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井崗棄攻城擴建農村根據地

(2020-10-18 11:11:42) 下一個

上井崗棄攻城擴建農村根據地


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思想,形成於井岡山鬥爭時期,對於中國革命意義重大。1928年12月10日,由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平江起義的紅五軍主力700餘人來到井岡山。紅軍兩大主力的會師,使得井岡山地區的工農武裝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蔣介石國民政府大為不安,遂調動湘贛兩省6個旅約3萬兵力,以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何鍵、金漢鼎為副總指揮,於1929年1月1日分5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會剿”,聲稱要把紅軍“一網打盡”。湘贛兩省“圍剿”軍隊對井岡山實行了嚴密的封鎖,紅軍的物資供應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時近隆冬,天寒地凍,有的指戰員還穿著單衣草鞋。

麵對這種嚴峻的形勢,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澤東在寧岡縣柏露村主持召開了前委、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以及各縣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經過討論,決定采取“攻勢的防禦”方針:第三十團和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由彭德懷、滕代遠指揮;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主力出擊贛南,以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紅四軍朱毛紅軍主力和毛澤東離開井岡山。紅四軍在南下過程中多次遭遇危險。在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劫難之後,終於到達原來預定會合的地點——項山羅福嶂後,召開了一次前委會議,並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全軍向吉安東固前進,設法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聯係,先在那裏找個安身之地,再尋機西渡贛江打回井岡山去。正是這個重要的決策,才導致毛澤東後來有了創建中央蘇區的戰略構想,並得以實現。毛澤東當時的動機就是先落腳找一個安身之地,這一點和他在秋收起義失敗之後選擇井岡山落腳是同一個道理。

在東固山,紅二、四團向紅四軍贈送了幾千銀元、金條及彈藥,紅四軍則回贈了兩挺機關槍和一門迫擊炮,老百姓送飯送菜、送魚送肉,讓紅四軍官兵在東固得到了離開井岡山以來最好的休整和補給。不久後,傳來了井岡山第三次反“會剿”失敗,井岡山失守,彭德懷紅五軍撤離的消息。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後,遂決定放棄紅四軍重回井岡山的計劃,轉而尋找新的落腳點。紅四軍從井岡山下來一直到東固會師後,1929年3月上旬第一次進入閩西,11日晚到達長汀西南的四都,還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這就是著名的長汀大捷,一個偉大的具有曆史意義的戰略構想和決策在長汀誕生了。

當時井岡山雖然已經失守,但地方黨組織和群眾基礎尚在。所以一方麵,毛澤東讓剛剛趕來會師的彭德懷紅五軍重新去奪回井岡山,鞏固原有根據地(後來井岡山根據地由於種種原因得而複失)。另一方麵,紅四軍前委決定在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期,在閩西、贛南20餘縣的範圍內,用遊擊戰術來發動群眾公開割據,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政權,並以此割據和湘贛邊的割據連接起來,形成一堅固勢力,以此作前進的根基,因此,紅四軍會同贛南、閩西的地方黨組織和革命武裝,逐步開辟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根據地。這是紅四軍前委下山後遇到新情況後提出的新任務。這就像一盤圍棋,毛澤東成竹在胸。它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大格局。 

可以說,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客觀上確實開辟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東固會師前的一路轉戰和到達東固革命根據地後的所見所聞,使毛澤東萌發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須建立更大範圍的革命根據地,以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態勢,最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思想,這也是毛澤東一貫的堅持理論聯係實際思想的新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的形成,正是毛澤東離開井岡山的偉大之處,也是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南下最偉大的收獲。至此,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已經成熟、成型。不久之後,一個以瑞金為首都的中央蘇區紅色政權誕生。而後從瑞金經過長征到延安,再到西柏坡,一路走來,直至新中國的誕生,最終收獲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成果。

政治建軍、支部建立在連隊上、黨指揮槍、整肅軍閥作風……古田會議決議裏邊的這些內容,似乎都是老生常談,但這樣一段珍貴的曆史卻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廣為人知。尤其是在今天的年輕人群體當中,很多人對這一段曆史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朱毛之爭,不知道二月來信,不知道九月來信,不知道毛主席的建軍思想,不知道共產黨的建軍思想,更不知道這些思想是怎麽來的。人們常常驚歎於毛主席有何種力量可以將千百萬老百姓凝聚在一起?為何那些地主家的丫鬟、辛苦種田的佃戶、做小買賣的商販、工廠裏沒日沒夜做工的工人、被抓壯丁逃回來的士兵、念過幾年書的小知識分子都聽毛主席的話?  毛澤東創建並領導的這支由工農革命軍改編後的紅四軍,  他們為何可以變成一支擁有鋼鐵一般紀律的人民軍隊?

古田會議揭開了這個謎團。為什麽這麽說?   是因為這支軍隊有共產黨的領導,而共產黨是為窮苦大眾服務的黨。紅軍離開井岡山進了閩西,手頭隻剩3000多人,但問題卻不少。

朱德帶來的老兵,上戰場英勇,在根據地卻抽大煙、打人;從莫斯科回來劉安恭,腹中有一肚子知識理論,卻也隻是理論,僵硬的很,不聽朱毛勸阻,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林彪雖英勇善戰,但政治見解還嫩得很;  當政治部主任的陳毅也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在朱德和毛主席中間無原則地扮演和事佬,被毛主席批評“沒有立場”……

這支隊伍到底怎麽帶?    曆史上,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黨內、軍內爭論到焦點之一,就是建設一支什麽樣的軍隊?   包括紅軍除了打仗之外,還要不要做群眾工作?要不要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要不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建立根據地?等等。

在這些問題上,朱老總和毛主席有很多衝突,誰也說服不了誰。正值盛年的朱老總,總是一臉嚴肅、緊鎖眉毛,教書先生模樣的的毛委員總是磨破嘴皮子、心裏幹著急。兩人動不動就要吵起來,而最後的結果是,毛委員被自下而上地選下去了。改做地方工作的毛澤東,生了一場大病,反複發作,遷延不愈,披著被子哆嗦成一團。

另一方麵,毛委員的離去,反而凸顯了他才是紅四軍真正的靈魂。失去了毛委員的紅四軍,出現了“人心渙散,隊伍不好帶了”的情況。後來,僵硬然而英勇無畏的教條主義者劉安恭同誌在戰場上犧牲了,朱德陳毅費盡力氣,隊伍越來越難帶,又在軍事上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中央決定毛澤東“仍為前委書記”的“九月來信”,才有了朱德、陳毅聯袂迎接毛委員重返紅四軍,也才有了毛委員整軍方案的提出和“古田會議”的召開。

古田會議決議係統總結了自1927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創立紅軍的鬥爭經驗,強調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黨和軍隊,劃清了人民軍隊同舊軍隊的界限,確定了無產階級的建軍路線。這支隊伍也終於被注入了不死的靈魂。珍貴的曆史需要我們銘記,更需要人們找到曆史在當下的意義。

毛委員在“前委書記”一職被選下去,跑到上杭來當教書先生的時候——
毛委員問一群農民家的孩子:你們知道什麽是“人”嗎?一個孩子回答說:地主是人,媽媽說我們是牛馬,奶奶說我們牛馬都不如。而且,這個孩子穿的是奶奶的衣服。他說:以前媽媽沒跑的時候,我們三個人穿,現在我和奶奶穿。很心酸,讓現代的年輕人看來不可思議。

在印刷廠,許多女工在做活,毛委員跟他們聊天,其中一個說自己被公公賣到了廠裏做工。在當時,這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同為女性的現代中國婦女們在聽到她悲慘的命運的時候,心裏也是很傷心。除了社會的壓迫,婦女還要無奈地承受著來自男權的壓迫,她們的仇恨更深,生活更苦。

紅軍從哪裏來?   就是從這些窮苦人家中來。

新中國從哪裏來?    就是從這些窮苦人家的反抗中來!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在哪裏?   就在這些窮苦老百姓身上,

過去如此,  現在和未來也應當如此!  才是真正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還有一個是當時想跟著紅軍走,卻在毛委員的勸說下留在家鄉教了窮苦人家一輩子書直到老去的女教師;   一個是裁縫林師傅跟著紅軍隊伍去了,還讓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跟著參軍了,在戰爭中,這位裁縫和他的三個兒子全部犧牲,最小的四兒子最終跟上了紅軍的隊伍;   最後一個是影片中的小軍號手在最後一幕以一個老人的姿態出現在古田會議舊址前麵。這三個人的命運,生動地詮釋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人民才能團結起來;  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 人民才願意跟著毛委員鬧革命;  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人民才如此擁護共產黨!   這就是古田會議在當下的意義:古田會議可以讓千萬共產黨員找到初心——為人民服務!   為全天下的勞苦大眾服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