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僅限站內轉載,站外轉載請私信聯係作者。
考古的核心是什麽? 是為了更深刻的理解古代的生活...人類...生和死。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是怎麽死的?活著的人與死者是什麽態度?死去的人如何影響社會生活?
準確的說,在考古學人眼中,活著的人在與死者互動。 這就是考古學所做的一切!向古人提問:從他們的生活,從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物品,他們的家,垃圾,鄰裏,城市,環境中...得到答案。當然還包括古人自以為傲的傳世作品,他們的文字、藝術、和紀念碑。
作為人類來說,我們擁有兩種死亡方式,生物意義上的死亡和社會意義上的死亡。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從人類學/考古學來看,自古以來生者有如下幾種看待死者的方式:
- 或許出於恐懼、不潔等等原因,人們盡量避免接觸屍體。或者忌諱相關的討論,或者開類似的玩笑
- 根據不同的死亡原因對死者身體的對待/處理方式也不同
- 保持死者形象遠離日常生活;或融入在生活中
- 將死亡當成新生命的來源(轉世);或將死亡理解為死者永遠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 死者的屍體應該受到保護;也有的文化認為其應該回歸大自然,塵歸塵、土歸土
- 將死亡看作個體行為;還是從一個集體的角度看待個體的死亡。一個不太貼切的例子,“我不要傷亡數字,我要塔山!”
- 身體死亡等同於社會死亡;身體死亡與社會死亡是分離的,死者的社會/精神意義依舊活躍、存在
- 將死者的葬禮作為哀悼祭奠,還是慶祝的場所
- 對待死者的不同態度,如作為盟友,敵人,戀人,社會邊緣人,父母,孩子等等
- 活著的人是憐憫死去的死者。還是死者的慈愛、保佑下的生活
- 社會更多關注/歌頌活著的,還是死去的人
- 死後的世界是作為一個生前作為的獎勵/懲罰的地點出現,或者隻是另一個世界
- 死亡是生命的最終形式,還是僅僅是一段段生命之間的過渡
- 社會中的個體普遍把死亡當作一種威脅,還是死亡已經成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對於其它學科,在探求不同的社會對他們的死者的態度和感覺上,考古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們可以從人的骨架中學到什麽?
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法醫,麵對著不知名的骨骼,總要從下麵的問題一步一步著手:
- 麵前的骨骼是什麽?是人還是動物?值得花時間研究嗎?
- 他是死於意外?還是故意傷害?還是...
- 是在哪裏?什麽環境下發現的?
- 是現代的人類骨骼,還是古人的骨骼?
- 性別?
- 死者的年齡階段?嬰兒?少年?成年?
- 死於什麽疾病?傳染病?慢性疾病?物理損傷?
- 死者的營養和膳食結構,有無營養不良?
- 死者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方式?
- 死者的身份,社會地位?
- 死者生前接受過的社會文化改造,如絕育手術、割包皮
- 死者死後接受過的社會文化改造,如葬禮習俗、木乃伊
這些都需要通過觀察骨骼的形狀、磨損;度量骨骼大小、比例;進一步通過放射與顯微技術觀察;甚至生物分子和化學技術,包括使用DNA、同位素分析;以及與曆史資料結合的數據分析技術。通過上述技術手段的整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比如,如何通過觀察初步區分男人與女人的骨骼。
女人的恥骨下角(Subpublic angle)角度較大,而男人角度較大。
女人恥骨聯合部(Ventral arc)弧度較大,男性較小。
女人擁有更大的坐骨槽(Greater sciatic notch),男人相對較小。
女人眉頭骨(Supraorbital ridge)不顯著,男人眉弓顯著。
女人下顎骨(mandible)不發達,男人下頜骨突出,下顎角外翻,近似直角。
那麽,下麵這個是男人還是女人的頭骨?
如何通過骨骼判斷年齡呢?
第一幅圖中,嬰兒的乳牙還沒有完全從牙根中生長出來;中間一幅圖是2歲左右孩子的牙齒,大部分乳牙已經發育,乳牙底部開始孕育著成年時期的恒牙;下麵一幅圖是12歲左右孩子的牙齒,恒牙已經出全,智齒正在生長。
5歲,股骨大小轉子開始出現;15歲以前,大小轉子開始與骨幹愈合;16歲以後股骨頭愈合。
那麽下麵這個是孩子,還是成人的X光成像?
恥骨聯合部:21歲左右的人,還都是有棱角;而50歲以後的人都已經磨平了。
最後,考古學還很可能接觸到古人對於人類身體富於“探索”精神的改造。下麵兩個“藝術品”分別出自哥倫布之前的秘魯與玻利維亞。