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心童趣:憶徽州

(2016-08-08 09:32:12) 下一個

(前言:再讀多年前的文字,不禁莞爾。上小學前,有半年是在爸爸的老家歙縣度過的。我的記憶裏不用上學,自由自在,上樹摘花,下河摸魚,充滿陽光和歡笑。歙縣人大多姓汪,詩裏所說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在徽州。之所有想起孩提時光,是因為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每每看到他倆的調皮頑劣,童言無忌,便回想下是遺傳了誰的基因。以後有時間,專門寫下隨誰的問題,寫個“調侃版”,這裏先分享下“文青版”。)

愛看武俠小說的人對《射雕英雄傳》中的老頑童,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老頑童在第三次華山論劍時,被推舉為當世五絕之首,不僅因為其武學造詣爐火純青,更因為他童心末泯,澹泊名利,胸中澄明。身為凡人,我們難以企及傳奇人物德行修練的高度,但我們卻真實地保留著童趣的記憶。

?孩提時,我和奶奶住在黃山腳下的小村莊裏。我現在知道那兒有著層層豎立的貞節牌坊,有著古色古香的樓閣建築,有著青瓦白牆的徽州民居;我也知道電視劇《煙鎖重樓》把那兒作為外景地,音樂電視《古老的故事》在那裏開拍。

但多年前,我還不會欣賞清溪涓涓,林木蔥籠的南方風景,隻記得兩層樓的石屋前,爬滿苔蘚的青石階彎彎曲曲通向屋旁的溪河。那溪河的水如冰雪融化而來,清洌而涼爽。

在孩子們的眼裏,大人們做著洗衣淘米煮飯之類的遊戲,而孩子們有著自已該忙的“正事”。夏天烈日下,黃毛丫頭彎腰在溪水裏捉小毛魚,在滑溜溜的岩石上摸螺螄;男娃像小蝦米一樣,一個猛子紮到深水裏,又從不遠處突然冒出腦袋來。岸上頭,少年郎趁著上山打豬草的機會,粘知了、尋蟋蟀、掐各色的鮮花和美味的野果。

當村莊披上夜色,辛勞一天的村民們把草席鋪在橋頭巷口,搖著蒲扇納涼。我們閑不住,把到處亂竄的螢火蟲,捉來放在空藥瓶裏,邊走邊唱歌謠:“螢火蟲,掛燈籠,飛到東來飛到西。”待藥瓶裏已經快裝滿了,就來個"天女散花",把螢火蟲從橋上撒下來。流星雨一樣的螢火和銀鈴一般的笑聲都飛遠了,飛向藏青的遠山…… 

記憶如此鮮活,我仿佛看到了飛舞的流螢,聽到了童稚的歡笑,嗅到了淡淡香草味。不知不覺,微笑的花朵已綻開在臉龐。我知道,那孩提的快樂,那山水的靈秀,已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生命的一部分。

童趣是一首浪漫的詩,它抒情大自然,詮釋童心,是從心靈噴發出來的對大自然最原始的熱愛。無論是魯訊的《三味書屋》,還是曾經流行的歌曲《童年》都表達了同一種性情。童趣是一種溫馨的回憶,童趣不可失缺,無論你是在回憶中還是在現實中被感動。

(汪海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