工作,那年我十九歲.

政治秘書室的全稱叫中共中央書記處(由黨的七大選舉產生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相當於後來的中央常委會)政治秘書室。主任是師哲。副主任是江青,田家英和彭達彰。秘書室主要是為毛主席服務的。毛主席常把它稱為是“我的秘書室”。

師哲當時又是主席的俄文翻譯,建國初,主席要看大量的來自蘇聯的文件,所以師哲的工作非常繁忙。很少管秘書室的事,也不常來。江青倒是來,也管事。像反映類和控告類的信件她都看,有時還來參加秘書室的室務會議。凡是她到會的時候,田家英總是請她先講話。田家英跟我們說,江青是我們秘書室的首長。剛開始時,我在會上發言,看到有那麽多大人物在場,難免有些緊張,江青輕聲地對我說,小同誌,別著急,慢慢講。我對江青的初始印象挺好。

那時我工作證上的職務欄裏寫的職務是見習秘書。領導上給我的任務一個是閱讀北京和華北、東北地區的報紙、刊物,把裏麵重要的內容做成摘要,呈送給毛主席看。再一個是閱讀處理各地群眾還有民主人士寫給毛主席的信件.我負責處理控告類的信件,就是控告各級幹部的,那時這類信件並不多,一個月也就一,兩件,但比較重要反映類的信件是李公綽管的,這類信件比較多,是反映群眾對一些政策的意見的。有時他看不過來,我也幫著看一部分。數量最多的是求決類信件,即要求解決各種個人問題的,如工作,學習,治病,等等。

秘書室呈送給主席的信件和文件一般都是先給江青,由江青決定怎麽處理.江青是在菊香書屋前麵的一個小四合院裏辦公的。當時秘書室送,收文件主要是王象乾負責的,有時我也去送過。後來江青去蘇聯治病療養,呈給主席的信件和文件就由田家英來負責處理了。

江青和毛主席的英雄情結

田家英看我喜歡學習,看書,加上我做的報刊摘要和呈送的信件常受到主席的批閱,就叫我協助他一起做毛澤東選集的校對工作。

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都參與其中。而具體的工作則是田家英、胡喬木和陳伯達在負責。先由人民出版社根據毛主席和中央相關領導審定的編目,印出入選文章的清樣,我們把清樣分送給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審閱修改.然後,田家英和我就要對經過修改後的清樣作反複校對。田家英跟我說,清樣雖然印出來了,但有些文章並不是根據原件印的。所以要我去中央辦公廳秘書處(那時還沒有中央檔案館)那裏找原件作校對。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保留下來的主席手稿很少了。像《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都是發表在1920年代的《向導》等雜誌上的。手稿早已佚失,那些原版的雜誌就是最原始的文件了。而像《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原件就是在當時用手刻油印出來的本子,那很可能還是當時的中央蘇區或當時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刻印的。

然而毛主席在1938年寫的《論持久戰》,卻保存有原始的清樣稿。清樣稿上除了有毛主席用毛筆改的字跡,還有許多地方是用鋼筆書寫的。在鋼筆書寫的字跡上,主席又用毛筆再作了些修改.我回來問田家英,主席不是很少用鋼筆寫字的麽?田家英告訴我,那鋼筆字是江青同誌寫的.多年後,我把這事當麵向江青提起過。江青跟我說,那篇文章可是主席在抗日戰爭初期對抗日戰爭戰略、策略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作了認真研究的心血結晶啊。主席在那篇文章裏所預見的事情後來都被曆史證實了。這篇文章對整個的抗日戰爭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就是在國民黨那裏產生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主席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全神灌注,竭盡了全力的。那時主席很容易發脾氣,你不能對他有任何幹擾,稍微影響了他的思路,他就會罵你。而平時主席是從來不罵人的。為了集中力量寫東西,他連吃飯都是食不知味的,有時剛吃了一口,想起什麽來,就馬上放下,又去寫了。所以飯菜常常是冷了又熱,熱了又冷。你送東西給他吃的時候,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後來江青就想了個辦法,把小米粥熬得很薄,把菜切得很碎,放在粥裏.讓他把飯菜放在嘴邊就能喝下去。江青說,有時主席還叫她在辦公室門口守著,不讓人進來,一些高級幹部來了都不見,人家還以為主席是生病了,江青在那裏擋著,說主席在寫東西,不讓任何人打擾,有事找誰找誰去。有時可能是在寫作的過程當中碰到了困難,主席就顯得很煩躁,甚至會全身發熱,冒汗。她就趕緊拿著毛巾給他擦拭。有時寫著寫著,手上也發熱了,她就設法找來些恒溫的涼石頭,讓他放在手上握著,用來降溫。江青說,那時她守在主席邊上根本都不敢說話,看到主席寫好一段,就趕緊過去幫他抄寫整理好,有的地方要按他的指點抄寫清楚,她聽說主席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是賀子珍照顧他的。

一個山東的小女子,在我們國家和民族處在最危急的關頭,來到了人民領袖毛主席的身邊去照顧他,不但照顧的那麽好,還幫助他整理文稿。我作為她的鄉人,感到非常光榮。

江青還跟我說:“人家老說是主席先喜歡上我的,其實是我自己先主動去找主席的。我早先就聽說,主席的夫人對主席不好,後來又離他而去,主席一個人生活沒人照顧。我就想要去照顧他”。她說,她多次聽過主席做的演講,看過主席的很多文章,覺得主席才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是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英雄,她那時有著強烈的英雄情結。她說她記得很清楚,1938年的春節是陽曆1月31日。那天主席來看她和阿甲主演的”打漁殺家”。阿甲很會演戲,他在舞台上盡量把自己的身體壓得很低,來襯托她。演出結束後,毛主席到後台來看他們,並和他們交談。這是她第一次和毛主席直接交談。她說,你不知道主席在和你說笑的時候,那種魅力是她從來都沒遇到過的。她當時就覺得自己可以為他去獻出一切。甚至為他的一個微笑,一個鼓勵,去生去死,去完成自己革命的天職。她當時就覺得,她就是屬於主席的,而且主席也一定會是屬於她的.我問她,你怎麽就那麽自信呢。她說她也不知道自己怎麽會有這個想法,但冥冥中似乎被一種巨力所吸,把她吸引到主席這邊來了。她當時就想,自己這一輩子,就是主席的人了。加上那時主席又已經與賀子珍離了婚,她說,這是老天賜給我的機會。這以後,她就自己找到主席那裏去,一開始,哨兵攔住不讓她進去,她就在門口一直等。哨兵沒有辦法,隻好進去報告主席,主席馬上就叫她進去了。江青說她幫助主席把“論持久戰”整理出來以後,就被委任為中央軍委秘書,她說這是她在中央機關的第一個職務,也是她一生中最感到光榮的一個職務。江青說,她第一次和主席同居是在1938年7月,她記得那天正是黨的生日。那時,黨內有許多人反對他們的婚姻,特別是張聞天,項英兩個反對得最厲害。說主席怎麽和一個戲子結婚。主席很生氣,就對他們說,我是學孫中山。到了8月的時候,賀龍從前線回來,嚷著要主席請客喝酒。這樣大家才都知道了這件事。

Jiang-Mao1後來毛主席轉戰陝北時,整個九支隊(黨中央機關的代號)就是她一個女同誌。她跟我說,她青年時代崇拜法蘭西的女英雄貞德,她要以她為榜樣,跟著主席轉戰陝北。她說:”我就是死也要和主席死在一起”。江青說,那時候主席在生活上,大多是她來照顧的,主席一邊要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一邊還要牽著胡宗南三十萬大軍到處轉,以給中原戰場減輕壓力。整天都是行軍,轉移。跑到一個地方隻能到老鄉家去吃頓飯。每到一個地方,江青都要自己親自去為主席安排吃的,當時陝北糧食很少,隻有黑豆,吃下去不消化,江青就用手把黑豆一點一點地揉碎,然後煮成粥給主席吃。那時江青的身體也不好,人很瘦,她自己都覺得很困難了。但仍然全力照顧主席,她說,我犧牲了,那隻是一個小數。而主席則關係到全國大局。她要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證主席的營養和健康。同時,她還要協助主席的工作。像《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篇重要的文章,就是由主席口述,江青記錄整理,然後主席在江青記錄的稿子上再作修改的。後來到西柏坡,指揮三大戰役,主席寫的一些電文也是由主席口述,江青作記錄的。

從我後來和主席的接觸中,我覺得,江青所以能受到主席的青睞,主要是在中華民族存亡係於一線的危難時刻,她能千裏迢迢從大城市上海跑到山溝溝延安來參加抗日。不僅江青,還包括和江青一起來延安的電影明星陳波兒,還有作家丁玲等。主席認為她們都是民族的女英雄。毛主席特別喜歡曆史上的秋瑾,李清照,花木蘭這些人。特別是秋瑾,主席對她的評價很高,他專門跟我們說過。他很喜歡看秋瑾在日本拍的那張拿著刀劍的照片,說這張照片透出了鑒湖女俠威風凜凜的氣概。她的死難對滿清皇朝的垮台,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像趙一曼等烈士,在主席眼中更是偉大的女英雄。在中國幾千年抗擊外來入侵的曆史上,好些男人都是一塌糊塗的,還不如女人。李清照寫的抗金詩篇: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主席親自抄過好幾遍,還有個寫韓世宗的夫人梁紅玉擊鼓抗金的戲,主席也經常看。可以說,毛主席也是有著英雄情結的。

江青從1938年和主席結婚,一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三十八年間,我覺得她是對得起主席的。她沒有給主席丟臉。盡管現在加在江青身上的謠言,誹謗,醜化,誣陷都已經是無以複加了。但從江青在法庭上、在監獄裏直到她最後的表現來看,她確實是一位女英雄,毛主席沒有看錯人。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江青反《走後門》毛澤東沒支持






《文革》後期的幾年裏,被批判過的走資派紛紛恢複職務返回到原有掌權的職位上,他們上山下鄉的子女們都己二十多歲,許多逃離農村山溝返回城裏父母家中,通過各種關係《走後門》專上大學,進軍隊或是上機關工作,又或是進全民國營單位吃皇糧。當時,江青反《走後門》,而沒有得到毛澤東的支持?為什麽?因為,毛澤東看到了這些共產黨的同路人走資派不想繼續革命為人民服務了。走資派要複辟資本主義了。反《走後門》能幹嗎?走資派掌權了都走前門了。

《走後門》在現代社會, 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不大聽到有人議論了。更加沒有人耿耿於懷又或是咬牙切齒的恨了。為啥? 我有錢! 有錢能使鬼推磨。走個後門算啥? 我用錢買來的, 你有本事也拿錢,也去開後門去買啊! 多麽地理直氣壯。

那麽總有些人耿耿於懷又或是咬牙切齒的恨《走後門》為啥? 主要原因是因在《工農兵大學生》招生過程中有一些《走後門》的現象出現, 就說推薦選拔招生製不公平, 而恢複高考後以分數錄取較公平。

先說一下恢複高考後以分數錄取是否公平問題。這要理清社會大環境才能說清楚這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後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 貧富差距不大。在此基礎上人人平等, 過來人都知道一九七七年恢複高考前的考生, 在工廠做工的帶著工資複習功課, 工廠裏的幹部以及老工人們都積極支持年青人複習功課, 希望他們學成之後回到工廠作出更大貢獻。在農村人民公社的社員們也都支持年青人們專心複習功課去參加考試, 上完大學後回來更好地為農村建設作出貢獻的。在街道農場少數軍隊的考生也都得到一切免費的社會福利。在1977年的冬天,有五百七十萬的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以及以後的幾年參加高考生幾乎相同。應該說以分數錄取二十七點三萬學員是"公平"的。而且這二十七點三萬大學生上大學全是免費的, 學校安排住房不用交一分錢, 吃飯不用錢, 還發一些生活費, 更不交一分錢學費。還沒畢業學校就開始統一安排工作。在安排工作中就有一些《走後門》的, 這些《走後門》己不被關注了。重要的是這二十七點三萬大學畢業生幾乎都沒有回到工廠農村了。工作了幾年結累了工作經驗後,又忙著進修出國留學考碩士博士文憑, 再拿專家教授移民定居國外, 買房寫文章成名發財, 來回國內外遊說, 忙得不亦樂呼! 當然說是"公平公正"的。時不時地在國外幫腔罵一下共產黨後又回到國內當"高級外國專家"使用兩邊賺錢。然而幾年之後走資派特色政府改了, 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一套高考招大學生了。再後來貪富拉大了, 資本家產生了, 低收入人群有了。在這大環境下高考可以請"替考"、文憑可以用錢買等等。這時的高考從教育資源城市農村有錢和沒錢下還能說公平嗎?

回到《走後門》題目上。“走後門”是用托人情、找關係、行賄等不正當的手段,去辦有明文規定不能辦的事。走後門是歪風邪氣,是不正之風,老百姓深惡痛絕,應該堅決抵製。一提到“走後門”,可能很多人都會“皺眉頭”,就會聯係到、聯想到“找關係”、“求門路”、“托人情”,就意味著以權謀私等。當然,有人走後門為親屬謀利,或利用職務之便、權力影響破壞公平正義,是必須堅決反對的,但傳說包公上任開封府尹後,很久沒有百姓來告狀。後來,他偶然發現其原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還要索要賄賂才讓人進門,這就是所謂“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公處罰了守門官吏,並決定打開後門,讓百姓隨意出入告狀。當年新中國共產黨的海軍司令劉華清“走後門”,卻是為百姓謀福,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眾所周知,為公還是為私,為民還是為己,是區分一名共產黨員、黨的幹部忠誠幹淨擔當與否的重要標準。劉華清為家鄉父老“走後門”,見證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心係群眾、忠誠無私、擔當作為的高貴品質,恪守了為人為官之正道。

再說在1961年10月22日劉少奇說:商品“走後門”是兩條道路的鬥爭。現在我們隊伍裏有一部分人,受到了自由市場的影響。自由市場是資本主義的,現在問題不在有無自由市場,而是你們能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陣地。(當匯報到商業部門“走後門”的情況很普遍,大概占職工的百分之×,其中特別嚴重的有百分之×時),劉少奇說:這些人是新的資產階級。你們不反掉這些人,百分之×的人抬不起頭來,百分之×不“走後門”的人,也不高興。對特別嚴重的,一定要懲辦一批。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鄧小平說,懲辦多少人,你們可以分個指標,比如說,象北京五百萬人口,懲辦十個,天津三百萬人口,懲辦六個,石家莊市懲辦一、二個,小縣城懲辦一個,全國懲辦幾百個。懲辦時要開公審大會,群眾大會,徹底進行一次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拿國家的商品作武器,去謀求個人的方便,是不允許的,更不能拿個人“走後門”來的東西,去隨便換東西。現在,是國家有困難的時期,也是考驗每個工作人員的時候。要向所有的工作人員講清楚,不“走後門”的人,好的將來可以入黨,黨員“走後門”嚴重的要開除黨籍。“走後門”的人是和資產階級站在一起,不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而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當然更關心的是在《工農兵大學生》招生過程中有一些《走後門》的現象。先看一份文件《中共中央關於“走後門”問題的通知》1974年2月20日。文件內容: 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不少單位提出了領導幹部“走後門”送子女參軍、入學等問題。中央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認真討論了這個問題。中央認為,對來自群眾的批評,領導幹部首先應當表示歡迎。但是,這個問題牽涉到幾百萬人,開後門來的也有好人,從前門來的也有壞人,需要具體分析,慎重對待。當前,批林批孔剛剛展開,又夾著走後門,有可能衝淡批林批孔。因此,中央認為,這個問題應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政策,放在運動後期妥善解決。

當前批林批孔運動已經展開,主流是好的。各級黨委,首先是中央和省、市、自治區一級黨組織,應當繼續努力,放手發動群眾,加強學習,聯係階級鬥爭,兩條路線鬥爭的實際,認真地抓緊批林批孔。要注意不斷總結經驗,使批林批孔沿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深入開展起來。(這一文件發到縣、團級、可向基層群眾傳達)

請注意, 這份文件是文革小組"四人幫"主持下發的。當時最反《走後門》的也是最高層的領導是"四人幫"。他們沒有《走後門》。而且向毛澤東反映要求批《走後門》。197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以當年一號文件轉發了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批孔批孔”運動在全國展開。同一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一份退學申請報告》為題,刊出南京大學工農兵大學生鍾誌民的退學報告全文。姚文元親自寫了編者按,大讚其“向地主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展開了新的進攻”。4天後,《人民日報》再以頭版頭條刊出相關報道。一時間,退兵退學的風潮席卷而來。矛頭對準許多老革命老幹部們《走後門》。老革命老幹部們害怕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再次到來。紛紛反擊。

2月15日,毛澤東做出批示:“此事甚大,從支部到北京牽涉幾百萬人。開後門來的也有好人,從前門來的也有壞人。批林、批孔,又夾著走後門,有可能衝淡批林批孔。”中共中央下發了八號文件。由此,反“走後門”運動草草收場。

1972年,在文革後的大學招生工作在全國恢複。根據之前試點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經驗,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學製兩到三年。

陸軍第26軍76師的步兵班長、20歲的鍾誌民,請求其父、分管幹部工作的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鍾學林,幫他上大學。一開始,鍾學林不想搞特殊化,沒有同意,但經不住兒子的多次央求,還是給軍區政治部幹部科打了電話。鍾誌民得到了所在師的兩個推薦名額之一—這原本是需要基層推薦、師裏審批的,被南京大學錄取了。

因強調“文科要以社會為工廠”,政治係的社會實踐很多。1973年5、6月,他們去南京鳳凰山鐵礦搞“開門辦學”。期間,傳達了《毛主席給李慶霖同誌的信》。福建莆田的農村小學教員李慶霖給毛澤東寫信說,“當今社會走後門成風,任人唯親”。自己的兒子插隊後最起碼的溫飽都無法解決,反之,一些幹部子弟下鄉沒幾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幹回去了。毛澤東回信說:“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傳達時,群情激奮,讓鍾誌民頗感抬不起頭。

他的父親、時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鍾學林是行政九級幹部(十三級以上為高幹),每個月工資250多元,母親是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的正處級幹部,工資150元,家庭月收入是普通家庭的近10倍。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憑票供應的時候,他生活的軍隊大院卻有特供的物資,如肉、牛奶、巧克力等,敞開供應。軍隊高幹家庭住著獨棟的房子,配有專車。他曾有一塊400多元的手表,不小心弄丟了,他毫不在意,母親又給他買了一塊180元的。不但上大學,鍾誌民當兵,也是走後門的結果。

1968年10月,他從南昌第二中學畢業,上山下鄉去了江西瑞金縣沙洲壩公社。沒多久,全國征兵。他找了縣人民武裝部的一名政委,對方為他從另一個公社調來了一個名額(本來該社一社員已體檢合格,即將入伍),結果下鄉不到3個月,他就入伍了。其實不僅僅是特權階級,當時走後門已經是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大家都在說,對走後門一事的厭惡。他們並不知道,鍾誌民也是走後門來的。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剛到大學時,他曾想給部隊寫信,說“決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想到自己不是組織推薦來的,一直沒有勇氣寫。現在又聽到這麽多的議論,血氣方剛的他,第一次冒出了退學的念頭。“我覺得我還年輕,退學有什麽大不了的?既然人家都看不起這個事情,我就要站出來說,老子就是幹了這個事,但我承擔了,我改。”

對於退學之後去哪裏,鍾誌民卻有些茫然。他當兵也走了後門,要退就該退回到農村,但紮根農村之後,生活怎麽辦?而且,還有“個人問題”沒有解決。此時恰逢大一結束,鍾誌民特意買了一條煙和幾斤糖果,想去插隊的村子看一看,站在村口,卻無顏邁步。放假回家時,鍾誌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震動了全家上下。母親告訴他,這個認識是對的,但不同意他退學,認為影響不好,別的領導家的孩子怎麽辦?父親工作忙,隻跟他談過一次,認為“不一定退”。他則提出,幹部子弟不去農村,說明馬列主義都是說給別人聽的。父親無言以對,最後表示:“家裏出個把農民也好。”

大學二年級開學回校,鍾誌民變得沉默寡言,像總在思考些什麽。他終於想清楚了。1973年9月29日,是一個周六。他記得自己那天穿的是褪了色的軍裝,懷揣著寫在3張稿紙上的退學申請報告。這是頭一天晚上,他在宿舍昏暗的燈光下花了數小時寫出的。他感覺,自己心裏的想法“如同破殼的小雞”,躍然紙上。他在校園裏找到時任南京大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王勇,將報告交給了他。

很快,王勇找他談話,表示了三點意見:第一,他的問題發生在1972年5月中央19號文件(即《關於杜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走後門”現象的通知》)下達以前,不在退學範圍內,可以不退;第二,同學、教師對他反映比較好,沒有必要退學;第三,已學了一年半,再退回去對國家也是個損失。

最後鍾誌民選擇退學回到農村去。一年多之後,他學會了犁地,能挑重擔,一個月能掙幾百個工分。眼前的鍾誌民,曬得很黑,剃了平頭,非常瘦。穿著一件破軍裝,一隻褲腿挽到小腿上,腳下都是泥。“他已經一口土話,和當地人交流順暢。

1976年,文革結束。在清算四人幫時,有人提出反“走後門”是針對老幹部的,鍾誌民差點被打成“三種人”。好在,公社裏從農民到書記都為他說好話。他慶幸,自己每天低頭勞作,很少外出開會,沒有成為風頭人物,才能安全過關。

1977年,鍾誌民成了生產隊長,次年又當上支部書記。他過年常常陪著農民從初一喝到十五,喝到吐,仍然豪氣不減,在農民中很有威懾力。他帶著村民興修水利,一家一家地講願景。最後,兩千畝地實現灌溉,不再“靠天吃飯”。

“我看著老百姓能吃飽、有錢花,他們的命運開始得到了改變,這種感覺很好。”他告訴記者。也告訴子孫後代們。

一步步地,他成為共青團瑞金縣委副書記、書記,共青團贛州地委副書記、書記,中共南康縣委副書記。

如今的教育能出這樣的人才嗎? 和交白卷生一樣, 在資本主義的染缸裏也是成一個為自己家庭發財成資本家的。而如今的大學生們如何?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中樣板戲演出讓舊人換新人






《樣板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破除幾千年來舊中國的文藝主流始終以“帝皇將相、才子佳人、封建迷信、私情淫亂“等,占滿了在各種舞台上劇本小說各種各樣的藝術品中,而工農兵群眾低層人物均以愚醜暴民的反麵人物。而文革中的《樣板戲》正好給顛倒了過來,《樣板戲》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新時代的工農兵形象。《樣板戲》作為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製度下無產階級文化的遺跡,《樣板戲》為既有的文革研究增添了音樂形式這個“聽筒”。

作為“毛澤東的最後的繼續革命”等文革圖景的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的改革開放中的反例,一些學者對農村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足以證偽走資派右派們惡毒抹黑“文化大革命扼殺文化”的假設。

在農村,《樣板戲》的演出晚於城市,自1968年興起,隨樣板戲電影的普及而衰落。通過精簡配器,戲曲交響作品走向基層,提供了令農民耳目一新的經典劇目,在最廣闊的鄉村踐行了空前絕後的社會主義教化,其影響經久不衰。

高默波聚焦江西波陽一個村莊的變遷,發現樣板戲演出是高家村初次接觸劇場性的集體觀演。

農村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是生產隊為樣板戲演出提供資金,並為參演農民記工分,調動了基層文藝骨幹的積極性。

沙垚在對陝西皮影戲的田野調研中發現,以盈利為目的、非樣板戲的其他劇目雖也由人民公社自籌經費,但按照副業收入來管理分配。由縣文化部門進行文化統籌,突出樣板戲,兼顧民間形式,既限製了鄉村講唱形式中最賣座的“三俗”內容,又照顧到農民藝人開展文藝勞動的積極性。

以人民公社和生產隊為製作單位,農民自行對演出資金和場地進行物質調配,這些文化活動既因地製宜又自給自足。

張麗軍以山東壽光莊戶劇團為案例,對地縣以下地區樣板戲的群眾參與做了問卷統計,發現突出樣板戲的農民文藝在人民公社條件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活躍度。

對文革曆史負麵材料的過度曝光,固然是為了反複證實“曆史終結論”和文革失敗的必然性;但正視文革的種種教訓,也是此刻這個“曆史終結論”終結之時,我們所麵對的重要課題。

如何擺脫“毛澤東的最後的繼續革命”的總體圖景,還原文革“派性”的真相並分析其流變?

發現樣板戲研究的成果可以為政治研究中的“派性”考察打開思路。

縱觀樣板戲研究,它雖是以文化為中心的文革研究,但從文藝領域向政治領域突破的嚐試從未中斷。

近來學界對文革時期的文化生產的討論已拓展至視聽層麵。彭麗君聆聽了1974年李一哲《關於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這張大字報張貼前後錄製的粵劇版《杜鵑山》,指出其中西混編的配樂形式是一種烏托邦運動破滅之際的離經叛道。

在文革時期樣板戲的評論文章中,“洋為中用”被反覆強調,而“後文革”的樣板戲研究者往往忘卻了這一點。

實際上,七十年代中國興起了一股學習西洋樂器和外語的熱潮,“中國比任何國家有更多的李斯特”。有識之士如John Winzenburg 注意到四十年代猶太音樂家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 ,1894-1965)編創之音樂劇《孟薑女》的“京劇交響化”與樣板戲的相似之處。

Barbara Mittler 也在對《智取威虎山》戲曲交響化的分析中注意到觀演中樣板戲的模式化與多元性並存的開放性。

這些研究反過來證明,粵劇《杜鵑山》的音樂特點並非地方特性,恰恰是地方劇團學習樣板戲的結果,是“革命/禮樂”向地方傳播的案例。

因此,“邊緣”、“民間”、“地方”、“異端思潮”的所謂“文革主體”在“反叛”中央的過程中創造出新形式,這類說法值得商榷。

反觀文革的“派性”問題,在文化大革命中,以“四大自由”(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為武器,從下列三個方麵決定了“派性”這個流動的象征形式:

一是“約定俗成”,例如文革中的群眾對多元性(革命)和正統性(禮樂)的好惡,具體體現在血統、階級、親疏、專業和閱曆等方麵的傾向性。

二是文革運動中的主體性,例如群眾在前述之革命/禮樂的傾向中做出的“敵友”區分(文革中的“逍遙派”通常主觀上拒絕判斷“敵友”,躲避或放棄自己的傾向性)。

三是“敵友”區分後進行的實踐,例如“隔離”或“聯合”這兩種做法。造反派組織的參與者自身往往在出身等方麵更多元,易傾向於在運動中推動“聯合”,取消身分差異,不斷“拉人”。

而保守派組織的參與者,通常在出身上更單一,他們傾向於在運動中不斷辨別“差異”,唯身分論,采取“隔離”手段,不斷“踢人”。總之,“派性”是流動的象征形式,它不是固定的判斷,其實踐隨文化革命的形勢不斷變化。

因此,樣板戲的目標,正是要宣傳“隔離”、“聯合”的辯證法,教育群眾如何吸取“武鬥”帶來的“血的教訓”(如《杜鵑山》中一段核心唱段的標題),在瞬息萬變的革命形勢中不斷辨別“敵友”。

以上,將“文化”、“政治”兩方麵的研究聚集起來,我們看到,“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規定性。

“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這是文化大革命的舞台規定性。

文革中,在舞台藝術領域,“文化革命派”拒絕塑造無差別的群眾,通過顛倒舊的等級,讓無產階級的“新君子”登台。

在那個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時代,隻要樣板戲演出每天進行,舊人成為新人,“底包”、“角兒”互換,“龍套”爭做“主角”,知識分子下鄉勞動,工農兵上大學??凡此種種,並非封建等級製的回潮或“政治名分”的爭奪戰,而是群眾在毛澤東所確立的、文化大革命這個“規定情境”91中的“即興發揮”。

對於招致“武鬥”的“派性”,具體某派或某人,出於各自的透視單點,體驗到對立麵的“人格化力量”之時,也極易深陷其中,無法對眼前的“再現”做出反思。

後文革時期的“傷痕文學”、“後悔史學”是對“再現”的不斷回放。

“派性”至今連綿不絕,甚至影響了對“派性”的研究。

對此,這裏不展開論述。概言之,“派性”頑強的生命力來自群眾運動本身,“派性”的曆史恰恰說明:無產階級文化從來不是在任何“無菌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一切“新人”的誕生都須“經風雨,見世麵”。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台上再現“新人”易,台下“新”人難。

文化革命的勝利,不僅需要克服技術局限和理論難題,更在於將資產階級“新青年”教育成社會主義“新人”。

安舟認為,無論蘇聯還是中國,“技術官僚”這一文化的“新階級”不是共產主義革命家處心積慮培養出來的。

在中國,文化的“新階級”被毛澤東稱作“意識形態工作者”。

“意識形態工作者”這個術語來自毛澤東在1968年8月31日給《上海工人技術人員在鬥爭中成長》加的按語。

這個群體包括了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工作者、文學家、藝術家和理論家在內。

五四時期,“意識形態工作者”尚處於感性認識階段,是“自在的階級”,將來自古代或外國的要素運用於新文化的創造。

延安時期,他們是無產階級曆史任務的同路人,保持了其“自在”的狀態。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各類協會和單位中,他們成為知識分子階層,其中有一小部分是“三名三高”,最頂端是“文化官僚”。

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群體被塑造為具有“無產階級認同”的“自為”的階級,即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工作者”。

文革時期,對“意識形態工作者”中的“新人”的塑造是建構無產階級文化的題中之義。文

革研究者鄒讜認為,宏觀的政治轉型需要微觀的理論調整和文化策略的輔助,以“組織社會進程和心理進程的樣板”。

在微觀層麵,文化大革命以相對而言較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廣闊深遠的“新”人效果。

結合黨史、單位體製、家庭關係等等,才能看清文化知識分子從被動到主動、從被迫到自覺、從客體到主體的心路曆程。

文革前的“文化官僚”被“打倒”,藝術工作者的個人使命感和自上而下的政治運動這二者的同一化,催生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意識形態工作者”這一群體。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作為“意識形態工作者”的文化知識分子被作為“技術官僚”的科技知識分子邊緣化;“文化官僚”雖回到原地,卻失去了“十七年”中掌控的政治資本。

“技術官僚”這一新階級的誕生,是文革結束後新生的政治精英與文革前的舊知識精英的合流而成的。

安舟強調新、舊精英,文化、政治資本等方方麵麵的“一分為二”。

相較而言,更側重於文化革命的總體性中,文化與政治的“合二為一”,關注在“新”人的、廣義的文革劇場中,流變的人民內部矛盾如何艱難地達成均勢。

概言之,作為禮樂革命最新形式的文化大革命最終指向“花部”的“聯合體”,那是全球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生產者的自由聯合——一種未完成的革命禮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