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鬥爭不是毛澤東共產黨的專用工具

(2019-09-25 05:48:59) 下一個
鬥爭不是毛澤東共產黨的專用工具
 
 
 
有矛盾就有鬥爭,   而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麵都有其特點。具體表現在:每個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於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也稱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發展表現為不同的過程,根本矛盾是貫穿於過程的始終並規定過程的基本性質的矛盾;各種矛盾及矛盾諸方麵在矛盾總體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現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的區別;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複雜性,矛盾解決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它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又是科學的認識方法。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全麵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不僅是理解和解決具體矛盾的出發點,而且是理論聯係實際的方法論基礎。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構成事物的多種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麵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這種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這就是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具體來說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體係中,主要矛盾是居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則是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
 
有矛盾的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不論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對立的雙方中總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成為矛盾主要方麵;與此相應的便是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麵。
 
有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義: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就是貫徹和體現了這一觀點和方法。
 
漢語中的《矛盾》一詞來源於古代,   據說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那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讚他的盾的堅固:“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一會兒又讚美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麽都刺得破的矛,這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所以這就是自相矛盾。矛和盾,  比喻言行自相抵觸,矛盾百出。辯證法上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部各個對立麵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係。
 
以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還存在同一性和鬥爭性。在唯物辯證法中,即對立統一,指事物內部各個對立麵之間的互相依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 形式邏輯中指兩個概念互相排斥或兩個判斷不能同時是真也不能同時是假的關係。
 
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狀態,“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實體,它在本質上屬於事物的屬性關係。這種屬性關係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係,這種特殊的關係就是“對立”,正是由於事物之間存在著這種“對立”的關係,所以它們才能夠構成矛盾。
 
有矛盾的雙方就會產生互相衝突,矛盾的一方力求戰勝矛盾的另一方:即現實人類社會中的階級鬥爭或是每個人的思想鬥爭又或是多數人跟歪風邪氣作堅決的鬥爭等等。  現實人類團體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們用說理、揭發、控訴等方式打擊少數的敵對分子或壞分子:開鬥爭會。又例如年輕人努力奮鬥:為建設美好的未來而鬥爭。 假如遇到各種自然災害人為錯誤時,  人們極力追求或是盡力謀求將事辦成又或是力求提高單位麵積產量作出的鬥爭。 當然遇到敵對勢力時雙方各自都為某一方鬥爭。當雙方力量相當時就處於對抗階段亦為冷戰而鬥爭。受害人可以向有關機關或公眾陳述受害經過,請求對於加害者做出法律的或輿論的製裁而鬥爭。可以有控訴某組織控訴某個人而鬥爭。人與人之間因產生的矛盾而采用的鬥爭,  如用說話或做一些事情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又或是用嚴肅的口氣批評對方等的鬥爭。人民群眾對政府或執政者的不滿上街示威抗議罷工罷課罷市等的群眾運動更是一種鬥爭。
 
因而鬥爭不是毛澤東共產黨的專用工具。古今中外何時何刻鬥爭停止過?  美國的川普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沒有鬥爭嗎?  就是古代皇帝的後宮裏也鬥爭得死去活來翻天地覆有電視連續劇證明,   更何況階級之間敵我之間黨派之間國與國之間?  但相比較蔣介石國民黨的"寧可錯殺一千也決不放過一個"的暗殺明殺統統不問青紅皂白的亂殺的鬥爭方式來,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要克製和自信得多。而蔣介石國民黨內部也是鬥得你死我活暗殺明殺不斷。而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內也是多少次的路線鬥爭反右反極左鬥爭你下台我上台不亦樂呼。
 
毛澤東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進行不懈鬥爭的一生。毛澤東從小愛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中國古代傳奇小說。這些閱讀初步培養了毛澤東的鬥爭意識。目前看到的關於毛澤東對鬥爭的論述文字,最早應是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的日記中寫的那段著名的話:“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這裏的奮鬥雖然具有鬥爭的含義,但體現的更多還是“恰同學少年”式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和“到中流擊水”。
 
自從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走上革命道路之後,毛澤東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鬥爭曆程,並有了對鬥爭的論述。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首次論述了“革命鬥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澤東開門見山地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如何鬥爭呢?麵對當時黨內的右傾錯誤觀點,毛澤東提出了鬥爭的方式方法:“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雖然這裏沒有“鬥爭”一詞,實際上“革命”就是鬥爭的代名詞。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1927年舉行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是一個對中國革命有著極其重要意義的論斷。這裏雖然也沒有“鬥爭”一詞,但其精神實質已經含有“武裝鬥爭”的鮮明指向。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領導秋收起義,就是武裝鬥爭的實踐。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受挫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後,於1928年11月25日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標題就是《井岡山的鬥爭》,文章的內容全部圍繞“鬥爭”而展開,充分體現了武裝鬥爭、土地革命(鬥爭)的實質。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對鬥爭的論述,已經隨著形勢的變化,涉及麵越來越廣,針對性也強了。在1929年12月底召開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主張要對紅四軍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進行鬥爭,他說:
“紅軍黨內對盲動主義已經做了鬥爭,但尚不充分。”
 
又比如針對黨和紅軍內的教條主義,毛澤東主張《反對本本主義》,這裏的“反對”其實就是“鬥爭”,即要與本本主義不注重調查研究的壞作風進行鬥爭,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在長征前夕,他還針對中央蘇區一些地方蘇維埃政權中的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了批評,提出要對官僚主義作風進行鬥爭,具體體現在1934年1月27日寫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
 
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時期,也是毛澤東對鬥爭論述最豐富的時期。麵對抗日戰爭爆發的形勢,毛澤東提出全黨同誌要注意鬥爭策略,他指出:“無產階級要取得勝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黨——共產黨的鬥爭策略的正確和堅決”。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開展鬥爭的一條基本原則,“要勝利就要搞好統一戰線,就要使我們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敵人”。“統一戰線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毛澤東對武裝鬥爭的曆史地位進行了論述,在1939年10月4日寫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對於黨的自身建設,毛澤東也用鬥爭進行了論述。比如《反對自由主義》中,毛澤東指出,“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鬥爭”,來克服黨內的自由主義,“每個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應該拿起這個武器”。要通過鬥爭,清除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等不良作風,達到實現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針對一些人“在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並沒有完全入黨”的問題,提出“需要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鬥爭”,並且要求大家“積極起來參加這個鬥爭”。
 
毛澤東還很講究鬥爭藝術。毛澤東論述了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既講團結又要鬥爭的辯證關係,在《又團結,又鬥爭》中指出:“統一裏有鬥爭,天下萬物皆然。如果有人認為隻有團結而沒有鬥爭,那他就還沒有學通馬克思主義。統一與鬥爭是統一戰線的兩個基本原則,那末這兩者是不是半斤與八兩呢?或者說鬥爭更重於統一呢?回答都是否定的!”
 
1940年3月,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他又提出“在抗日統一戰線時期中,鬥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鬥爭的目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對於國民黨頑固派,毛澤東提出了靈活的鬥爭原則,他指出,同頑固派鬥爭,必須注意下列幾項原則:第一自衛原則,第二勝利原則,第三休戰原則,就是“有理、有利、有節”,這樣“就能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就有爭取時局走向好轉的可能”。
 
要贏得革命的最後勝利,一定要具有勇敢的鬥爭精神。毛澤東在《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中論述指出,“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從執政黨的立場和角度,對鬥爭進行了許多新的論述。1951年11月20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轉發東北局關於“三反”報告的批語寫道:“在此次全國規模的增產節約運動中進行堅決的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鬥爭。”這裏的“鬥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對於貫徹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毛澤東決心通過“三反”鬥爭,懲治和克服黨內已經滋生起來的腐敗現象。毛澤東像指揮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一樣,親自部署指揮“三反”鬥爭,他要求從中央到各省市,從各大軍區到各級軍區,“立即抓緊三反鬥爭,縮短學文件的時間(有四五天就夠了),召開幹部會,限期(例如十天)展開鬥爭,送來報告”。毛澤東不僅關注經濟政治軍事領域中的形勢,而且對於文藝界的情況也十分關注,對於《紅樓夢》引起的爭論,毛澤東從鬥爭的觀點去解釋,認為對它的研究不是純學術問題,這裏涉及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還是資產階級觀點指導社會科學研究,要全黨予以重視。1957年3月17日晚上在天津市黨員幹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毛澤東說:現在,階級鬥爭這件工作基本上結束。毛澤東還說:“我們全黨要來搞建設”,   “要率領整個社會跟自然界作鬥爭,要把中國的麵貌加以改變。”
 
這就意味著鬥爭的對象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轉變,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將貫徹落實八大路線,履行執政黨的使命。可惜的是,由於對整風運動形勢的判斷錯誤,導致了後來反右派鬥爭擴大化,並且改變了八大關於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而把階級鬥爭作為主要矛盾。之後毛澤東論述了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鬥爭,對黨內的官僚主義、腐敗行為的鬥爭,等等。總之,“鬥爭”一詞應屬於毛澤東中論述比較多的一個概念,這既象征了毛澤東的曆史特點,也體現了毛澤東的鬥爭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