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的提法並不妥當

(2018-01-09 17:41:43) 下一個

本文為作者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聯係作者。

雖然人類文明的發源地都有其共通的自然地理特征,但是古代世界各國的自然環境不同,人們麵臨的生存條件,生產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從而,曆史上各個社會因其在組織構成,曆史發展上的特異性,是不能夠套用一個通用的模式(斯大林的“五段輪”)來劃分的。

清末之前,“封建社會”僅屬於曆史學的範疇。對中國曆史來說,秦以前被稱為“封建社會”;對歐洲來說,西羅馬帝國滅亡至近代工業革命之前都屬於封建社會;而日本的幕府時期也屬於封建社會。中國在秦以後實行並發展完善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製。

中國的封建製與西歐封建製的相同點

封建製度是國家組織形式的初級階段。而國家的出現的前提是人類步入農業社會,聚落而居。有組織的大規模農業生產,作物以及家畜的馴化,一方麵讓原始部落因為食物的富餘而發展擴大,同時也誕生出社會分工和最初的國家組織形式。

但是早期的國家是無法統治廣大的疆域和民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產力(土地產出)的限製。戰爭是國家擴張的主要手段,早期的國家沒有能力養活大量不事勞動的專業部隊,國家間的戰爭通常都是征召從事生產的人口組成部隊。但是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戰爭之後,這些人還是要回去搞生產的,沒有一個常備軍隊和行政管理隊伍占據新征服的土地,國家也就無從擴張。

而更大規模的國家,需要的是專門的軍隊,專業的行政管理團隊,完善的道路交通和通信,以及戰爭時期的後勤供給。這些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有條件達成的。所以說,在春秋或之前的時期,國與國之間雖然經常發生戰爭,但大部分都是對特定生產資源的爭奪,而少為土地與人口的兼並。

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度

中國先民很早就分別於黃河流域地區馴化了麥子,在長江流域馴化了水稻。以這兩大流域的大塊衝擊平原和適宜的氣候作為農業基礎,優秀的自然條件讓先人們很早就擺脫了生產力的桎梏,以戰國時期為奠基,進入了以秦為代表的郡縣製中央集權社會。

而歐洲的緯度比我們高,土地上森林遍布,並且地形複雜。一直鐵器發明之後,人們才有能力伐木來改造成為農田。即便是這樣,歐洲的古代經濟也不完全屬於農業經濟,其屬於半農業,半畜牧的經濟狀態。所以,正是由於生產力的限製,西歐的政權無法養活龐大的常備軍和官員隊伍,無法形成中央集權的大型國家。即便是古羅馬帝國,也是多屬於一個封建聯盟性質的帝國,並且借助了地中海便利的交通以及各個殖民地的物資來維持一個高效的專業軍隊來進行統治。即便是這樣,由於其沒有能力支持一個龐大的官僚係統,曆史上其統治的地區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叛亂,好多羅馬帝國的皇帝大多數時間都在各個行省率領軍隊鎮壓反叛。

而我們現今流行的有關封建社會的定義其實是在民國期間開始形成的。其源自於共產黨方麵引入斯大林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五段論(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從學術上來說,如果中國古代社會不是封建社會,那麽打著馬克思旗號的五段論就站不住腳,也就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人類的普遍真理,那麽搞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就沒有了。所以,這是一場激烈的社會史論戰。這場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論戰中,中共產黨陣營持五種社會形態曆史觀,非共產黨反對五種社會形態曆史觀。共產黨一方是是為革命而學術,非共產黨的陣營是為了“反革命”而學術。

至於結果,當然是勝利者書寫曆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