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古人能有多愛自己的孩子談起?

(2018-01-09 17:43:56) 下一個

本文為作者原創,引用或轉載請注明出處。

“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古話無不顯露出我們的先人對子女的關心和期望。那既然這是事實,我們還有什麽必要去討論古人愛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請先看幾個例子:

現代社會,當一家人要有孩子降生之前,必定要舉家歡呼。老人給孩子已經起好名字;父母早就準備好了嬰兒的房間,衣服用品,甚至教育基金。

現代社會,當一家人因為意外突然失去一個孩子,必定悲痛欲絕,甚至聽說過父母為此精神失常。的確,無論有沒有做父母經驗的人聽說這樣的故事,都會覺得無論怎樣的悲傷,都不為過。

但是,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古代也會是相同的情景嗎?

愛德華一世,13世紀英格蘭國王,68歲去世,在位35年。他和第一任王後一起生活了36年直到她去世。兩人一共誕下過子女16名。

第一位:生於1255年,女兒,死產,沒有名字。

第二位:生於1261年,死於3歲,女兒,凱瑟琳(Katherine)。

第三位:生於1264年,死於33歲,女兒,埃莉諾(Eleanor)。

第四位:生於1265年,死於當年,女兒,瓊(Joan)。

第五位:生於1266年,死於5歲,兒子,約翰(John)。

第六位:生於1268年,死於6歲,兒子,亨利(Henry)。

第七位:生於1271年,死於當年,女兒,無名。

第八位:生於1271年,死於36歲,女兒,Joan of Acre。

第九位:生於1273年,死於11歲,兒子,阿爾方索 (切斯特伯爵)。

第十位:生於1275年,死於58歲,女兒,瑪格麗特。

第十一位:生於1276年,死於2歲,女兒,伯倫加莉亞(Berengaria)。

第十二位:生於1278年,死於當年,女兒,無名。

第十三位:生於1279年,死於53歲,女兒,瑪麗(Mary of Woodstock)。

第十四位:生於1280年,死於當年,兒子,無名。

第十五位:生於1281年,死於35歲,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Rhuddlan)。

第十六位:生於1284年,死於43歲,兒子,愛德華二世。

作為一國之主,孩子們一定會受到最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還是有一半以上的子女沒有活到成年。至於當時一般的英國民眾,由於條件的限製,兒童的死亡率就更要高得多了。那麽,作為那個時期的父母,孩子的誕生或者死亡對他們來說,與現今的人們會是一樣的心情嗎?

同樣這裏還有我國古代的例子,生活於17-18世紀的康熙皇帝。他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隻有24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其父順治皇帝共生育了十四個子女,但隻有四子一女活到婚齡。並且曆史傳說康熙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從小出過天花,有了抵抗力,這樣壽命會比較長,會保持皇位穩定。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古代社會,都麵臨著同樣衛生條件落後,醫療手段有限,大量兒童夭折的社會現象。當時的人們對生老病死的看法,當時的父母對孩子的生或者去世,還會如當代人類一般“矯情”嗎?答案當然是顯而易見的。

到這裏,有一個問題不禁要提供出來作為更進一步的思索:

當我們在平時以上帝的視角來回顧曆史的時候,會不會常常對曆史事件的發展,曆史人物的行為產生困惑?甚至覺得作為正常的古人怎麽會做出這種行為呢?

但請不要馬上把他/她歸入“封建主義腐朽的思想”,“王公貴族都是冷血”之類。也請想一想,你是不是在帶著現代人的普世價值觀在考察曆史?你真得做到了把自己代入為一個古人,以一個先人的視角來審視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