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拔過雞毛挺過梁 — 從華人政治曆程解析挺川運動

(2017-02-04 13:46:52) 下一個

 

筆者按:

剛剛過去的2016年,“大選”和“川普”成了華人政治圈的兩個最熱門詞匯。華人,尤其是第一代大陸移民,參政議政的踴躍性前所未有,但同時帶來的分裂內鬥也空前激烈。鑒於相當一部分華人在此次大選中都是首次參政,筆者認為有必要寫這篇文章,通過回顧我所知道的曆史,幫助他們理解近年來華人政治的進程,並以此透析挺川運動的來龍去脈。此外,筆者作為2013年“119”遊行某地的組織者之一和其他若幹次政治活動的參加者,願意在此分享自己的經曆和思考,謹供關心華人政治未來的廣大同胞參考。當然,我沒有上帝視角,這些關於曆史的敘述都是站在我個人視角的管中窺豹。如果有人對這這段曆史有不同的觀察和解讀,那麽歡迎分享和討論。與多數一代華人不同,我一直反對川普,可能與不少讀者的立場有差異,但我敘述曆史事件的時候,盡量不摻雜個人立場地描述我所看到的事實,從而盡量做到中立。

 

一、背景

華人政治活動的曆史,如果要從頭講起,大概從兩百年前第一批華人來到美國的時候就開始了。被稱為“華人的馬丁路德金”的早期政治人物王清福,1867年來到美國的,是我們華人政治運動的先驅。曆史上華人長期遭受係統性的歧視和迫害,但我們的抗爭也一直在持續。1882年出籠的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經過六十多年的抗爭終於在一九四三年被廢除。 60年代由黑人領導的平權運動的勝利,打破了壓在華人和其他少數族裔 頭上的政治枷鎖,加上80年代後大量湧入的高學曆技術移民,使華人的經濟地位迅速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還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對華人的歧視言行時有發生。

 

二、反歧視

近年來我所親曆了一些新華人政治運動,像2013年針對ABC電視台主持人Jimmy Kimmel在一個節目中煽動對華人的種族仇恨和暴力,全美許多城市的華人在11月9日組織了遊行示威,所以又稱為”119”。那時候微信還不太流行,公開發言往往用mitbbs,群體內部討論用Gmail的郵件群發或小組,文件分享用Google drive。那時候,至少在我所接觸的參與者裏,很少聽到關於兩黨政治的討論,沒有人把這個事件上綱上線成民主黨或共和黨歧視華人的問題,大家的出發點很單純:就是反對種族主義,反對針對華人的歧視。這次全美遊行被認為是新華人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維權活動,刺激甚至催生了後來更大規模的華人政治活動。當時,很多參與者都感到很自豪,認為過去這麽多年老華人沒有做到的事新華人終於做到了。

 

三、黨爭

黨派政治成為新華人政治活動的主題,是從2014年加州的民主黨在州議會提出了稱為SCA-5的提案,要求恢複在加州的公立大學錄取中考慮種族開始的。SCA-5被認為對華人入學不利。而加州的華人民主黨議員投了讚成票,引起了加州甚至全美華人的憤怒。就是這個時候,黨派問題開始成為新華人政治的核心問題。顯然,對這些華人議員來說,他們首先是民主黨,然後才是華人;民主黨讚同他們就讚同,至於他們是否權衡過對華人的利弊,我們則不得而知。華人奮起抗議,做了許多事,組織集會,聯係議員,當時mitbbs的San Francisco版和其他一些版麵也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的結果很可喜,兩名民主黨華人議員反轉了立場,這個提案也沒有通過。

但是,這個關於華人政治和黨派的故事還沒有結束。首先,這件事讓許多華人認為:華人政客並不一定代表華人的利益;他們往往把黨派放在第一。民主黨政客當然對此有一套不同的說辭,但這不是我要敘述的重點,就不展開了。其次,許多華人由這件事得出結論:長期以來華人支持民主黨是不對的,因為民主黨損害華人利益。Mitbbs上的“美國新聞”版麵的網友甚至喊出了響亮的口號:“華人民主黨還是人嗎?”,這句口號一直喊到2016年的大選,甚至至今還在喊。反對SCA-5的華人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發生,采取的策略是:在加州甚至全國,與民主黨徹底決裂,全麵倒向共和黨。還有一句響亮的口號:“選黨不選人”,就是說凡是民主黨政客,無論白人華人好人壞人,都不能選;哪怕共和黨的候選人是個豬,也要選共和黨。該口號所代表的投票策略在反SCA-5後的2014年中期選舉中得到大力實踐,包括加州在內的一些地方的華人動員了許多資源,大力支持所在選區的共和黨議員候選人。這個口號也是一直喊到最近的2016年大選。華人支持川普的可以粗略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心喜歡川普的,其中極端一點的就像當年的紅衛兵,誰敢批評川普就砸爛誰的狗頭;另一種是雖然不怎麽喜歡甚至有些討厭川普,還是要“捏著鼻子”支持他,因為“哪怕川普是個豬,也比民主黨上台強”。

 

四、揭批民主黨

雖然在那些“選黨不選人”的華人看來,讚成SCA-5的華人民主黨是把一黨之私置於華人公益之上,但之後兩年多的發展表明,他們並不比那些被他們批判的民主黨人高明或高尚。在倒向共和黨的輿論下,新華人社區展開了對民主黨的“大批判”,頗有中國毛時代階級鬥爭的風範,隻是階級替換成了黨派。判斷一個華人政客或名人好壞的標準,不再是他做過什麽,而是他支持哪個黨,就好比一個地主階級的人一定是壞人,他以前即使做過好事也不許再提。甚至在一些中文網絡社區裏,辱罵民主黨華人政客,成了新的“政治正確”。而且,與毛時代控訴地主罪行類似,民主黨被控訴的“罪行”也是真真假假

“控訴民主黨罪行”的風潮帶來的一個輿論風氣,是對更早的華人政治的全麵否定。根據控訴者的說法,民主黨在曆史上的罪行之一,就是欺騙華人選民;而過去的華人尤其是老華人的弱點,則是愚昧無知,從而長期被民主黨輕易欺騙。基於以上論點,新華人的政治策略當然就是,把一切舊的都丟棄重來:民主黨太邪惡,我們就換成共和黨;某些華人群體太愚昧,就與他們劃清界限,我們自己玩。這個策略實行起來似乎毫不費力,因為之前提到過的華人社區的曆史撕裂,給“破舊立新”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事實證明,對於華人社區來說,否定曆史的政治哲學並不成功。老華人社區有的問題,新華人一樣有;過去的華人民主黨有的問題,現在的新興華人共和黨豈不也有?過去民主黨欺騙華人選民的行為確實存在,但現在的華人共和黨就沒有欺騙選民的?那些對民主黨不分青紅皂白的造謠抹黑,那些大選期間在挺川微信群裏四處流傳的劣質謠言,被揭露得難道還不夠嗎?至於選民,我也看不出那些連“希拉裏信邪教拐賣兒童”的微信謠言都大肆傳播的新華人有什麽資格嘲笑或指責那些所謂“抽鴉片留辮子”的老華人愚昧無知。在此,我無意臧否兩黨,更無意給民主黨塗脂抹粉,要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我們華人當然要正視社區存在的問題並尋求進步,但無論是割裂曆史,還是訴諸黨爭,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曆史,華人社區也不例外。如前所述,華人政治的曆史幾乎和華人在美居住的曆史一樣久遠,華人社區並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是政治上的一張白紙。

 

五、曆史的意義

說到這裏,就專門穿插一段,講講為什麽我們要談論曆史。曆史是有慣性的,現在社會上的許多現象,縱觀曆史都有其因果,如果不了解曆史,就無法理解一些社會現狀。先說,短時間尺度的曆史,比如我們在談的新一代華人政治近幾年的進程。如果你這次大選是第一次參與政治,對之前華人社區的事情不了解,讀了之前我們談的幾段內容,也許能幫助你理解為什麽你看到的一些人和事情是這個樣子。無論是119還是反SCA-5,還是其他一些我們限於篇幅沒有提到的華人政治活動,每次政治活動都會產生一些或大或小的華人組織。如果你在微信上加入一些議政群,打聽一下也許會發現這個群裏的人是通過前些年哪次政治活動組織起來的。如果你以前參加過政治活動,甚至能發現這次活動遇到的某個人在以前的某次運動中與你共事過。在微信以外的世界,那些新老華人社區各種山頭林立的組織,也各有各的故事,這個涉及的時間尺度就更長了,因為前麵說過,打美國有華人那會就有華人政治了。近年曆次華人政治運動,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都有參與者甚至組織者自吹這是華人曆史上開天辟地的“第一次”。對此,我們隻能嗬嗬一笑:你以為是第一次,是因為你對曆史無知。

曆史的意義,在更大的美國社會也是同理。理解美國社會的問題,往往要推到比較大的曆史尺度,有的能推到1965,有的能推到1865,有的能推到1776,甚至如果你願意,也能找到一些事情能往上一直推到1492。對於我們華人尤其關注的種族問題,研究起來更是離不開曆史。為了照顧不同立場的群友的情緒,我盡量使用中性詞匯,說到這裏我也不想提什麽歧視和迫害,我們就這麽說吧:曆史之所以在理解種族問題中如此關鍵,是因為美國幾百年的曆史是一部種族衝突的曆史。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他們喜歡講:美國的某個現象,我不理解,我不喜歡,所以我就要跟它作對,要采取怎樣怎樣的非常手段把它消除。而事實上,這些問題要透過複雜的曆史才能理解,不喜歡也很難改變得了。如果哪個政客許諾能怎樣怎樣就把這個問題輕易解決,他十有八九是騙子。順便說一下,曆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可逆,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應當對開曆史倒車的行為慎之又慎。如果有個政客對某一個群體的選民許諾,他三下五除二就能讓這些人回到多少年前過從前的好日子,他肯定也是騙子

 

六、聲援梁彼得

回到正題,繼續說近幾年華人政治的曆程。2014年反SCA-5和中期選舉之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15-2016年的聲援梁彼得(Peter Liang)運動。梁是紐約市的警察,在2014年底執行巡邏任務時失誤開槍,子彈射到黑暗樓道裏的牆上,反彈後打死了一個叫Akai Gurley的黑人。這件事情聽起來匪夷所思,所涉及的社會背景也很微妙,牽扯到警民關係和種族問題,在此就不展開了。長話短說,法庭對梁彼得的判決被認為不公正,於是紐約當地的華人在2015年就開始數次組織遊行等活動抗議司法不公。後來,全美許多地方的華人也開始參加進來,並在2016年2月20日各地同時舉行了大遊行,這次挺梁運動因此也被稱為”220”。挺梁運動區別於之前的華人運動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微信扮演的重要角色。挺梁發生的時候,微信在美國華人當中已經相當普及,自然而然成了首選。比起以前華人使用的聯絡工具,微信似乎受眾更廣,信息傳播更快,群組功能也更強。結果是,挺梁參與者人數明顯超過之前的華人運動,很多從前從不參與政治的華人也加入進來了

 

這裏有兩個小插曲。第一個是紐約市有個民主黨的華人政客叫陳倩雯(Margaret Chin),號召起訴梁彼得,引起華人憤怒。陳後來在華人社區的壓力下倒戈為梁求情。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耳熟吧,是不是跟前麵說的加州華人民主黨議員支持SCA-5差不多?但並不是所有華人民主黨都像陳倩雯一樣曾站在梁的對立麵。聯邦眾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和紐約市前官員劉醇逸(John Liu)公開站出來挺梁,他們當然也是民主黨。由此可見,近幾年流行的用黨派判斷人的風氣是多麽荒唐。另一個小插曲是各地的華人串聯起來要策劃全美遊行的時候,某2013年由於119出名的華人活躍分子突然由反對遊行轉變為號召遊行,並自封“總指揮”。這種投機行為並不被各地華人接受,尤其是紐約華人,將此人痛斥一番並踢出微信群。然而,此人之後也繼續保持政治活躍,並在後來的華人挺川運動中成為領袖,當然這是後話了。

 

七、組織特點

之所以要講這個“總指揮”的小插曲,是為了借此說明近年來華人政治運動的組織形式的特點:自下而上。挺梁的事情最早是紐約市的一些華人在做,後來越來越多的當地華人加入他們,再後來全美其他地方的華人也各自在當地組織。其他近年的華人集會遊行,包括前麵講過的119,一般也是類似的形式:在全美主要州的大中型城市,以城市為單位,每個城市的華人成立領導小組,負責本地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各地組織之間互不隸屬,但是各地組織者之間有溝通協調,商議口號,分享資料,並約定在同一時間舉行。沒有全國的領導機構,各地組織者也不須對上麵任何人負責。除了基本和必要的各地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外,各地的各項具體工作完全都是當地的組織在做,彼此之間高度獨立。由於這種組織形式,任何試圖代表或指揮全美華人的行為,除非正式經各地華人組織推舉並授權,都會被認為是“摘桃子”獲取政治資本的投機行為。曆次華人政治運動,也沒有哪一次可以將首要功勞歸結於某個個人,這是華人政治各地開花,自下而上,鬆散組織的特點決定的。華人政治運動的組織特點,在微信這個網絡世界上也是類似。形形色色的微信群,就像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華人組織,雖然主題各異,但在這個特殊時候都起到了發動華人參政的作用。

說到近年華人政治活動的特點,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句廣泛流傳的對華人組織的評價:“山頭林立,誰也不服誰”,而且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是貶義。但事實上,所謂“山頭林立”並不是華人特產,而是美國的政治製度和政治環境決定的:結社自由,價值和利益取向多元化,而不是像中國那樣,普通民眾結社受限,所有團體歸根結底都要接受同一個執政黨的領導。縱觀曆史,哪個時期哪個族裔的政治組織不都是山頭林立彼此不服?黑人民權運動時期,山頭隻怕比華人社團隻多不少,黑人基督教會和伊斯蘭國(Nation of Islam)誰服過誰,Martin Luther King Jr.和Malcolm X誰又服過誰?很多人將“山頭林立”看作華人“一盤散沙”不團結的標誌,這種看法是偏頗的,隻看到壞的一麵,忽視了好的一麵。“山頭林立”的好壞,要看如何處理山頭之間的關係。如果彼此內鬥,自然是壞的;但如果求同存異對話合作,就是好的,而且山頭越多華人力量越大。事實證明,曆次華人運動中自下而上的鬆散組織很適合華人組織“山頭林立”的特點。尤其在220挺梁運動中,各地的遊行隊伍,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新老華人團體的影子,包括僑團,同鄉會,槍友會,他們各自召集自己的會員加入遊行。

既然說到自下而上的鬆散組織,那麽相對應的就是自上而下的集權組織。前者的成功依賴於普通群眾的智慧;普通華人政治素養越高,整個組織就越穩固與壯大。後者的成功雖然依賴於精英和領導者的智慧,有時候卻也依賴於普通群眾的愚蠢。具體而言,對於領導者而言,越愚蠢的群眾越容易被他們利用簡單的政治口號和廉價的謠言煽動,從而凝聚越大的力量,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反過來講,越愚蠢的群眾,越容易成為滋生政治欺騙並產生政治投機分子的溫床。為了華人政治的自下而上自發自治的組織形式能健康運轉並且為廣大華人而不是少數政治人物謀利,提高普通華人的政治素養非常關鍵。沒有明智的選民,無論支持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擺脫不了被欺騙被出賣的命運

 

八、支持川普

繼續說華人運動的曆史。220大遊行的時候,大選角逐已經開始了。2月20日之後沒多久,微信群裏的討論就很快從挺梁轉換成了大選。有意思的是,雖然那時候還在初選階段,兩黨誰將出線還不甚明晰,但川普已經成了微信群的焦點話題。挺梁的人員組成其實比較多樣,有新移民也有老移民,有左派也有右派,階層和職業也比較多樣,雖然這些人不見得都在微信群裏。剛開始大選話題的時候,微信上同時有挺川和反川的聲音,但後來挺川輿論占了壓倒性的多數。對此,你可以說是微信上的華人本來就是川粉為主,你也可以說川粉戰鬥力更強從而把川黑都擠走了,這個見仁見智。最後的結果就是,許許多多的挺梁群,很快就毫不費力地很快轉變成了挺川群。

雖然挺梁和挺川時間非常接近人員也高度重合,他們也有顯著的不同:挺梁運動並沒有太重的黨派色彩,挺川則完全相反。挺川運動的政治哲學,更像是傳承自2014年反SCA-5開始的“選黨不選人”風潮。“選川普是因為他是共和黨”的言論隨處可見,雖然我們經常很難判斷說話者是自己真心因為共和黨而挺川,還是僅僅用共和黨的名號拉攏不喜川普的人挺川。政治討論變得高度簡單化和符號化;兩黨的標簽成了高於一切的是非標準,具體深入的關於政策和候選人的討論卻似乎不怎麽受歡迎。在非黑即白地吹捧共和黨抹黑民主黨的基礎上,挺川運動甚至更進了一步,把挺川反川作為比黨派更高的是非標準,“大是大非”這個詞時常聽到,意思無非就是挺川就是“大是”,反川就是“大非”。即使傾向共和黨的華人,隻要批評或質疑川普,也被視為敵人,並有個專門的貶義名稱叫作“建製派”。在這種新的是非標準的指導下,許多華人社區的傳統標準被顛覆。從前我們無論是反ABC種族言論還是聲援梁彼得,想的是隻要是華人的事情我們都要支持扶持;關於華人參政和投票,也是越多越好。但在新的標準下,一切都不一定了。經常聽到有人說:華人投票不是越多越好,投川普以外的人還不如不投;華人參政也不是越多越好,跟民主黨參政還不如不參政。大選競選期間,有一首網上發布的歌曲被許多華人認為有鼓動犯罪分子搶劫華人之嫌,從而在費城和其他一些地方引發華人組織的反暴力抗議活動,並據說受到某些華人民主黨政客的支持。由於挺川運動的影響,一些華人對此的反應與以往大相徑庭:不是鼓勵華人發聲,而是上網發帖,告訴華人千萬不要參加遊行。他們的理由簡而言之就是:這個遊行會幫助民主黨提高聲望,對川普競選不利。這件事雖然不起眼,但可以從中以小見大,看到挺川運動給華人政治帶來了什麽:黨派是高於社區的,川普又是高於黨派的。因此,挺川運動中屢見不鮮的個人崇拜現象,無論是世俗式的“隻有川普才能救美國”,還是宗教式的“川普是神派來拯救我們的,基督徒都要支持他並為他禱告”,都毫不值得驚奇。

雖然如上段所述,個人崇拜和黨派政治對華人社區的撕裂和傷害在挺川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將此類醜惡現象完全歸罪於挺川運動,是不公正的。華人社區現階段較低的政治認知水平,以及華人第一代移民較短的參政經曆,客觀上為此類現象提供了土壤。近年來,較快增長的華人參政議政人數,包括微信帶來的大量新人,固然可喜可賀,但我們對新人的政治培育卻不見得跟得上。這個問題是超越左右和黨派的;雖然這次大選,華人挺川的聲音遠高於反川的聲音,從而造成挺川運動的陰暗麵眾人共睹,但這並不代表類似的問題在左派或反川者中就不存在。毋庸諱言,左派華人當中也存在信奉黨派至上甚至對希拉裏個人崇拜的人士,區別隻是規模和程度的問題。

黨派至上甚至個人崇拜的華人政治哲學,不但無助於華人社區長遠的發展,還造成了惡劣的政治風氣,也降低了廣大華人的參政議政水平。眾所周知,政治從來沒有非黑即白;政治人物也不是簡單地分為兩種:一種叫好人,一種叫壞人;兩個政黨也沒有哪個能絕對代表華人的利益。那麽,怎樣才能說服廣大華人,他們從前一直支持的黨是壞的,而另一個黨就是好的呢?又怎樣說服他們,隻有某一個總統候選人才能救美國,而其他候選人無論出自哪個黨,都是腐敗邪惡的呢?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大概就是:第一,把政治問題簡單化,拋棄具體的政策討論,簡化為喊口號和貼標簽;第二,對政治對手造謠抹黑,作為支撐所喊口號和所貼標簽的“論據”。造謠抹黑的手段多種多樣,文雅一點的,利用部分華人對曆史的無知,將一切他們的政敵過去的功績全部抹殺掩蓋,並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將反AA,反亞裔細分,反SCA-5,甚至反種族歧視的人士和組織全部抹黑成支持這些的;至於低俗一點的,則是利用中文網絡媒介尤其是微信公眾號,散播從英文小報上截取翻譯或自行編造的下三濫謠言,從“邪教儀式”和“比薩餅”,到“某國禁止吃豬肉”和“幾百萬非法移民投票”,應有盡有。在這種策略下,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必然,因為越是缺乏經驗和知識的選民對簡單的口號和標簽越是喜聞樂見,對劣質的謠言和謊言也越是免疫低下,在網絡媒介上發出的聲音也越高,以至於蓋過了理性的聲音。這種手段,有人也許覺得匪夷所思,但隻要回顧曆史,就知道這並不是新鮮事。發動文革時,怎樣讓年少無知的紅小兵相信兩個主席,一個是“人民的大救星”,另一個是“叛徒內奸工賊”,從而保衛一個,lock up另一個?手段豈不正是這兩條?在這兩大法寶造就的華人社區的惡劣議政氣氛下,之前來之不易的華人參政的有限的提高和進步,都一夜之間仿佛倒退到了義和團和文革造反派的水平。在這個意義上,已經不止是一黨之私高於社區公益了,而是一黨之私與社區公益對立,前者損害了後者。

 

九、結語

以上是筆者從自己的角度,對華人政治曆程的回顧和解析。雖然我對近年華人政治的一些方麵有所批評,但絕不是要否定所涉及的曆次政治運動。相反,我認為,從119到反SCA-5再到220,是華人社區曆史不可遺忘的一部分,它們都推動了華人社區尤其是第一代移民社區的成長,完全應該肯定。即使“選黨不選人”,作為特定時期暫時的選舉策略,也未嚐不可。如果說過去的華人政治活動有錯誤,那麽我作為參與者也有自己的一份。但是,我們也必須從近年來的曆程中,看到我們有意無意中造成的對社區的撕裂和損害,承認過去的某些理念和做法,對華人社區的發展無益甚至有害。另外,一些政治策略,雖然在當時的情況下擴大了華人參政的範圍和熱情,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因為進一步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規模,還有質量和水準。麵對大選後撕裂的社區,彼此仇恨辱罵的華人,和那些從勝利的狂喜走向困惑和迷惘的選民,我們該到了將黨派利益重新放回社區利益之下,從而重建華人社區不同派別之間的對話和合作的根基的時候了。

 

改寫後記:

本文原稿比較長,為了方便傳播,我單獨把華人政治的曆史這部分內容摘出來,去掉了一些其他話題。雖然距原稿寫作時間隻有短短的二十天,但文中的一些評論,很不幸,已經一語成讖。雖然川普當選距今隻有兩個多月,其就職更是近在五天前,但某著名華人挺川組織慘烈內鬥的醜聞已經在中文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根據“選黨不選人”的政治哲學,華人社區的問題都被歸罪為華人民主黨。但目前看來,某些華人共和黨政治人物的能力和素養又如何呢?拋棄民主黨倒向共和黨,真的能解決華人社區的問題嗎?相信廣大華人對此自有公論。

 

作者:YF

01/05/2017 原稿

01/25/2017 改寫

本文首發於“美國華人”公眾號(ID: ChineseAmericans)

 

美國華人

一個客觀公正的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