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引用或轉貼請私信聯係作者。
韓國的經濟騰飛並非發生在民主化的社會時期,而是開始於軍人政府的集權統治時期,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那麽如果這是真的話?我們心中無往而不利的民主反而不如“落後”的專製製度?那麽既然專製製度大大提高了韓國民眾的生活水平,為什麽軍政府反而最終被民選政府所取代?它們的背後難道隱藏著顛覆我們三觀的故事嗎?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屬於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的一個特點是提倡一種上下尊卑的等級製,以貫穿家庭的家長製,直到以“天下為家”的君主製。這種君父臣子的觀念很容易在建國初年讓韓國民眾接受了李承晚的獨裁統治。同時也是為什麽韓國的民主化先行者們(金大中等),要積極引入基督教來幫助形成人人平等的觀念。
1952年的韓國,由於戰爭的破壞,屬於當時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韓國的第一屆政府(第一共和國)是在美國的直接指導下建立的類似的三權分立的民主體製,但是很快就被總統李承晚改造成為獨裁統治。後來又經曆了很短暫的被稱為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民主政府,韓國再次被軍人政府專政,由現任韓國總統的父親樸正熙執掌政權。
而韓國的經濟正是在樸正熙的集權統治下實現了第一次騰飛,並獲得了“漢江奇跡“的評價。他的政府實行的是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政策,憑借軍人政府的權威,以專家管理,大力扶植大型龍頭企業,從而實現了平均18.9%的年經濟增長,初步實現工業化。
樸正熙被刺身亡後,延續軍人獨裁的全鬥煥繼續實行前任的經濟政策。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一躍成為先進的現代化國家。
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逐漸越來越尖銳,國家主導經濟模式的紅利也遭遇到瓶頸。首先,專製政府有其高效的一麵,但同時沒有製約者,很容易滋生腐敗和僵化;由於這個原因,韓國模式開始出現增長停滯。
於是全鬥煥政府開始轉型為更自由的”市場主導型經濟模式“。這個道路,進一步加強了民間資本和國際化的經濟道路。
既然韓國的經濟不斷增長,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怎麽會導致軍人專製政府的倒台?這豈不是與樸正熙與全鬥煥當初的設想完全向左嗎?樸正熙的設計正是通過發展韓國經濟來穩定政治局麵,而繼承者全鬥煥也同樣在國家經濟建設上很有建樹,卻最後丟掉了統治權力?原因究竟是什麽?
恰恰是韓國的這段曆史過程證明了當時韓國統治者,或者說當時世界上大多數掌權者不清楚的幾個社會演化的過程。它們是:
1.工業化是推動社會轉型的基本力量。會改變社會的階層結構,形成典型的市民社會。
2.隨著經濟的增長,中產階級必然壯大。中產階級普遍代表著,教育程度較高,理性,成熟,社會責任感。同時也代表著民主和權利意識的增強,和對專製統治的不滿。
最終,憑借著整個韓國社會基礎民眾對民選總統的要求,再借著申辦奧運會事件以及美國政府的壓力,全鬥煥終於主動下台,韓國的民主政治最終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