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的“名人菜”

(2016-11-10 22:06:28) 下一個

名人與名菜,關係密切。東坡肘子、左宗棠雞、李鴻章豆腐等,均為顯例。老北京餐飲中,這樣的情況也頗多。兩者之間的聯係,大概可分三種情況。

  首先,是官府菜。古代官員迎來送往,多備家廚,其中質量上乘者,漸漸形成口碑。但官府菜多難傳承,因官無世襲,能延續三代以上的,鳳毛麟角,所以家廚的技法、口味等多不穩定,隻有孔府例外,孔府為聖人世家,不受宦海沉浮的影響,故孔府菜成了官府菜的代表。

  宋代以降,“仇官”情結漸起,時人對官府菜往往誇張渲染,以襯托官員無能、奢侈,在筆記小說中,類似記載頗多,甚至說某些豪門的廚子隻會剝蔥,可見後廚用人之多。這給人們以誤導,誇大了官府菜的水準。

  宋代官俸頗厚,或有其事,明清官員工資極低,如沒有灰色收入,根本養不起私廚。即使有灰色收入,也不敢大張旗鼓,故官府菜的發展長期被抑製。清末民初,富豪群體勃興,方打開局麵。當時有所謂四大家廚之說,即軍界的段家菜、銀行界的任家菜、財政界的王家菜和譚家菜,最終,隻有譚家菜傳了下來。其實仔細推敲,它們都非嚴格意義上的“官府菜”。譚家菜創始人譚宗浚確曾為清末榜眼,充任翰林,所創菜又稱“榜眼菜”,但它真正流傳開時,已是清亡之後。

  其次,與名人相關。比如宮保雞丁,出自丁寶楨的家廚,丁曾被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這道菜因他喜食而成名。但宮保雞丁在不同菜係中的做法不同,魯菜重功夫,川菜重口味,可見這道菜此前已有,不過是借丁寶楨的大名,從民間走上台麵而已。

  近代市場化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名人菜的發展,比如“馬連良鴨子”,馬連良與名廚褚祥交往深厚,後者創造出這道菜,得到了馬連良的認可,因此風行一時。類似的例子,還有“黎元洪蛋糕”等,但商業品牌往往難持久,多是成名一時,不久便被人們遺忘。

  第三,是假冒名人,比如“李鴻章雜碎”,無非是各種剩菜炒在一起,是海外中餐館的創造,為了讓顧客信以為真,便編造出這樣的故事:李鴻章訪俄時,因吃不慣西餐,便將剩菜雜燴一鍋,外人問其名,李鴻章不知怎樣回答,便說“好吃多吃”,後英文便稱“雜碎”為Hotchpotch,流行開來。此說完全經不起推敲,李隨行會帶非常多的廚師,此外他本人也比較接受西餐,甚至連飲水都要從荷蘭進口。

  老北京地處天子腳下,像這樣明擺著說瞎話的事,還不太敢幹,但糊弄人的故事卻也編了不少,北京傳統小吃中的豆汁、鹵煮、鹹菜乃至臭豆腐,都和慈禧太後扯上了關係,其中絕大多數並無實證,卻流傳甚廣,至今未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山韭菜 回複 悄悄話 能與名人扯上關係的菜式,有利於美食的推廣!問候,祝周末愉快!
backwardation 回複 悄悄話 年輕的時候不懂,也沒錢,那個年代也沒有如今這樣的條件 ...

現在啥都有了,年紀卻不讓吃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