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櫪老記

老有所思,老有所記
正文

“江海第一山” 南通狼山 (三)

(2016-07-08 13:21:48) 下一個

幻公塔和支雲塔

導遊指著前方的一座塔對我們說,這座七層的實心磚塔叫“幻公塔”。關於幻公塔,有個美麗的傳說。據說狼山大聖菩薩為了給南通和狼山增光增彩,有一天駕祥雲到天宮的托塔李天王住處,憑交情討要幾座寶塔。李天王豪爽慷慨,手一揮,“你自己到塔庫裏去挑選!”大聖菩薩到庫房一看,五光十色,琳琅滿目,精心挑選了兩隻,放在籮筐裏,一頭一隻,離開倉庫前又順手牽羊撈了一隻小寶塔,藏在袖管裏。大聖菩薩告別李天王,趕路回家。擔子一頭重一頭輕,一頭沉一頭翹,挑起來十分別扭。快到家門時,擔子翻倒,一隻塔落到南通城裏,一隻恰巧落在狼山山頂。大聖菩薩隻顧扶正山頂寶塔,小寶塔又從長袖管甩出沿山坡滾下去,大聖菩薩趕緊去追,到半山腰撿起小塔一看,分毫無損,原來這是一座實心寶塔。真實的情況是,幻公塔建於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它是為了紀念北宋高僧智幻而建的。智幻曾擔任過狼山廣教寺住持。他早年為了走科舉進身之路,飽讀儒家詩書,後來遁入空門,專修禪法。他道行深厚,知名度很高,被狼山僧眾迎接到狼山,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中興祖師。山頂的支雲塔,也是智紀圓寂前留下一偈,四句話:“當初不肯住長安,現相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狼山。”後來通過這首偈陀,才知道智幻原來是大聖菩薩的化身。

支雲塔

幻公塔

南通有首民謠:“通州三座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文峰塔、光孝塔建在城裏,所以說兩塔平地地起;支雲塔四隻角,文峰塔六隻角,光孝塔八隻角,所以說角分四六八。

導遊介紹說,支雲塔是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智幻和尚住持狼山廣教寺時為了紀念“僧伽大士”而建造的。一千多年過去了,支雲塔依然保持著宋塔的基本風格。它為磚木結構,五級四層,四角呈正牙形,寶塔朱漆雕欄,琉璃瓦金光燦燦,塔高35米,加上狼山107米的高度,使它成為廣袤的江海平原上的“製高點”,人們在十幾裏以外就能看到它。因此,支雲塔和狼山就成了南通的標誌。

我們登上支雲塔放眼遠眺,氣象萬千,極目四顧,視野十分開闊。曆代文人登支雲塔題詠之作很多,如“寶塔支青雲,去天才尺五。天上星於辰,曆曆皆可數。”我們登上支雲塔頂,確有“伸手摩天”的感覺。

我們扶梯下塔時,導遊補充說,一千多年來,支雲塔遇過多次雷擊和火災,也進行過多次大修。到了民國年間,在塔頂裝上了避雷針,從此才消除了雷擊之災。1984年大修時,工人師傅從塔頂100多公斤重的銅葫蘆裏取出曆代僧人珍藏在裏麵的金玉飾器、銀箔珠寶、佛像經書等幾十件鎮塔之寶,修複竣工後又重新放了進去,寶塔有寶,名不虛傳。支雲塔棱角掛著20隻銅鈴,山風一吹,叮叮當當,清脆悠揚。這20隻銅鈴,是有個叫盛德成的老銅匠捐贈的,製作銅鈴的原料必須是響銅,老銅匠收集響銅就花了一年時間。

大聖菩薩原來是僧伽和尚

一般說來,佛光普照眾生。可是在我們南通人的心中,曆來有大聖菩薩的佛光照遠不照近的說法,意思是家住離狼山比較遠的人,大聖菩薩關照的多,住得比較近的人卻感覺不到。果真如此嗎?我很認真地聽導遊的介紹。

大聖殿建於明代,供奉僧伽,就是老百姓所稱的大聖菩薩。大聖菩薩莊嚴法相,身披龍袍,頭戴毗蘆帽。端坐在佛台上。菩薩穿龍袍,這在全國寺廟是不多見的。兩位弟子侍立在大聖菩薩兩旁。

狼山何時開始供奉大聖菩薩的呢?據考證,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智幻和尚主持狼山法務時,建造了大聖殿,開始供奉大聖菩薩,現在算起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大聖菩薩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他叫僧伽,出生在西域碎葉。碎葉城在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也是碎葉。唐高宗時,僧伽出遊中原,在長安呆了不久,繼續踏上東遊征程,來到江淮大地,在泗州住了下來。泗州在現在安微和江蘇的泗洪一帶。泗州城已在清康熙年間沉入洪澤湖底。僧伽剛到江淮時,手執楊柳枝,大力弘法,顯示出種種奇異,聲名大震。據說有一天晚上,他住在泗州州官賀跋氏家裏,勸主人把住宅捐獻出來建寺廟,理由是這塊地皮古時候本來就是寺廟。州官一家親屬有的不信,有的將信將疑,賀跋州官吩咐下人挖地三尺,尋找證據,果然挖出一塊石碑來,碑文上明明白白寫著這裏是南北朝齊時代所建的香積寺。就這樣,賀跋州官心悅誠服,將住宅捐出來建造了普照王寺。

大勢至菩薩

僧伽在江淮大地廣行善事,廣結良緣。江淮大地病疫流行,他廣采草藥,以楊柳灑水、救活百姓無數。淮河經常泛濫,他與百姓一起興修水利,化解了幾次大水災,直到現在,淮河兩岸民間還流傳著“泗州大聖降水母”的故事。

僧伽名滿天下,公元708年,唐中宗皇帝請他赴長安,奉他為國師,要他住持建福寺,過了幾年,僧伽83歲那年逝世,留下遺願將遺體運回江淮大地安葬。由此可見,僧伽多麽熱愛他有佛緣的江淮大地。

僧伽為一代高僧,不僅民眾敬奉他,懷念他,曆代皇帝也對他追封、賜名號。唐朝皇帝還要求全天下建寺廟都要立僧伽像,還諡號曰:大聖僧伽和尚。蘇東坡有詩讚頌他:傳慕世間千萬億,皆是大士法身出。清康熙十九年,泗州發大水,普照王寺淹沒到水中,狼山成為僧伽即大聖菩薩唯一的道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